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湾乡位于延安市
安塞区的最北端,毛乌素沙漠的南端边缘,属白于山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心位置地处东经109°08′,北纬37°17′,距延安市安塞区城区直线距离55千米。其境东邻子长县李家岔镇,南接坪桥镇,西连镰刀湾乡,北靠靖边县。
基本概况
邮编:717408
区号:0911
全乡辖13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89个自然村, 2000年统计人口数为6000人,2003年末有1518户,6717人。
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450.5万元,财政收入162万元,人均纯收入1773元,人均生产粮436公斤,人口自增率6.2‰。
全乡总流域面积1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延(安)青(阳岔)公路经此。阴山峁水库流域面积30平方千米,库容485万立方米。
各村编号记录
革命旧址
王家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安塞县王家湾乡王家湾村。1947年4月13日--6月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期间,在此居住。旧址为1排5孔坐北面南的土窑洞。东起2孔窑洞由房东居住,其余3孔窑洞为套洞,任弼时住第3孔窑洞。
历史沿革
1937年设安塞县七区王家湾乡。1949年2月与五区合并,为五区王家湾乡。1958年改五星公社,年底并入子长县。l961年9月设安塞县西洼界公社。l965年3月迁至王家湾,改称王家湾公社。1983年9月改为王家湾乡。1989年底,全乡东起子长县李家岔乡麻林山村,南到坪桥乡以白猪山为界,西连镰刀湾乡宋家洼村,北靠靖边县青阳岔乡大路塌村,总面积188.4093平方千米,人口6213人,其中农业人口6150人,辖12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4个废村。1997年,面积188.4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王家湾、屈家畔、马家塬、墩焉、高龙山、西瓜界、党渠、寺湾、阳咀、三峁湾、曹家瓜、米面塌12个村委会。
村落
村落(1983年资料,括号里为自然村,分号后为废村):王家湾(王家湾、高川、芦草峁、石寨),西洼界(西洼界、阳克郎湾、井道峁、尖山湾、榆山),党渠(党渠、榆树湾、薛家圪堵、柳树崾峻、安保塌、庙界),寺湾(寺湾、大台、六道峁、五道峁、郝家圪台、春家湾、寺圪堵;四道峁、圈槽湾、界口),高龙山(高龙山、麦地湾、走马梁、石峁),马家塬(马家塬、巴家河、寨河、北山),墩焉(墩焉、丁嘴梁、阎台、刘峁、黄草塌、张家塬、马家山、南塌、社梨塌、李家塌),屈家畔(屈家畔、阴山峁;屈家畔),米面塌(米面塌、小庄科、葫芦塌),曹家洼(曹家洼、驼项、龙安畔、打树崾睑、城隍梁),王峁湾(王峁湾、下马梁、王庄),阳嘴(阳嘴、韩庄科)。
主导产业
王家湾乡立地条件差、土壤沙化严重,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发展产业比较困难。尽管如此,坚持依靠产业发展经济对改善全乡贫困面貌的极端重要性,所以近几年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鼓励群众发展棚栽、草畜、林果几大产业,目前全乡三分之一的农户或大或小有了自己的产业。
草畜发展
王家湾乡山大沟深,畜牧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本地群众的优势产业,只是以前完全依靠自由放牧。1999年国家退田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引导,扭转了在群众中沿袭几千年的以自由放牧为主的养畜方式,开始发展舍饲养殖。一则因为群众有自古以来的养畜传统,二则因为退田还林草以来发展了大面积人工种草,三则因为草畜产业受水源的制约小,所以乡党委、乡政府在分析利弊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主攻草畜业”。近年来,全乡人工种草面积已累计达到4.3 万亩,这其中除了传统的苜蓿,沙打旺等品种外,还适时试种了海盗苜蓿、饲料玉米等新品种饲草,使全乡饲草品种更趋多样化,合理化。全乡舍养羊子4600只,牛200头,鸡3024只。其中建成全县白绒山羊改良基地 1 个,秦川牛良种繁育基地 1 个,西门塔尔牛繁育基地1个。培育起养殖专业村4个,养羊大户77户,养牛大户13户,养鸡大户4户,养兔大户1户,草畜产业覆盖的户数达 610 户,年均产值340万元,仅此一项可为全乡人均增加纯收入350元。
棚栽发展
就全县而言,棚栽业居农业三大产业的首位,但这一产业在王家湾乡由于受土壤、交通,特别是水源条件的限制,所以这一产业在实度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在质量效益上求突破。从1999年机井试水成功发展大棚以来,截至目前数量发展到了515棚涉及6个村102户417人。但由于群众文化素质低,掌握新技术慢,大棚效益仅能达到全县的中等水平。棚均年收入只能达到4500元左右。
林果发展
林果业主要在巩固原有老果园的基础上,扩大各类杂果面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几年来新发展杂果1763亩,并对全乡1100多亩老果园全部实行了高接换头和巧施肥、大改型、强拉技等技术改造。但目前,还没有见到效益。
退耕还林
