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风
中国现代档案专家
王可风(1911年8月27日—1975年3月4日),原名王继尧,生于1911年8月27日。安徽萧县孙圩子乡王桃园村人。历史学家、档案学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主要创建者,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生平
王可风,原名王继尧,萧县孙圩子乡王桃园村人。出生于耕读之家,6岁随师启蒙,后入王寨小学、萧县师范、徐州中学高级师范科读书。
1933年8月,曾在朔里、王寨小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开始投笔从戎,受训于国民党第五战区潢川青年军团。萧县沦陷后,他从青年军团返回故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历任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三区区长、人民救国会宣传部长、县政府教育科长、萧县《实报》社社长。此时,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全县中小学蔚然兴起。他依靠热心教育事业的当地教育工作者自编教材,石印书刊,在文化教育素有基础的萧县,吸收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又培养了一批青少年学生,为革命增添了力量。
1941年5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军事斗争失利,新四军四师奉命东撤。王可风同许西连等经上级批准,留在皇藏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在日伪和国民党夹缝里开展活动,处境维艰,但他仍不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随着武装力量的壮大,先后在4个区办起几十所初级小学、6所高级小学、1所瞻凤中学,入学学生四五千人。他任教育科长兼任瞻凤中学教师,不辍为革命培养人才之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向解放军进攻,王可凤随部队转战陇海铁路北。不久,调到太行山区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图书馆工作。他认真钻研图书馆学,编制了一套图书管理表册,使图书管理工作逐渐系统化、科学化。他根据学校的决定,到晋南各地,历时3个月搜集大批图书,解决了学校教学工作中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图书馆工作时,他开始注意专门化知识的学习,注重搜集整理史料。撰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变迁》,以及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的《天堂呢?地狱呢?》等文章。
1947年7月,调任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研究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编写了《抗日战争史讲稿》并在财经学院讲授,还同研究室的同事一起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编写初中《中国近代史》课本的任务,此后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的系统研究工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王可风在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兼任中国近代革命史教员。1950年初,华北大学改建为中国人民大学,他任历史研究员、教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奉派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编委会参加注释工作。年底,他遵照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指示,受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委派,前往南京接收国民政府中央机关的历史档案,筹建南京史料整理处。
1951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王可风任主任。为把散在各地的民国档案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他不辞辛苦,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到1953年,基本上把国民党逃离大陆时沿途散失的档案资料集中到南京。他依靠热心于档案资料工作的同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浩如烟海而庞杂零乱的档案进行了初步整理、立卷、编目,及时提供利用。南京史料整理处遂成为集中保存民国历史档案的中心。在整理档案中,他十分注意研究工作,把带规律性的问题,认真加以总结,将之上升为理论。1955年,他主编的《历史档案整理方法》一书,摒弃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整理历史档案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56年,为配合中央政治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并适应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主持编辑了《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以及70多个专题档案资料,共4000多万字,同时总结了史料编辑经验。1960年他撰写了《关于整理档案史料的方法和问题》,《史料学是一门科学》,并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史料学》课程,开拓了档案史料编纂学的新领域。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建设档案馆的经验,并高瞻远瞩,主持制定了宏伟的远景规划。
1964年春,南京史料整理处改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王可风任副馆长。王可风在南京工作期间,还参加地方党政工作,曾当选为中共江苏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南京市第一至第六届人大代表。
亲友回忆
方庆秋:可风先生培养青年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在生活上,非常关爱青年,与青年同志同立一个户籍,不是家长,胜似家长。大年初一,他同没有回家过年的青年们一起包饺子,欢度春节;正月十五,他提着花灯,同青年们共“闹”元宵;中秋,他设置水果茶点,同青年们座谈赏月,共庆团圆。他成了一个大家庭的长辈,使远离家乡初到南京的我,像回到了亲人身边,回到了家。
在工作上,可风先生经常鼓励我们要“又红又专”。他简要地指出:红,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站稳立场,不要像墙头草,两边倒;专,就是学有所长、精益求精,不要像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并说“进行科学研究,必须确定专业方向”,但不能脱离实际,要根据任务的要求,“以任务带学科来确定专业”。在可风先生的启发教育下,青年们都订有“红专规划”,逐渐成长。
社会评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宿州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王可风是一介书生投身革命,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九死一生,在解放后矢志治学,著书立说。
社会纪念
201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举办“纪念王可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杨永建在座谈会上讲话。王可风夫人华明同志出席座谈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3: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