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静
中国作家
王培静,原名王培敬,笔名鲁一贤。山东济南平阴人,中共党员,某杂志编审,现居北京。1987年毕业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系。1982年应征入伍,历任山西怀仁00001部队战士、班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派出所民警、干事。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秋天记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微型小说选》、《向往美好》、《家书·情书》,纪实文学《路上》等作品200余万字。主编、参与主编《2005中国军旅精短小说年选》等文学作品选集3部。
个人简介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秋天记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微型小说选》《编外女兵》《寻找英雄》《男兵女兵》等作品400余万字。主编、参与主编《2005中国军旅精短小说年选》等文学作品选集100多部。学生素质读本《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荣获冰心图书奖;《乡情依旧》《大伯.我.还有时月》《青春记忆》等小说作品分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二、五、六、七、八届军事文学奖,微型小说《我有房子了》《长吻的魔力》等分获四次中国微型小说一等奖。小说《广常大卡》获全国首届写作水平赛一等奖,小说《神石》获全国小小说金奖征文二等奖。有近百篇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中英文对照)《我最喜欢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小小说读本》《中国微型小说读本》等选本。在国外的《澳州彩虹鹦》、《国际日报》、《千岛日报》、《好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多篇。
社会评论
侠骨柔情铸“军魂”——论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
作者:李洪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具有迅速反映社会人生的特点,通常以揭示阴暗、讽刺时弊见长。然而,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却另走一途,大多从正面着笔,以写英雄居多,“充盈着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
王培静拥有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积存,但最为钟情的还是军旅题材。虽然下笔成篇数百万言,但他仍然谦逊地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热爱文学的军人”。这位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的文学爱好者在以笔为旗的“战场”,使出浑身解数,毫不吝啬地挥洒笔墨,编织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英雄赞歌。
生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军人离死亡最近。在国家利益和人民财产遭受破坏的生死关头,总是军人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正是基于这样对军人和生命的深刻读解,王培静方能在小小说的一方天地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形象。在《军魂》中,我们既为谢连长舍小家为大家一辈子驻守边防而敬服,更为石主任在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毅然留在了死亡的威胁中而感动。在《最美女兵》中,我们既为军医鲁一贤终生未嫁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青藏线而敬服,更为她把每个战士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呵护而感动。
值得注意的是,王培静的英雄情结并不单是体现在那些身在军营的战士身上,那些脱下军装的退伍老兵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们身上同样也彰显出重诺守信、光明磊落、正气凛然的军人风范。比如说,《父亲的眼光》中,当狱警的父亲从吕秘书长铺张浪费的日常小节中洞察出“这个男人不可靠”的内在品行,严厉拒绝了女儿与他的婚约,在“霸道”和“武断”中体现出正气凛然的军人本色。
王培静的小小说并不是单纯的质朴粗放,他既喜爱在生死关头和是非冲突中升华人物的英雄品质,也擅长通过家国矛盾和生活纠结来表现英雄人物内心深处的似水柔情,从而使作品彰显出柔软细腻的一面。身在军营的王培静深知,虽然奉献和牺牲是对英雄的最好注解,但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妻儿,也有儿女情长。
倘若进一步深究王培静英雄叙事的源流,或许可以从传统和地域两个方面去寻其出处。在传统英雄叙事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演绎着亘古不变的“江湖神话”,他们的言行有着很强的规定性。王培静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既常怀报国之志,又不失儿女情长,显然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侠骨柔情叙事传统的现代转换。同时,齐鲁大地既是圣贤之地、礼仪之邦,也是英雄豪杰经常出没的江湖。王培静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接受不同文化气息的熏陶滋养,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及由此衍生而来的英雄叙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小小说显然不能像其他小说文体那样拥有余裕的时间和空间来驰骋想象。因此,如何在方寸之地成功地写人状物乃是小小说的立身之本。有着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王培静深谙小小说之道。在那些为不同英雄人物量身定制的短小篇章里,王培静既像一个胸有千壑的将军,站在战地制高点,发号施令、调兵遣将,又像一个成竹在胸的画师,立于卷轴初始处,调色研墨,谋篇布局。纵观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无论是书写军旅生活还是描绘人生百态,无论是歌赞伟岸英雄还是叙写平凡人物,他总是从小处着笔,在高端立意,先设置悬念,再造突发情节,最后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没有任何花招机巧,只是以质朴平实的笔调叙述温暖动人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18年05月01日 08版)
用独特的视角解剖社会问题——读王培静小小说有感
作者:敖红亮(诗人,评论家)
《退伍军人亚强》中讲述了军人亚强退伍后坚持着学雷锋做好事——扫村子里的街道(也因扫街一事,相亲见面也“流产”)、“还帮村里惟一的五保户——老光棍刘满囤担水”在当下的人们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十足的精神病患者。家人用善意的谎言把亚强骗去精神病医院,强行治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在当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人向钱看,本有的善良之心也渐渐麻木,蒙上了尘土,心之眼不再雪亮,商人更为严重的把道德丢失,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
主人公亚强没有得病!病的是这个社会!!
学雷锋做好事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虽雷锋远去,但雷锋精神永在。当下的也有些单位学习雷锋,活动一结束,又恢复“常态”,当下真的亟需长久的“学习雷锋”。贫富两极化极为严峻的今天,弱势群体过盛太需要得到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互帮互助,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长吻的魔力》:当军人不容易,当军人的妻子就更不容易了。宋阳是一名消防战士,在妻子身怀有孕检查身体时,接到“支队刘政委了打来的电话,市政府边上的华威宾馆着火了,已去了五辆消防车……”一边是爱人,一边是国家财产和生命受损,孰重孰轻?!宋阳的抉择是赶赴着火现场,抢救国家财产和受困者的生命,但也要处理好妻子检查身体的事情……
作者不紧不慢的讲述妻子,从去医院到回来的一系列礼遇:女司机的热情关心和少收费;小姑娘的搀扶;小伙子和中年人的让座;医院里顺利的挂号、检查、拿药和老大爷的预备帮助。
妻子的一系列礼遇的设计者就是宋阳——在妻子的外套别上了一个小纸条:我是一名消防战士,因有火情去救火了,请您替我照顾她,谢谢。(这个结尾非常响亮,值得初学小小说习者学习)
公私两全其美,家庭和事业没有矛盾,这是多么的智慧和伟大呀!
其实宋阳的妻子的礼遇是应该享有的,值得提倡。
《我有房子了》这一篇小小说,作者所用的手法别俱一格。讲述了一名叫周德义的老教师从教三十多年,在分房子时遇到的不公平,几次未果,最后郁郁而终的故事。生时无房死后有墓,当代教师的生活,阳世解决不了的事情确在阴间得已解决(阎王爷说:“你放心,学校有一套二居室你先住着,只要三个月考查合格,马上分你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这一点我懂。”)
“老周安详地走了,走时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这是含泪的微笑。这篇小小说结构严谨,讽笔有力,可谓之——存在主义小小说。
掩卷深思:一位教师辛勤教书育人,而最终得不到成正比的待遇。这篇小小说深刻揭示了,付出与得到是不成正比的哲学道理。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王培静.作家网.
男兵女兵.京东图书.2024-02-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5:34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