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杰(1932—1996),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历史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第一位自费赴南海考古,登上
太平岛、到达
曾母暗沙考察的边疆历史考古学家。他的研究把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最早关联时间至少上推了1000年。
人物介绍
王恒杰(1932—1996),著名考古学、历史学专家。
他是一个独臂老人,童年时被日军的一颗哑弹夺去了左臂;他是一个人卓有建树的、情系祖国蓝色海疆的考古学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人,在花甲之年利用生命的最后5年七下西沙、两下南沙自费考古,把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最早关联时间上推早了1000多年。他是一个至死都要将自己的身躯和灵魂安葬在祖国南沙蓝色上国土上的人,1996年,中国海军破例第一次为这样一位不是军人的“军人”举行了隆重的海葬。
王恒杰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在哈尔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同往日一样拿上小篮子出了家门,在一个煤渣堆中,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铁家伙,实际上这是日军落下的一颗哑弹。他出于好奇,禁不住伸出手去摆弄它,不料却碰到了哑弹的引信,他只觉得一阵疼痛,从此,就永远失去了左臂。或许从那时起,国土意识和抗争精神就在他的心底潜滋暗长。
新中国成立后上大学时,他选择了艰苦异常的边疆考古专业。毕业后的几十年中,他孤身考古,独臂走天下,把足迹留在了世界屋脊、云南藏族地区、中缅边界。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诸多诲外侨胞的社会调查,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考古学方面的论文和数部少数民族史方面的专著。
在长期的边疆考古中,,这一理论对研究中国的领土、疆域与中西交通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属于这个圈内的82万平方公里的南沙考古却一直是个空白。从60年代开始,南沙发现了石油天然气,这使得本来毫无争议是我主权的南海风云骤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是风云变幻,南沙群岛仿佛成了个大杂院儿。己有5个国家对南沙海域各执一端,有的还向全世界公布了石油勘探招标区域,几乎占遍了整个南中国海。中国渔民在南沙捕鱼作业,也屡遭抢夺,中国政府的资源调查也屡受骚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王恒杰不顾花甲之年,拖着病残的身子决定只身赴南沙考察。
性格特点
勤奋、创新、严谨
虽然是独臂,但是王恒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治学研究上。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注重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经常深入周边郊区进行考古踏勘与调查,并发表了首篇考古论文《长春市郊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入浅出 不拘一格
对于王恒杰的讲课方式,学生们自然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王恒杰想了好多的办法。对于背记历史事件、年代等,许多同学都感到费脑筋,王老师就总结自己背记的经验,编成顺口溜,这样既提高学生背记的兴趣,又易记不易忘。
个人成就
王教授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春秋后语辑考》、《
迪庆藏族社会史》、《僳僳族》、《民族考古学基础》等专著,受到学界高度评价。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注重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的材料,经常深入周边郊区进行考古踏勘与调查,并发表了首篇考古论文《长春市郊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5年,他首次在西藏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认定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属于同一系统。这一发现及研究理论,己被以后考古界的一系列发现论证和接受。
1982年和1984年,他又两次从云南沿怒江走进西藏考察。
1990年,他在中缅边界首次发现汉代遗址,对中国西汉文化的南部边缘提出强有力的证据,受到云南有关部门的肯定。
1994年和1995年,应邀赴台参加南海学术研讨会,受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海外华人学者的热切赞誉。
出版图书
主要事迹
首次赴南沙
1992年5月13日8时,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从事边疆考古研究的王恒杰教授,登上了一艘标号为“琼海00351”的渔船,从
海南省琼海县潭门港出发, 自费前往南沙群岛考古。为了去南沙考古,王恒杰妻子张雪惠把当时家中仅有的820元钱全部交给了他。为了去南沙,王恒杰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在
海口出发时,他将两笔钱款交给海南省统战部周部长,并向他托付了后事:“万一我回不来,请你将中央电视台借给我的回北京飞机票款还给中央电视台,另一笔钱交给我的亲属”。
海上的生活并不浪漫。南沙海域自古就有“危险地带”的称谓,明礁暗沙遍布,地理气象复杂,航路充满艰险。晕船、少水、缺蔬菜,对于王恒杰这位60岁的独臂老人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但他都挺了过来。经过7天7夜的航行,渔船到达南沙群岛的门户
