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邦
清代守台名将,台湾北路协副将
王万邦(1760-?)清代守台名将,台湾北路协副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生于渠县太平里龙井湾(今四川达州渠县涌兴镇安北乡凤山村)。从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武举,“遵例随营,应征湖北”。嘉庆元年(1796),川楚地区爆发白莲教起义,王万邦随清军进剿有功受赏。嘉庆十四年(1809),调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辽东省南部)任清军直隶督标良乡营守备,嘉庆末(1820)任福建漳州镇平和营游击,道光元年(1821),奉旨调至台湾彰化协镇都督府任协镇都督,并兼任北路协副将,授职正三品。道光七年(1827),奉旨离台。守台七年,军纪森严,英勇善战,多次抵御倭寇入侵,功绩卓著,深受台湾人民之爱戴,曾五次赐予“奉天诰命”以表彰其功绩。离台后,谢绝入朝,解甲归田,卒于家,享年60余。皇帝下旨追封为武翼骑都尉,立碑修墓,正中高悬“圣旨”,其碑恭楷“皇清诰封武翼骑都尉王公讳万邦老大人墓”,今尚存。巴文化研究院搜集整理。
人物生平
勤学武艺
王家世世代代以传武艺为本,忠君报国为志。自幼接受家庭的熏陶,一边学文,一边习武,长进令其祖父、父亲暗自欢喜。王万邦刻苦自勉,勤奋学习古代兵书战册。他与邻里少年结成兄弟,日复一日的苦练武艺,成年时,他已是身高体壮,浓眉大眼,一度不凡的汉子。乾隆四十八年,中武举,从此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
南征北战
嘉庆元年,清东乡(今四川宣汉)白号首领王三槐与冷天禄、张子聪等率众起义,共同进攻通江、长寿、垫江、渠县等城。三年,王万邦随清军出击义军,激战于红水河(今达县双河场)。事后,王三槐被擒,王万邦令敌首钦佩。
嘉庆十四年,调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辽东省南部)任清军直隶督标良乡营守备。
嘉庆末年,任福建漳州镇平和营游击。
王万邦南御北剿,征战频繁,立下汗马功劳。嘉庆帝赐封其武翼大夫。
守护台湾
道光元年,因其骁勇善战,王万邦奉旨调至台湾彰化协镇都督府任协镇都督,并兼任北路协副将,授职正三品。身材魁伟、胸怀报国大志、深谙兵法而善于指挥作战的王万邦守护台湾,立足积极防御,加强军事操练、布阵演习、武器制造与工事构筑,坚决抵御来犯的日寇。他矢志精忠报国,战必身先士卒,随军宕渠兄弟,也奋勇当先。在一次海战中,他的胞弟王万选、王万安不幸丧身,沉没海底。王万邦将痛失手足的深仇大恨化作护疆保国的御敌斗志。他依靠台湾民众,发展生产,增强实力,安定内部,统一民心,实施军政结合、军民结合,共筑御敌长城于海岛,使“蛟鳄敛迹而蠢类畏威,岛屿风清而群黎载德,海甸修文,荒裔感化”。守住了清朝的海岛和海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清代增生在一首诗里对王万邦守护台湾有这样的赞誉:“血战功成简地太,柳营专向倭蛮开,六千海甸衔恩去,百万生灵载颂来……”。
道光七年,王万邦奉旨离台。在台湾的七年里,他军纪森严,英勇善战,多次抵御倭寇入侵台湾,功绩卓著,受到台湾
回归故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11 17:1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