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山
毕业于陕西陆军中学堂
王一山(1884~1955)原名治馨。陕西旬阳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中学堂。 宣统二年(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 曾参与辛亥革命、倒袁运动、西安事变。历任杨虎城十七军参谋长、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陕西省政府委员、陕西省政府民政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王一山出任陕西省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陕西省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5年1月1日病逝西安,终年71岁。
求学经历
王一山,出生在陕西省旬阳县城一个医生家庭。其父王伯元,以开药铺为业,兄弟三人,他排行为三,幼年在旬阳小学堂勤学苦读,立志科场夺魁,报效国家。时值清政府被日本战败,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年仅十三岁的王一山,目曙外敌入侵,清政府反动腐朽、丧权辱国,知道单靠科场夺魁与己无益,于国无功,只有从军事入手,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意愿。遂于1898年只身离家奔赴西安,考入西安陆军小学堂。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保送志陆军中学堂深造。
反清斗争
1910年经钱鼎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王在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和新军中积极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又与同盟会员师子敬、焦子静、茹欲立等交往密切。每逢星期日,就到公益书局或健本学堂碰头聚会,会商革命工作。曾支援西安高等学堂的大罢课,声援“蒲案”,反对西潼铁路抵押给外国人修建,反对延长油矿抵押美国开采等。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王与陆军中学堂教官马晋三、同学牛策勋组织学生军,担负守卫潜库、进攻“满城”、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当时落库有存银70余万两,学生军在炮火与动乱之中保护了这些银两,对缓解军政府的经费困难起了重要作用。在保卫陕西革命政权的东西两路战役中,王任炸弹队副队长,与队长宋向辰、参谋长杨叔吉等率部在西路乾州(今乾县)薛禄镇与清军拼死血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倒袁逐陆
辛亥革命后,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军政府内有旧军官、哥老会头目,也有投机钻营分子,这些成员之间沽名钓誉、相互倾轧,且各存异心,王一山见革命前景黯然,便转赴渭北联络革命党人,谋求捍卫共和。曾参与以于右任为司令的靖国军,驱逐当时陕西督军陆建章(时称“逐陆”)之役后,潜入西安,不幸被捕入狱,备受艰辛。陆建章受到靖国军的打击,其子又被俘,被迫离开陕西,陈树落(安康籍人,又名柏生)接任督军。王一山与陈树落虽为同乡,又为陆军中学堂同学,但因陈与北洋军阀段其瑞的安福系关系十分密切,便毅然决然与其分道扬流。后于1917年由沪返陕,同焦子静等积极参与陕西革命党人同陈树落的斗争,曾被陈羁縻于省城西安,幸得师子敬等人从中疏通才方负于难,再经至交李焕卿设法将其送到西安市郊三桥镇南何衬,转赴高陵县通远坊天主教堂内暂避,后流寓上海。
参加北伐
1926年,王一山回西安以教书维持生计。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期间,王经人介绍结识了杨虎城,再次涉身军界。1927年5月,杨虎城率部参加北伐,王任杨部军务处长、第十军第二师参谋长,与直鲁联军激战于归德(今河南商丘)、徐州一线,后转至皖北太和休整。1928年秋,杨部移防山东,到达金乡县时,当地政府和帮会武装拒绝军队驻扎,并包围了王率领的先头部队,王到红枪会驻地劝说,使其撤去包围,避免了武装冲突。由于王一山的努力,使杨部数次避免在困境中遭受损失,时人赞誉王有“折冲樽组”之才。在山东,杨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王任师参谋长。
积极抗日
早在1927年,中共地下党员孙作宾(解放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由10军郑州办事处赴安徽太和杨虎城部找党组织或考黄埔军校,王一山不仅给予了热情接待,并亲笔给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任职的于右任写了推荐信,说孙“少年聪颖,有培养前途”,恳求于右任设法解决孙作宾投考黄埔军校的问题。1931年底,王一山因公务关系,与担任省政府秘书长的地下党员南汉宸时有交往,并在公务处理过程中成为至交。王一山直到晚年还经常对朋友说:“南汉宸为人光明磊落,理财有方,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1932年春,王一山在担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职务之际,有日本间谋分子勾结美国、瑞典等国间谋分子数人,自甘肃潜来西安,被17路军某部侦知并截获关押。时因杨虎城在渭北三原东里堡休养,王一山得知日本间谋小泉洁太、美国间谋艾克佛、瑞典间谋多福寿等三人携带着所测绘的新疆、甘肃、宁夏等省草图、通讯密码本等,遂同意将此三人处决。因而,引起了日本、美国、瑞典等三国政府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严重交涉。蒋介石屈从帝国主义的压力,三令五申地要陕西省军政当局了结此案,并派员来陕督促。王一山多方应付、周旋达数月之久,终于以三人携带金银,路遭“土匪”抢劫而毙命,才了结了此案。为了不使蒋介石借此撤换杨虎城陕西省政府主席之职,王一山以治境无方,引各辞职,顾全了大局。他辞职后,改任17路军总参议。
1936年夏秋之交,杨虎城电令王一山迅即返陕参与组织领导17路军之军务。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王一山任陕西省政府代主席期间,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特别是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时有交往,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处理省政府行政事务。此外,从1930年11月杨部返陕至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王一山将至友、部属李焕卿的西安北大街二府街3号公馆、南院门荣盛合瓷器店等处提供给中共陕西临时省委、西安中心市委、渭北工委、中共北方局驻西安交通站等党的地下机关作为活动据点。
淡出政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摆脱日本人与汉奸的监视,王经天津等地绕道香港回陕,携家移居城固。1938年秋返回西安,和共产党人宋绮云、杨晓初、李敷仁及著名进步人士杜斌丞等时有交往。蒋介石曾命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请王参与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决策王腰以病重推辞。
晚年经历
1946年3月,国民党特务组织反共反苏游行,冲击西安七贤庄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揭毁进步报纸《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营业部,王与张凤翔等进步人士联名发表抗议书,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48年至1949年,王曾写信争取合阳县县长潘禹九及胡宗南部军长李振西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被选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省政协委员。其时王已重病在身,仍积极参政议政。1955年1月在西安病逝。
参考资料
人物传略.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30 23:44
目录
概述
求学经历
反清斗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