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
清朝康熙年间澄海县令
湘潭人王岱(别号山长),三楚名儒,崇祯举人,与王渔洋(士祯)诗名并世。老年出仕。初授京卫学博,却又生性耿直,不容于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贬为澄海知县,自言“待罪兹土”。
人物经历
明清二朝澄海县令,连代理、兼职计算在内,多达133位。这一大班县官,有懿名于史册、并得百姓感戴与怀念者,其实寥寥无几。湘潭人王岱(别号山长)为其中不可多得的一位。他乃三楚名儒,崇祯举人,与王渔洋(士祯)诗名并世。老年出仕。初授京卫学博,却又生性耿直,不容于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贬为澄海知县,自言“待罪兹土”。心情郁闷几与韩愈同。
王岱是在澄海人民最困难的时刻到来的。澄海于康熙元年开始迁界,先后分三批,至康熙八年才恢复建制,人民陆续从海阳县与客区交界的山中回迁。
经历20多年的战乱,澄海已是遍地荒野,满目疮痍。朝廷虽委派潮州通判代理澄海知县,但直至14年后王岱履任,澄海依旧一片荒凉。县城较像样的公共建筑物,仅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城隍庙。这种不重苍生重鬼神的景象令王岱深为惊诧。面对百废待兴的澄海,他振作精神。施展经纶之手,在茅舍中理事,严于自律,克尽职守,为澄海的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
发展文化教育
王岱明白,培育人才是根本大计,莅澄当年,便着手建学宫,接着修景韩学院,设义学,使中断了40年的澄海教育事业又恢复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岱将已废弃的原海防公馆改为义学,每月初一十五,召集绅士、秀才、乡老和百姓,在此讲乡约。各乡也相继建乡约所,于朔望日讲乡约。 所谓“乡约”,便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绳,是一种地方性的“公民守则”。在缺乏教育的几十年中,许多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耻,据县志所说:“民困饥寒,不习礼义,好游荡赌博,犯法为盗,三尺之童,即入公堂讦告,习俗之坏,其为边鄙。”讲乡约,是重视思想教育,以教诫为主,劝大家勿失检点,跨越界线。他建陆秀夫祠,重建龙潭寺,支持修复资福寺和丹砂寺,既保护文物,也有劝人向善走正道、忠贞爱国之意。他支持乡绅杨钟岳捐资在小莱芜山建鼎莱塔,也从“培文风”着眼,因为百姓深信那是澄海的“风水塔”,对培育家乡的文化风气大有裨益。
修堤梁、编县志
王岱到任之后,重视一切基础设施。堤岸津梁,城池海闸,堡寨市肆,凡损坏者,都次第修复。还恢复古驿铺。二十四年(1685年),他修复南北二堤。北堤临东溪,南堤临西溪,这是澄海县最大也是最容易出事故的两宗水利工程。还有际留仓和义仓,是储备粮食的仓库,都是王岱在任内修建的。这些都需大批劳力和资金。王岱一面向朝廷求助,一面依靠百姓自救。当时人口稀少,劳力缺乏,田园普遍荒芜,王岱四处征集劳力,动员百姓回迁,实行轻徭薄敛政策。他莅澄第三年,朝廷便开海禁,这给澄海百姓又多了一条活路。于是,一切开始正常运作,经济也复苏了。
又隔年,诸事渐上轨道,他便着手主编县志。澄海自明万历朝有第一部县志之后,至王岱重修,历90年。因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加上内迁撤县,文献资料散失殆尽。王岱多番搜求,缀拾于兵燹残缺之后,为澄海编成第二部县志,也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县志。
除旧革新
澄海自明代以来,有“正月灯,二月戏”的风俗,各社赛灯斗戏,通宵达旦,至三月才结束。盛世尚有可言,当此艰难之际,百姓日食难度,官府犹习旧文,竟事奢华,歌舞升平,糜费民膏,百姓苦不堪言。王岱到澄海之后,撤灯罢戏,劝百姓节省钱财,用来度荒谋生建家园,黎庶无不额手称庆。
澄海民俗信鬼神,那些神棍巫婆既跳神扶乩,又能觅鬼魂说身前事,谓“拖死鬼”。这类巫觋按例可免徭役,全县多达百人以上。王岱严惩这类人,革除其优遇,使硗薄之风渐改。
在任期间,他裁撤奸狡的官吏,抑制强横豪族,清洗不法属员,革除不良弊政,风俗为之一新。
自律甚严
王岱生性廉洁,自律甚严,单说王岱修县衙一事,就可见一斑。复县之后,又遭遇台风,太爷们只能在茅舍办公,却又遇大火。衙门内一片瓦砾,百姓觉得让县太爷在露天或后堂办公,实在有碍观瞻,大家心中也过不去,于是捐款报潮州府批准,重建县衙。王岱就是迟迟不动手,觉得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百姓又很穷,哪里是建县衙的时候?最后,是大家说服他:建县衙“为民非为官也”,他才答应,草草建了县衙。之后,仍然惴惴不安,一心考虑如何加倍报答澄海人民。
王岱从来不徇私情,拒绝一切走后门。别人要托人办事,谋个官差,他一概回绝,按章办事。要请他吃饭,更是难上难。日常饮食极其简陋,因公外出,也只吃些清菜淡饭。和澄海的文人们雅集,同游本县的塔山、神山、灵泉岩,本来也算巡视,却自带厨具。文士陈守镔有一首诗,题目《邑侯王山长携具招游冠山书院》。徐辑夏有一首《和王山长过塔山寺》,诗中说:鸿渐茶分品,懒残芋拨灰。”这使人想起苏东坡的在惠州与吴复古作《煨茅帖》,在儋州的“黄姜收土芋”,“土人顿顿吃薯芋”。有人以为薯芋即薯蓣,俗称山药、甘薯,但北宋还没有甘薯(番薯),这东西是明代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的。王岱在清初,便有番薯可吃了。“拨灰”,即东坡的“煨”,和我们儿时到野外“窑番薯”是一致的。县太爷不扰民,和文人们到山间野炊,觅一点山野的气息,享受生活的乐趣,像陆羽一样品茶(鸿渐乃陆羽字),惟此而已。
澄海县令年俸平银四十两,这样微薄的俸禄,他还拿出部分捐献公益事业救济穷人。百姓都说他是个饮过“廉水”的人。他在任九年,是澄海历届县令任期最长的一位。由于操劳过度,最后病卒于任所,竟身无长物,家人扶柩回故里安葬,百姓沿途拜别,痛哭失声。县志说他“视澄如家,视澄民如子”。他双足走遍澄海的山山水水,为澄海留下几十篇诗文。澄海人民为他建祠,留下了“王厝田”、“王厝街”等纪念性地名。
作品简介
王岱“工诗善书画”,著述甚丰:
《了庵全集》三十卷,含《了庵诗集》十卷,《了庵文集》九卷,《浮槎文集》十一卷,有清康熙间刻本。乾隆间以其《文集》“卷九《高万公传》,语有违碍”,《诗集》“语有违碍,龚鼎孳作序”而销毁。
《了庵全集》三十五卷,含《了庵诗集》二十卷,《了庵文集》十五卷,康熙十二年(1747)刻本。
《且园近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著录。
《且园近诗》五卷,《四库全书》存目著录。
《溪上草堂诗集》三卷,《燕邸日录》四卷,《浮槎诗集》六卷,《了庵词》一卷,《浙游山水记》一卷,《白云集》,《战守议》,《明朝纪实》,《客问》,《湖南记异诗》,《石史赋》。
《澄海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王岱修,王楚书纂,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19-11-18 12: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