按照“巩固成果,落实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尚未享受退耕还林的空白村、空白户;优先消化超前实施的合格面积;优先解决遗留问题,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圆满完成了退耕还林各项任务。99年以来,完成补植任务53749亩,其中退耕地29527亩,荒山荒坡造林24222亩,完成新造林15000亩,其中退耕地2000亩,荒山荒坡13000亩,全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8749亩。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规划上,坚持无差错原则,实行一张蓝图管到底,在留足2.5亩口粮田基础上,耕地、荒地一次退到位,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地块,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在管理上,严格按市政府出台的种苗管理办法,实行“四证一签”制度,严把苗木质量关,大力推广截杆、蘸泥浆、覆土等技术,确保成活率。在封山禁牧上,采取了领导包片,干部包村、退耕办督查的办法,制定封山禁牧奖惩办法,加大了禁牧封育力度,达到了全面彻底封禁目的。在政策兑现上,我们会同林业部门,对历年来的遗留问题,进行了清理解决,进一步核实农户退耕面积,做好政策街接,同时严格执行“十不兑现”政策,确保兑现工作顺利实施。
农田建设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全乡的实际情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狠抓主导产业开发的同时,乡党委、政府重点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求突破。坚持“围绕村庄修农田,修好农田兴产业”的原则,几年来,在全乡范围内新修农田6700亩, 共争取淤地坝项目资金87万元,新修淤地坝6座,预计三年后,可以为全乡新增坝地面积540 亩。
基础设施
几年前,王家湾乡内没有一条柏油路,坪桥至王家湾,镰刀湾至王家湾两条连乡公路也全部为土路,颠簸不平,晴通雨阻,行路十分困难。当地群众到县城办事,由于道路原因,往往两到三天才能返回家中,十分不便,群众叫苦连天。至于村与村之间的连村公路几乎为空白,一切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走亲访友全靠步行,所以群众中流传着“出门基本靠走”的顺口溜。近几年,经过多方争取,于2001年柏油硬化了镰刀湾至王家湾15公里连乡公路,并借助石油开发,扶贫重点村建设等机遇在全乡范围内新修村级公路62公里,维修拓宽35 公里,全乡13个政村,89个自然村中,目前有11个政村,81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使行路难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但乡村道路等级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一遇雨季,道路经常被冲毁,由于立地条件差,修复十分困难。
1999年以前,全乡范围内人畜饮水主要靠畜驮,驮水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多里,并且道路崎岖不平,人仰马翻的事故时有发生。用水难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面对现状,全乡所有干部群众虽人人都苦思冥想,但终究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在山西类似王家湾的自然环境中发现了深水机井,经过反复论证,在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到处借款5万元,试着打了一口机井,为解决全乡甚至全县山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开了先河,之后两到三年中,全乡范围内投资360多万元,先后新打机井31口,使全乡祖祖辈辈以来靠驮水吃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也为后来全乡发展棚栽、养畜等多项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乡自来水入户率已达75%以上。与此同时,近年来,乡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也相继开通,用户逐年增加,程控电话用户目前已达 580 户,有线电视用户达93户,移动电话信号也覆盖全乡。乡内群众与外界的信息渠道基本畅通。
利用异地搬迁项目实施的机遇,对全乡部分居住条件差,水、电、路不通,仅靠一般的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群众实行异地搬迁,几年来,共搬迁 8个村,176户,724 人。目前这部分搬迁的群众,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困扰,逐步走上了发展产业的路子。
重点村项目计划实施7个村,目前已经实施了3个村。这种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集中时间,以群众参与为基础的扶贫方式,十分有利。目前已经实施了该项目3个村的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产业发展也已经全面启动。实施重点村项目的三个村共投入资金105万元,新修道路15公里,解决自来水369 户,维修学校3 所,新修农田60 亩,发展产业4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