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王健,1979年生,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2006年到201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和物理系做博士后。2010年到2011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助理研究员 (Research Associate)。2010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2001.9 - 2007.3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凝聚态物理 博士学位
1997.9 - 2001.6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7.3 - 2020.6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教授、博导
2010.9 - 2017.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副教授、研究员、博导
2010.7 - 2011.1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与纳米科学中心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科研工作及研究方向:主要学术贡献:采用量子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分析和求解三维的量子散射问题,预言了电导、电容、流--压特性,以及其他器件的特性;在理论方面,作为主要人员与他人合作发展了必要的理论来预测交流(AC)和非线性直流(DC)输运性质,这些理论与在原子和分子仪器上的数值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给在实验室内广泛使用的量子点导纳提供了实际的计算流程,又发展了普适的非线性直流(DC)理论,可以应用到在纳米尺度的导体中研究非线性电荷分布。根据这个理论首次提出了量子电容扫描显微镜(QSCM),QSCM扩展了传统的扫描电容显微镜的能力:它包括了在有限态密度下的量子修正、有限屏蔽长度、量子隧穿、用空间电荷分布来描述的电容以及纳米尺度导体的局域态密度等等,从而成为纳米电子学应用的有力工具。
主要成就
在纳米体系输运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做了重要工作,研究工作处于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已经发表SCI论文110篇,包括7篇PRL,6篇APL,62篇PRB,在Nature, PRL, APL, PRB, Europhys. Lett.等杂志上被他人754篇文章引用。获1999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太地区成就奖。
获奖记录
获2022年度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4:5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