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男,汉族,1955年8月生,江苏沭阳人,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马列研究所中共党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副编审;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2015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粤港澳大湾区智库研究蓝皮书(2021)》编委会顾问。
人物经历
·1974.01—1979.09,北京市
丰台区卢沟桥中学语文教师;
·1979.09—1983.09,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学习;
·1983.09—1986.07,北京师范大学马列研究所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1986.07—1988.08,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干部,全国学联研究生部副部长;
·1988.08—1988.12,广东省《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
·1988.12—1994.12,广东省《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共青团深圳市委常委、党组成员,市青联副主席(1992.12副编审);1994.12—1995.09,共青团广东省深圳市委助理巡视员,市青联副主席;
·1995.09—2000.08,广东省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0.08—2003.03,广东省深圳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3.03—2003.05,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委书记;
·2003.05—2003.07,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3.07—2003.08,广东省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盐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3.08—2015.05,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第四届、五届深圳市委委员。
2015.02— 国务院参事
主要著作
1、《大家的声音:深圳读书论坛演讲实录》: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
2、《文化立市论》:
海天出版社,2005年8月;
3、《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4、《改革创新与经济特区新使命:中国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6月;
5、《阅读与城市:2000—2005年深圳读书月纪事》: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10月;
6、《和谐城市论》:
海天出版社,2008年5月;
7、《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8、《学派的天空: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群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9、《深圳十大观念》: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5月;
10、《观念的力量》:
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11、《文化主权论》:
红旗出版社,2013年1月;
12、《真理是朴素的》:
作家出版社,2013年3月/海天出版社,2001年12月;
13、《深圳梦——100个深圳人的成长史》: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3年4月。
出版图书
理论文章
1、擎起高雅艺术的一片蓝天:《中国文化报》,2000年10月10日;
2、把握一个方向 夯实两个基础 力争三个突破:《中国文化报》,2001年2月1日;
3、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中国文化报》,2001年2月10日;
4、城市发展呼唤人文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11日;
5、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特区经济》,2001年第9期;
6、努力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9期;
7、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南方日报》,2004年8月24日;
8、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特区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9、和谐社会的指标化、制度化、心灵化——关于和谐深圳建设的探索与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10、深圳印刷业发展略论:《特区经济》,2006年第6期;
11、文化战略与大国责任——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12、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好:《求是》,2007年第24期;
13、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 创新与创意水乳交融:《深圳特区报》,2009年5月16日;
14、关于
阅读与城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8日;
15、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深圳商报》,2009年11月30日;
16、仁者善行光辉充实:《深圳特区报》,2010年4月29日;
17、中华灿烂文明的复兴 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深圳商报》,2010年9月15日;
18、 阅读为城市的再出发蓄积力量:《深圳特区报》,2010年11月2日;
19、“演艺文化的科技支撑与本体开拓”经验交流会暨首届中国演艺科技高峰论坛开幕词:《中国文化报》,2010年11月8日;
20、不断传承发展深圳的精神财富:《深圳特区报》,2010年11月10日;
21、深圳学术文化的使命:《深圳商报》,2010年12月6日;
22、用音乐解读中国传统价值观:《深圳商报》,2011年1月12日;
23、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日报》,2011年2月14日;
24、读书成为深圳人过春节的休闲方式:《光明日报》,2011年2月14日;
25、城市,因阅读而改变:《深圳特区报》,2011年4月22日;
26、观念的力量:《深圳特区报》,2011年5月13日;
27、复兴路上奏强音:《人民日报》,2011年6月17日;
28、为理想主义喝彩 为笃实行动壮行:《深圳特区报》,2011年9月9日;
29、多出精品力作 打造文化深圳:《深圳特区报》,2011年9月23日;
30、助人者最乐 行善者最美:《深圳特区报》,2011年9月30日;
31、复兴路上的强音——歌曲《走向复兴》中的岁月之痕、创作之源、文化之脉:《红旗文稿》,2011年10月第19期;(《深圳特区报》,2011年4月12日)
32、深圳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报》,2011年10月10日;
33、深圳:争做文化中国新样本:《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0月第43期;
34、认真做好社会管理中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建》,2011年第10期; 35、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3日;
36、有多少观念激励我们前行(上):《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19日;
