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
王亚南(1901年10月14日—1969年11月13日),出生于湖北团风县团风镇王家坊村,原名际主,号渔村,笔名王真、碧辉,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厦门大学校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10月14日,王亚南出生于湖北团风县团风镇王家坊村。早年丧母,12岁时父亲去世,得哥哥支持,到县城黄州读高等小学。1916年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第一中学。1922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1927年初,王大学毕业后,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任政治教员。1928年初,离开长沙,经武昌转赴上海,均未谋到职业,因生活所迫,流寓杭州大佛寺。此时,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郭大力也寄居在大佛寺内,很快结为至交。在郭的鼓励下,他开始钻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寻找变革社会的“救国之道”。而后得到友人方达功的资助,东渡日本深造。
归国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王亚南愤然回国,以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不满和抗议。回国后,在上海参加进步文化活动,继续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并兼任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次年,和郭大力合译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出版,此后一、二年间,他和郭大力合译的亚当·斯密的名著《国富论》,他自己著述的《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等也陆续出版,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3年,王亚南赶赴福州,任革命政府文化委员兼《人民日报》社长。撰写文章揭露蒋介石的罪恶,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不久,“闽变”失败,王亚南遭到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通辑。他取道香港赴欧,在柏林学习德语,搜集西方经济学资料,同时翻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著作。
1935年,与郭大力在上海重聚,两人依据由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校正过的最新德文版,并参照了两种英文译本和两种日文译本,再次合作从头翻译《资本论》。1938年秋,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经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引起各方面的注目。
1940年起,在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执教。1945年春,他到迁往闽西长汀的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讲授经济学说史。9月,正式受聘为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学系主任。从此,专心在厦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王亚南为厦门大学校长,主持校务并讲授经济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兼任中国社科院福建分院院长;9月,兼任厦门大学民兵师师长。1969年11月13日,因患脊椎癌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69岁。
科学成果
从20世纪30年代起,王亚南就从中国经济史入手,探索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他完整系统地提出著名的“地主经济论”。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大阶段,而以地主经济形态和半封建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史长期争论的“停滞发展”问题。
1950年,王亚南在厦门大学设立经济、化学、海洋三个研究所。
论文与著作
截至1969年11月,王亚南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1篇,其主要译著有《资本论》《国富论》《人口论》《经济学原理》等;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原论》《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等。
图书著作
论文
人才培养
王亚南认为教育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因而要从教育与社会诸要素的相匀关系中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他认为在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不可偏废。他在大学讲坛与研究论坛上,倡导学术研究自由,并常引用黑格尔的名言“理性与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勉励科学研究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王亚南就认为综合高等院校中存在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必须纠正过来。他从科学研究的本性和功能出发,主张大学要重视科学研究,要创造自由研究的科学风气;他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提出要认清校情,发挥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的教育指导思想。
王亚南从近代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现代教育要以科学教育与民主教育为核心,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并重。
王亚南主张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要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他提倡勤奋治学,反对治学无法。王亚南认为,科学方法的掌握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人学术上能否有所建树,跟他自学的方法很有关系。他也认为,学习要有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死的,不同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没有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一成不变的方法。他主张“共学”,告诫学生不要忽视共学的重要性,因为独自一个人学习,易使人流于孤僻,流于孤陋。
王亚南重视人才的发现、培养,强调要给人以适合发挥才能的环境。对人才大胆使用而不求全责备,胸怀宽广,不论资排辈,积极扶植新进。
1962年,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委托,主持教材《经济学说史》的编写工作。
王亚南在暨南大学任教期间,教授“中国经济史”等课程;在中山大学与陶大镛联合开设“经济学原理”等课程。
王亚南指导培养的学生有教育家、经济学家邓子基等。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王亚南的父母早逝,是在其兄长王际焰支持下在黄冈读完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昌第一中学,又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
婚姻家庭
1932年,王亚南与李文泉结婚;1938年,儿子王洛林出生;1943年,女儿王岱平出生。
资助学生
王亚南特别关心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常用自己的稿费为有困难的学生缴纳讲义费,夏天为他们添置蚊帐,冬季为他们购买冬衣和鞋子,还固定补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中文系曾经有个女生把用过的邮票撕下洗净后重用,事被查出,受到处分。王亚南了解到她平时学习用功,表现也好,感到事出有因,后得知她家庭经济困难,迫不得已使用旧邮票。王亚南除当面对其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外,从该月开始每月自己拿出15元钱由中文系转交给她,直到大学毕业,可并不让其本人知道钱是校长给的。这15元在当时足够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生活费用。该女生毕业时终于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历史评价
“王亚南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翻译、著述和传播。他与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三大卷,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在翻译的基础上,王亚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问题,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特别是结合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创新。他以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名家。作为教育家,王亚南执掌厦门大学十九年,培育了一大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为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科深植了厚重的根基,并深刻地影响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其它学科的发展,是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引领性人物。王亚南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中国日报》 评)
“王亚南是公认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厦门日报》 评)
“王亚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一位具有高瞻远瞩、在教育理论上富有成就的教育家。”(黄冈老区网 评)
艺术形象
2020年10月,原创话剧《遥望海天月》在厦门大学首演,并于2021年12月在厦门嘉庚剧院进行专场演出。该剧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现厦门大学原校长王亚南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从教治校的一生事迹,表现王亚南爱国爱校、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品质,弘扬厦门大学“四种精神”之“科学精神”,引导观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意义”。
后世纪念
2005年6月,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为基础、依托于“985工程”二期项目的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建成。研究院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的名字命名,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研究经济学”的治学态度,弘扬其勇攀高峰、学以致用的科学精神。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9 11:0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