王一,男,中共党员,八里镇小山村人,现任
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刑事科学技术中队指导员、警务技术三级主管,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被中组部、公安部、甘肃省委等部门授予“全国满意公务员”、“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模”、“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他的内心细如发丝,他的指纹世界神秘莫测。他就是甘肃省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刑事科学技术室指导员兼图侦中队中队长王一,一位去伪存真、探究真相的指尖王者。
利用指纹比对三年破案500余起
记者见到王一时,他正在电脑上聚精会神地看放大的指纹,嘴里不停地念叨:“这个指头肚应该是受过伤的……”
走到他跟前,记者发现这是一个残缺的指纹,图像特别模糊。
“王队长”“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才太投入了,没看见你进来。”王一慢慢转过头说。刚刚41岁,他的两鬓间却全是白发;由于长时间盯着电脑,一双眼睛布满血丝。
“这工作看起来特别枯燥,你是怎么坚持的?”“在技术人员眼里,这些指纹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纹路,而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我们能和它对话、交流,能够带它重构现场、维护正义。”
1998年11月,王一参加公安工作。从警以来,他常年战斗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近3年来,他勘验各类案件现场629起,利用痕迹物证破获本地案件60起,出具痕迹物证检验鉴定72份,全部被法庭采信。2014年以来,他发送的指纹比对数量达9万余条,通过指纹比对破获本地和外地案件541起,比中破获的案件涉案价值近1000万元。
王一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缘于一个偶然的机缘。2003年,静宁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决定从全县民警中抽调人员,加强刑侦力量。听到这一消息后,王一放弃了竞聘城关派出所副所长的机会,申请调入刑侦大队做一名刑事警察。然而,此时的他对技侦工作只是一知半解。他从零开始、从基础学起,一次次在现场看指纹、提指纹。通过一次次观察、分析、比对,渐渐地,王一不仅能快速准确地比对出嫌疑人,而且能够根据纹路的不同特征,判断出性别、年龄、左右手,还能初步推断出这个人的职业特点。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他们的指纹会比较粗糙,而脑力工作者的指纹就相对清晰。王一告诉记者,每一枚完整的指纹上都有70个到180个不等的特征点。用电脑比对指纹,就是利用特征点来查询。只要有现场指纹,无论案件发生在何时何地,终有一天会被破获。今年1月,王一通过指纹比对,比中犯罪嫌疑人白某,查破一起1989年发生在陕西宝鸡的特大盗窃案。
心细如丝,协助破获多起重特大案件
在同事们眼中,王一对指纹工作的热爱,简直到了“魔怔”的地步。他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王一说:“现场指纹是公安机关从案件源头地获得的十分珍贵的物证,指纹特性决定了它‘证据之首’的地位。”对于重特大案件,他宁可彻夜不眠也要抓紧查询比对。2015年6月16日,公安部发出了一批协查指纹。王一从一上班就开始查询比对,连续工作至第二天中午,持续工作20多个小时,比中现场协查指纹22件,其中B级协查指纹6件。
多年来,王一通过指纹认定,协助破获了一大批重特大案件。一个“细”字,概括了他对刑事技术工作的严谨态度。
2003年9月的一天,在一次清查行动中,王一和同事在静宁县东街公路管理所门外发现,有3名男青年正在大门外向内窥视。王一和队友迅速组成弧形盘查战术队形,将3名男青年逼靠在一个墙角并擒获。经过连夜突审,查明3人于两日前在新疆抢劫出租车并杀死司机的犯罪事实。
2009年11月14日,王一在一起案件的外围现场勘验中,发现被倒在院外隐蔽角落里的面条状物体,从而侦破了这起伪装为非正常死亡案的投毒故意杀人案。
记者在王一的“两学一做”学习心得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平凡中坚守,直到退休那天,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只要没有对不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我就知足了。”
所获荣誉
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5年被甘肃省公安厅授予“2013-2014年度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15年获得“公安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
2016年11月,被公安部授予第一期全国“
公安楷模”称号。
2018年12月18日,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
2019年6月,当选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19年2月,荣获第三届“陇原工匠”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