37、有多少观念激励我们前行(下):《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26日;
38、改革创新——
深圳精神的根与魂:《求是》,2012年第1期;
39、十大观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圳实践:《党建》,2012年第2期;
40、树立“十大观念”推进改革发展——写在邓小平同事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2012年2月27日;
41、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中国文化报》,2012年3月8日;
42、“深圳十大观念”是践行南方谈话精神的结晶——写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3月;
43、从“文化选择”到“文化强国”——关于深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报》,2012年4月17日;
44、缔造热爱读书的城市新传统:《深圳特区报》,2012年4月24日;
45、文化是流动的:《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5日;
46、为时代立言——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深圳特区报》,2012年5月23日;
47、创造先进的城市文明:《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12日;
48、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上):《中国文化报》,2012年7月5日;
4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下):《中国文化报》,2012年7月10日;
50、学派的天空:《中国文化报》,2012年8月21日;
51、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廉洁城市建设:《人民日报》,2012年9月19日;
52、论“深圳学派”的宗旨:《深圳特区报》,2012年11月30日;
53、 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深圳之路(上):《人民论坛》,2012年12月;
54、 用好互联网 提高政府善治能力:《红旗文稿》,2013年2月第3期;
55、 阅读,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圳特区报》,2013年3月1日;
56、阅读与梦想:《深圳特区报》,2013年4月23日;
57、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深圳商报》转载,2013年5月16日)
58、李亚威:深圳观念的美好表达:《深圳特区报》,2013年5月9日;
59、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圳之路:《中国文化报》,2013年5月17日;
60、 梦想,让一座城市飞翔:《中国文化报》,2013年5月25日;(《深圳商报》,2013年4月28日)
61、 九十年后看《中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31日;(《深圳商报》转载,2013年6月8 日)
62、 对文化积淀论的几点质疑(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
63、《人文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报》,2013年7月2日。
思考实践
理念
城市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灵魂,一座城市的终极意义是文化。现代城市的竞争已经从“拼经济、拼管理”的阶段,进入到“拼文化”,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文化成为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形态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来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功利主义、实践理性等一度影响着这座城市发展目标,影响着人们幸福观念的形成,为此,需要文化与知识的力量来加以平衡,并最终落实为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建构,以锻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为深圳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明确导向。发展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就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创新为城市之魂,以追求知识和理性为旨归,保持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
深圳这座城市构成的主体是移民,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汇集在一起就是宏伟的交响诗篇。深圳文化血液中有着丰富的中华母体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活力,民族传统的浸润无处不在。深圳又是一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连接中西,在大量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活动中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正是在传统的浸润和现代的创造中,“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深圳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我们还在走向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文化发展战略应当有两个基本支柱:一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就是要让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的文化权利;二是国家文化主权,就是在吸纳世界最优秀的文明的基础上确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国家主权的张扬来拓展国家利益。“文化自觉”,落实到个人层面就是文化权利,落实到国家层面就是国家文化主权。
探索
1.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王京生在2001年撰文提出了市民文化权利的概念。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就是使每个市民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利。党委和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资源,创造各种条件去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同时,政府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必须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政府文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深圳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实行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对高雅艺术进行票价补贴。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鹏城金秋文化节”、“外来青工文化节”、“社会科学普及周”等文化品牌活动面向基层,市民可以直接参与。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光影星期五、剧汇星期天、深圳晚八点等公益文化活动,让市民不费分文尽享高品位文化。
2.创造先进的城市文明
