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炳,男,汉族,1937年生,中共党员,血液病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7年,王德炳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一个中医世家。
1949年,小学毕业,进入方城县初级中学就读。
1952年,初中毕业,进入南阳中学就读。
1955年—196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
1960年—1972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助教。
1972年—1975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75年—1976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总医师。
1977年—1983年,任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治医师、讲师。
1981年—1987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于1983年—1984年任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血液科访问学者,1984年4月—1984年8月任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骨髓移植部访问学者。
1985年—1988年,任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教授。
1987年—1991年,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
1988年—2002年,任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1991年—2000年,任北京医科大学校长。
2000年—2002年,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
2002年,王德炳三次提请辞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最终获得中组部、教育部批准退休。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德炳主要研究方向是白血病的基因诊断及治疗、巨核细胞造血调控、白血病细胞凋亡等相关领域,围绕白血病诊断、分型及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巨核细胞造血等主题开展研究。
王德炳参加 了中国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工作并获得成功,他对白血病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及细胞因子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工作对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2015年北京大学网站数据,王德炳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据2023年10月国家图书馆数据,王德炳还出版了数部专著。
人才培养
PBL教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的医学教育开始施行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PBL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教学法是其中的典型。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王德炳专程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考察,参观图书馆、引进教材,还直接参与课程的小组讨论。回国后他积极克服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参考资料不全、信息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致力于PBL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台湾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一道,成为PBL教学试点医学院。
住院医师培训:为推动医学教育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为国内的临床医学培养专家人才,王德炳积极倡导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991年,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住院医师培训委员会,王德炳任主任。培训委员会确立了以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素质,为临床医、教、研服务为目的的基本思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临床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培训结合在一起,使优秀的住院医师经过考试、论文答辩可获得临床医学博士,调动了住院医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的“四轨合一”,成效显著。
王德炳编写了《内科学》等教材,翻译了《
临床内科学》《
哈里森内科学》《克氏外科学》等教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德炳是中国医学教育领域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北京大学评)
王德炳同志作为学校党委书记,以大局为重,积极促进北大和北医合并、实现实质性融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德炳同志对北京大学事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评)
王德炳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医学教育、高校管理等工作,勤勤恳恳、公正无私,受到师生的拥戴,具有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北京大学教授
王红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