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圣
甘肃省正宁县教育家
1922年毕业于宁县龙川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在大户曹家及本村私塾任先生,后又膺任早胜小学、宫河小学教员。1945年辞离教坛,回乡务农,不辍读书习字及书写应酬,直到病逝,其所书门牌、匾额、碑文、字贴、字画,誉满桑梓。受其严格庭训和悉心教导,其子侄辈王宪斌、王宪文、王宪瑞,其孙辈王蔚林,都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各有擅长,均为县书协会员。他们都用自己的书法之技,为当地教育、社会奉献良多,影响深广。
教书育人与处世
王希圣出生在宫河新城,家境殷实,却无纨绔习气。早年苦攻经书,兼学书法,高小毕业,便有所成,教书育人,独当一面。1936年春天,应聘早胜小学任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天除了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之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读帖背帖、临帖上,每有长进愈加锲而不舍。当时的老校长徐蓬山、教员王寿山都写得一手好赵字,后任校长曹芝川擅长欧书。相互之间,经常启发切磋,王希圣备受裨益。1937年,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肖华有一个阶段曾在早胜驻军,他常到学校和教员们谈书论教,特别对该校的书艺、书风赞赏有加。他的许多见解和主张,对当时正值多事之秋、世事动荡却置身穷乡僻壤眼界狭窄的谦谦教书先生们,无疑是非同寻常的点拨和教诲。王希圣每当念起这段教书经历,常称得益匪浅。
教书育人
王希圣一生勤奋好学,治学严谨,以书为友,淡泊虚怀,衣着简朴,不沾烟酒。教书育人,既有长者之风,又有严师之德。他对子侄和学生所写的每方大楷,都是字字点评,笔笔剖析,既启其书法兴趣,又教其写字要领,还经常为书法悟性较好的学生缮写帖本。在乡间文盲充斥、写字乏人的当时,他能写一手好字,倍受人们青睐,乡亲父老尊称他为“大先生”。但他一贯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从不摆先生架子,始终把自己视为普通人,即便贫苦农民索字,他也欣然命笔。乡里遇到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吊贺庆典,求他写字,他都乐意从命,向来不索润笔。1945年,虽然辞教在家,可是在宁县南区、正宁西部的机关门牌、交际匾幛、农户门楣、庙宇楹联、家庭壁挂、墙头标语中,到处都有他的墨迹。他把利用书法为人民服务,当作一种乐趣。由于他待人和气,处事公平,人缘很好,所以在“文革”浩劫中,幸免挨斗。
陶冶气质和涵养
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气质和涵养。王希圣常常教导子侄说:“字如其人。用笔之法在于心,心正则笔正,学书先要学做人。”他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为戒。即使到了晚年,他一贯坚持的做人的责任心和原则性仍未丝毫懈怠。他希望自己的书法后继有人,自己的子辈处世要有凛凛正气。虽已至目光混浊、谈吐迟钝,但他强打精神,精心书写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壮心看舞剑,幽意在鸣琴”两副堂联(前联已载入新编《正宁县志》),其寄寓殊深。
书法实践及理论
书法立身,绝非一日之功。幼年王希圣,家里不缺笔墨纸砚,但他为了“苦其心志”,陶冶磨炼,也曾削竹为笔,调泥为墨,以地当纸,画沙练腕,闲时书空,不避寒暑,宵衣旰食。不厌其烦地临习了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碑》、行书《千字文》,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的楷书《玄秘塔碑》,文徵明的行书《滕王阁序》,米芾的行书《蜀素帖》、《天马赋》等著名碑帖。心追手摹,心领神会,打早就养成了笔道沉实、一丝不苟、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的良好习惯。
入帖出帖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希圣在书法上师传统,法名家,潜习历代碑帖,博采名家之长,入帖出帖,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力求创意。到成年时,他的字笔势苍劲,浑厚沉雄,险绝正平,浑然天成,给人一种“笔落生新意,临池收百家”之感,形成了跌宕多姿、欹侧多变的书风。时人称为一大书家,在宁县、正宁都很有名气。
在练字习书的漫长实践中,王希圣多留心,善思悟,博学问,重创新,这些殊为难得,一些书法理论,不乏真知灼见,时时溢于言表,在教育学生、启迪后学方面,可谓教益良多。一是初学写字,须从影写开始,欧体入手,欧字的间架和笔力,是初学者应备的基本功。这是打基础阶段,从写字的坐、站姿势,执笔运腕方法,用笔运气技巧,到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基本笔画,或“每写一笔画,都需三折带过”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无垂不缩,无径不收”,或“要克服笔画平滑呆板、轻佻浮薄、张扬外露”的毛病,都是经验之谈。二是临帖摹写。先教对临,再教背临。他说:“写字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涂鸦,必须从临摹和阅读碑帖入手,在临帖中逐渐掌握著名碑帖的基本特点(笔画、用笔、结构、章法)。通过临摹,反复体味,仔细分析,得其要领,力求精熟,储之脑中,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手随心到,字随意成,运用自如,一挥而就。临帖要“选定一家,定立门庭;回顾一家,走遍各家;融会各家,自成一家”,要“博研众体,广泛涉猎”,“用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力求达到“入帖出帖”,磨练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不断教导后人:“临帖既不可放荡,又不可拘泥,‘拘则乏趣,荡则逾矩’,凡书法都应从高处取法,实处着手,虚处着眼,百味俱纳而归平淡,法自然而师造化。”三是学书必备一定的精神气度。“字无百日功”。诚如他说:“写字和种庄稼一样,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收获,”“没有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的精神,要写出好字是万万不能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如果怕吃苦和缺乏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趣来时,涂上几笔,否则就搁置不顾,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半途而废,是很难把字写好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寄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些应该都是王希圣难能可贵的学书体会和理论。(张芹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0 21:34
目录
概述
教书育人与处世
教书育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