“一个城市好不好,最终要看城市文化的整体素质、品质和品位,这不但决定今天城市的基本品格,它的人口适宜居住指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的终极意义就是文化的追求,一种文化品位的追求”,“我们所留给后世的,不应只是在物质上的丰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创造”。
“深圳读书月”。早在2000年,深圳就设立了中国第一个读书节庆活动,确定每年11月为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月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累计举办2000多项读书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过7000万人次,被认定为全国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成功典范。王京生在谈到读书月时说,“深圳经济特区才31岁,却以12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推动读书月,推动全民阅读,就是为了‘以大气去压制浮躁,以优雅去驱逐粗俗’,让这座年轻城市有一种优雅、淡定、从容”。
“深圳关爱行动”。 2003年12月18日,首届关爱行动举行。创办至今,深圳关爱行动已经连续举行了9届,举办了1.2万多项爱心活动,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媒体承办、全民参与”的运作模式。王京生在一次关爱行动的座谈会上说:“仁者之爱推己及人,仁者善行光辉充实。这便是深圳关爱行动业已呈现的风格,是我们可爱的城市正在形成的光荣传统”。
3.“深圳十大观念”
2010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网上的一篇帖文《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引起了王京生的关注。当社会方方面面在总结特区过去的30年时,他发现用“观念”解读城市,是把握城市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视角。随后,深圳报业集团主办了“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经过网络征集和几百万人投票,结合专家和市民代表评选,最终评选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十条最具影响力观念。
4.建设“深圳学派”
深圳在学术文化上,缺乏和一流城市进行对话的能力,但深圳是具有形成学派可能性的地区之一。 “凡经济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我们还是将'深圳学派'的命题端出来,因为穿透深圳浮躁的风气,我们倒恍然似见到美轮美奂的文化强盛的一座新城”,“学派的吁求,体现出深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自我认识、自我激励的学术自觉”。2012年初,深圳召开的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深圳学派”。一个开风气之先、引领思想潮流,以“国际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的“深圳学派”正在酝酿、构建之中。
5.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
在2004年初的一个座谈会上,王京生在讲话中指出:“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一言以蔽之,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就不能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还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都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和文化新业态,涌现出华侨城、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一批创新型文化企业,打造出大芬油画村等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920亿元,占GDP的8%。2004年,首创文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加大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较早建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并参与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文博会一起成为服务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国家级平台。
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了各项改革重点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分别于2009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是全国连续获此殊荣的两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在2012年9月26日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深圳被通报表彰为十年来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6、“音乐工程”与“影视工程”
深圳是文艺精品迭出的“沃土”,仅“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475项、国际级奖项516项,成就了精品创作的“国家立场、深圳表达”,以特区作品弘扬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深圳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总是在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历史节点发出响亮的声音、记录时代的闪光,音乐和影视成为深圳的优势艺术门类。
2009年,王京生策划启动“音乐工程”、“影视工程”两大龙头文化工程。“音乐工程”催生的歌曲《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与《我们的信念》构成“深圳新时代三部曲”,加上《你是一面旗帜》,这4首歌曲唱响“领航中国”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专题文艺晚会;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落户深圳;合唱团屡次国际折桂;原创音乐“鹏城歌飞扬”唱响悉尼、纽约、北京……整个城市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影视工程”涌现电视剧《命运》、《兵峰》、《家风》、《心术》、《马文的战争》,电影《走路上学》、《守护童年》,纪录片《风帆起珠江》、《文明的故事》、《风雪可可西里》等一系列精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鸡奖及百花奖等荣誉,打造出一支在国内叫得响的“影视深军”。
7、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
2013年9月,王京生策划的深圳原创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演出。国内外众多媒体对此给予了广泛报道和高度评价。《人文颂》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儒家文化思想,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尊重人的价值,很好地阐述了“中国梦”,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最佳桥梁,其人文价值更超出了艺术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和承办方法国“文明间对话音乐协会”主席玛丽·玛达莎希评价,《人文颂》的演出,表明了深圳文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世界和平文化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