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村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博涌杜区辖自然村
王屋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博涌社区,位于虎门镇北部,距虎门镇政府约3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该村坐落干斤陵地带。海拔较低。村落背靠二山,前有6口鱼塘呈扇形分布,分向西、向北两部分。境内有马鞍山、二山、前山、沉头山、鲤鱼山等,村前有官涌河流入珠江。与龙眼村社岗村、卢屋村、博美村相邻。2015年末,王屋村户籍人口876人。
历史沿革
王屋村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
明代,属东莞县第七都。
清末,属缺口司。
民国时期,属第五区赤龙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莞县第六区博涌乡,北栅大乡,虎门人民公社镇博营,博涌生产大队,虎门区博涌乡,东莞市虎门镇博涌管理区,虎门镇博涌行政村、博涌社区
行政区划
王屋村为东莞市虎门镇博涌社区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博涌杜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21017。
地理环境
王屋村位于虎门镇北部,距虎门镇政府约3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该村坐落干斤陵地带。海拔较低。村落背靠二山,前有6口鱼塘呈扇形分布,分向西、向北两部分。境内有马鞍山、二山、前山、沉头山、鲤鱼山等,村前有官涌河流入珠江。与龙眼村、社岗村、卢屋村、博美村相邻。
人口
2015年末,王屋村户籍人口876人,其中男435人,女441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96岁(男)。外来暂住人口50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25人。
经济
20世纪70年代,王屋村建织席厂,占地面积651平方米,建筑面积277平方米。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莞草为主,兼种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以及荔枝、龙眼、番荔枝等果树。1986年,在太宝路旁建有厂房、商铺,形成商贸区。1990年后,随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1990年,村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
2015年,王屋村集体经营行业主要有制衣、五金、文具、食品等。是年,村内有民营工业企业22家,个体工业企业43家,年产值7888万元。有各类商户43家,年销售额1242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7888万元,总收入292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社会事业
2015年末,王屋村内有小学1所。
文体事业
2004年,王屋村建成面积2640平方米向西公园。2008年,建成面积1375平方米向北公园。2009年,村综合大楼建成,占地面积489平方米,楼高8层,建筑面积3912平方米,集治安队、村办公室、商铺、厂房为一体。
2015年末,王屋村有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乒乓球馆1座、文化广场1个、公园2处座、老人活动中心1所。
基础设施
1986年,居港同胞王冠忠捐资10万元,连同其他居港同胞捐资兴建王屋冠忠大道,路宽8米、长601米。1988年,港商王苏捐资20万元建厂房出租。1966年通电,1975年通电话,1991年通自来水,1999年通互联网,2000年,村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底。
交通运输
王屋村镇道太宝路、连升路、体育路从村旁经过。
历史文化
王屋村以姓为村名。同时,因村西有官涌河流入珠江,故又名官涌王屋。
王屋村村中有广府传统民居10余座,多为三间两廊格局,建于明清时期。
王屋村世居村民有王、陈、潘、卢等姓,以王姓为主。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王氏先祖王子康从南栅迁居官涌王屋。
王屋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虎门话。
王屋村有“派分南源流长远,令布东皇气象新”,横批:“瓜瓞绵长”,为子康宗祠大门对联。
匾额“燕宁堂”,存子康宗祠正厅。“子康公祠”,为子康宗祠大门门额。
风景名胜
子康王公祠,位于王屋村中部,占地面积374平方米,坐东向西,三进两廊格局,大门两侧各有一根花岗岩石柱,墙壁绘有壁画,中有天井,旁有走廊通正厅,正厅面积88平方米,有4根圆周62厘米的石柱和宽5.7米、高3.6米的屏风,屏风上嵌一块红底金字牌匾,后有天井和4根红粉石柱,两旁有走廊通正堂,正堂摆放王氏祖牌位。子康王公祠共有大小石柱30根,杉木梁67根。该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000年,重修,为老人活动中心。
敦仁祖祠,位于王屋村中部,占地面积907平方米,大门左右有偏房,内有2个正厅,天井1个,走廊4条,后厅面积66平方米。整幢建筑有花岗岩石柱14根,杉木50根。祖祠曾长期作为学校校址。改革开放后,租给投资方办藤厂。2013年,由投资人按原貌改为“品酒汇”。
绍松祖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于2013年。
乐轩祖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两祖祠均已破败,属个人所有。
王屋村村内有天后宫1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于1990年,供奉天后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是日,人们摆设大鬼王、宝马、神坛、香案,请道士主持诵经,众信徒叩首焚香纸扎,恭请妈祖降临祈福。
地方特产
王屋村农产品有荔枝、龙眼、番荔枝;传统节庆食品有艾锅餐(农历正月十九制作)、林榜粽(农历五月初一制作)、松糕(农历七月十四制作)、汤丸(农历八月初三制作)。
著名人物
王元深(1816~1914年),中国基督教信义宗礼贤会奠基者,中国第一本教会史撰稿人。
王煜初(1843~1902年),基督教新教牧师,近代语言学者,1896年出版《拼音字谱》,并创造和倡导汉语使用标点符号,是中国最早提倡汉文使用标点符号的代表性人物。
王泽民(1870~1918年),与孙中山同在香港西医书院习医,创办《国报》《国华报》《越华报》支持孙中山革命。
王宠勋(1872~1933年),中华基督青年会协会及上海青年会董事,天津北洋路矿公司经理,粤汉铁路、沪宁铁路督办。
王宠光(1875~1931年),汉口扬子机器厂厂长,工程师。
王宠佑(1878~1958年),中国矿藏之父,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矿冶工程师学会创建人之一,世界最早的锑冶金专家之一。
王宠惠(1881~1958年),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1954年4月,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创立会议,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王宠庆(1887~1939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以医治脑神经疾病而驰名。
王宠益(1888~1930年),香港大学医学院首位华人教授,医学院署理院长。
王吉民(1889~1972年),国内研究医学史先驱,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馆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
王达生(1900~1961年),主任工程师,参与和主持各种枪炮、兵器研制。
王子鸿(1919~2001年),东北制药总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无邪(1936年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文化署名誉顾问,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1970年获美国洛克菲勒三世基金奖。
王耀基(1944年生),深圳市打私办党支部书记、正处级调研员。
王季槐(1954年生),教授、海洋大学资源环境系主任,主持、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担任Ecological Modelling和《生物数学学报》编审。
参考资料
2021年博涌社区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9 09: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