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玉(1942年11月20日-2016年9月17日),男,汉族,安徽凤阳人,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现任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顾问、党支部书记,安徽省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履历
1965年,毕业于
安徽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先后在安庆市委党校、市委工作,任党校教研室主任、安庆市写作组组长;
1980年4月,调到安徽省委社会科学研究所,任《江淮论坛》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1992年12月,任省社科院研究员,兼任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筹备组组长;
1993年-2004年,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9月-2006年9月,任社会学研究所顾问。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社会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安徽省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副会长,安徽省窗口经济研究副会长,安徽省开发区研究会秘书长,安徽省开发区年鉴主编。
个人生活
2016年9月16日,王开玉教授因突发脑溢血入院,因抢救无效,于9月17日下午去世,终年75岁。
2016年9月21日上午10点,王开玉教授的追悼会在
合肥市殡仪馆举行。
研究方向
社会结构阶层实证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中国窗口经济系列丛书《人和经济》、《命运共同体》、《寻找利益共同点——“三资”企业发展研究》、《规矩与方圆》、《现代化社会驱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分层研究》、《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当代马克思主义动力论》、《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社会学家谈发展热点》、《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研究》、《
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不一样童年》等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方面著作三十多本。其中《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中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分层研究》等书被美国杜克图书馆永久收藏,《不一样的童年》等书被
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收藏。
近期王开玉又出版了社会学最新著作《立体社会观察》,新华社专门发表了书讯《学者王开玉<立体社会观察>首提社会GDP》,新概念“社会GDP”的提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王开玉又和合肥市政协的领导共同策划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的品牌,这是中国皮书系列安徽蓝皮书的第一个品牌,已经连续出版了三本著作,作者执笔撰写了这三本书的总报告,第二本书中的“合肥速度”、“
生态补偿机制”等新观点、新主张也进入决策层视野,第三本书中“合肥力度”的提出更是对社会建设纵深方向的一个新探索、新总结。
承担课题
1989年主持完成了安徽省科委“从小商品生产到大商品经济——桐城县推销员调查”;1993年主持完成了安徽省科委“城乡发展第三产业对策研究”;
1998年主持完成了安徽省社科规划办《安徽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课题(与李抗美同志合作);
1999年主持完成了
国家新闻出版署“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与汪石满同志合作);2000年主持完成了“当代安徽合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中国社科院立项的国家重大课题(主要成员为胡必成、方金友、吴树新、殷民娥、顾辉、周艳);
2001年主持完成了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课题;
2001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全国百村调查——合肥市老洪村调查”课题;
2003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研究”(主要成员为胡必成、方金友、吴树新、殷民娥、顾辉、周艳);
2004年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课题“关注迁移婚姻中的云、贵、川、黔女性”(主要成员为胡必成、方金友、夏波、范丽娟、王莉);
2005年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课题“空巢儿童的社会保护和城市融入”(主要成员为宋蓓、方金友、周艳、王莉)。
获得奖项
开拓性领域的研究,使其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三大出版政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优秀出版物奖)和十多项省、部级奖。其中《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研究》2000年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著作获1997年全国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作者担任第一策划、第一主编以及主讲嘉宾的我国第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现状的电子音像制品《不一样的童年》获2010年“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陈独秀生平、家世和在安徽革命活动的补正》获首届安徽省社科院优秀论文奖,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动力论》(著作)、《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论》(论文)、《崛起》(
电视政论片),《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获安徽省首届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发现并整理的《傅大章关于毛泽东同志1953年2月视察安庆时讲话的回忆》(收入《毛泽东传》),较早提出要科学评价陈独秀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