永登暗沙,这是王恒杰第一次踏入南沙海域,一种平生从未有过的痛快与满足油然而生。
渔船驶近永登暗沙,王恒杰看见一片环状礁盘,中央围着一泓静水,他不禁脱口惊呼“啊,石塘!”于是他给渔民讲西沙为何称“千里长沙”,南沙为何叫“万里石塘”。在这个“石塘”中,他们发现了
海洋动物玳瑁,渔民们说玳瑁又叫“十三鳞”,因为它身上有十三块珍贵的鳞甲,全身都是宝。王恒杰说“它岂止是宝贝,还是历史的见证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咱们的祖先就以玳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向中央朝庭纳贡,这些事儿史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而玳瑁,在中国只有在南沙才可以得到,所以玳瑁生长在南沙,也就雄辩地证明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就是南沙的主人了。玳瑁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在永登暗沙,王恒杰和渔民们发现并打捞到了唐代盛水器──陶罐碎片。这是王恒杰在南沙找到的第一件“宝物”。随后他们又在
福禄寺礁找到了器底印有“永葆长春”和器底有蟹纹及“月中白兔”等款文的中国古代青瓷碎片,还捡到了“元通宝”、 “
大德通宝”铜钱各一枚。特别令王恒杰兴奋是,他们在南沙海域水下找到了一杆铸有“大清广造”四个隶书汉字的清代大铁锚。锚杆上那沉睡海底数百年的斑斑锈迹,便是有力的证据。王恒杰告诉渔民,捡到这些文物,一定要保持原状、原貌才有价值。
冒死登上太平岛
按照王恒杰的分析,最有可能找到先民遗物的地方是岛礁,尤其是那些有人居住过的岛礁。船至双子礁,王恒杰要求登岛看看。船长说“不行。
北子礁上有菲律宾军队,
南子礁上有越南军队,渔船靠近,他们就开枪射击。”果然,当渔船距岛1公里时,岛上的外国驻军就开枪警告。
中国人不能登中国的土地,一种极大的屈辱感在王恒杰心中久久不能拭去。双子礁不能上去,王恒杰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由台湾当局军队驻守的南沙最大、最重要的岛屿──
太平岛。渔船绕过双子礁,进入
郑和群礁海域,王恒杰梦中的太平岛已遥遥在望。
眼望着梦寐以求的太平岛,王恒杰决定冒险一搏。船长派曾当过海军的侄儿陈泽和驾小艇护送王恒杰登岛。王恒杰选择中午11时驾
舢板小艇驶向太平岛。因为,此时海上能见度较高,小船容易被岛上驻军发现。太平岛周围布满了
水雷,舢板直接向雷区开,是让岛上驻军明白,此船不是来袭击的。王恒杰高举自制的一面白底红字的小红十字旗去岛上“求医”。他站在船头,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暴露在对方的视线和枪弹射程之内。
距岛两海里,舢板驶进了雷区。突然,王恒杰听到了枪声,这意味着岛上驻军发现了他们。果然,王恒杰看到一名哨兵跑向营房报告去了。一会儿,哨兵出来,向舢板打手势,要他们退出雷区,顺安全水道靠向码头。当舢板靠近码头时,一艘炮艇拦住去路。一名全副武装的军官问王恒杰是从哪里来的,陈泽和忙回答是从海南岛来的。王恒杰则大声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见到你们非常高兴,南中国海绝对是中国领土。”
军官觉得奇怪,在这南沙小岛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大陆来的同胞,军官忙说:“噢,原来是自己的同胞,我们向你们开枪,很不好意思呀。”王恒杰说:“你们做得对,南沙形势这么紧张,情况复杂,开枪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疆土,有什么不对?”
军官问:“你们是干什么的?”王恒杰答:“我们是来岛上求医的,我要求见你们的长官。”军官说:“求医可以,但见长官不行。咱们‘三不通’啊。”无奈, 王恒杰只好说出真情:“我是考古专家,为论证南沙的主权前来太平岛考古,我一定要见长官。”说着将自己的和一位台湾学者的名片递给军官。军官见是考古学家,便下船回去请示。一会儿他回来说:“将军同意和教授见面。”
南沙岛礁论古今
王恒杰二人下船登岛,前来看热闹的官兵鼓掌夹道欢迎。经过一番盘查后,太平岛台军最高长官、南沙守备司令(少将)会见了来自北京的王恒杰教授。司令是山东人,为人和气,对两位大陆客人的态度既不冷也不热,招待他们进客厅喝茶休息,还让部下送来了冷饮、饼干请王恒杰吃。王恒杰边吃边和司令交谈。他们谈考古、论南沙形势。
王恒杰说,”南沙绝对是中国的领土领海,任何外国人都休想打南沙的主意。我这次来,就是凭着科学家的良知,搜集更多的证据,去堵住别人的嘴,我坚信,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至于南沙的开发,我认为海峡两岸应该携手来做,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将军点头赞许。
突然,将军拿起王恒杰身边的帆布挎包和照相机问道:“你是不是中共派来搞情报的?”
王恒杰说:“我这个样子像搞情报的吗?中共要派也不会派我这样一个断臂残疾人啊!”
将军仔细检查了挎包和照相机后说:“请原谅,这是我的职责。”
王恒杰严肃地说:“我是自费来南沙考察的,上岛是为了搜集先人遗物,进行考古研究,至于军事设施,我们不需要看。长官若是信不过,我们可以订个‘君子协议’。”
将军说,”那倒不必,不过,你在岛上寻找文物,要听从我们的安排。”
停了一会,将军又问王恒杰对
民进党怎么看,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王恒杰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还是一个中国好。对不对?”
将军非常满意地说:“王教授,您是第一位登上南中国海岛礁取得考古成果的大陆科学家,您这次要获奖了。”
王恒杰获准在太平岛上考古,收获很大。找到了包括汉代米字庄印纹硬陶、宋代青瓷片、明末清初的团风朵书残碗及
东汉的
五铢钱和“
熙宁重宝”、
嘉庆、
道光、
咸丰的
通宝铜钱等珍贵历史文物。
王恒杰离岛前,要求拍照留念,将军破例满足了他,但指定由驻军为他拍照留影,冲晒后再寄给王恒杰。王恒杰选中指挥部门前刻有“南疆锁钥”题字的收复太平岛纪念碑做背景拍照,说是碑上有“中华民国1946年立”的字样,极具纪念意义。负责拍照的军官建议他换一个风光优美的背景,王恒杰严肃地说,“这是历史,没有这个,你们不会守在这里,我也来不了。”
王恒杰临走时,将军又让部下给他送来9套衣服,说是海上不能洗澡。让他穿脏一件扔一件,保重身体,希望他完成对南沙的考察。官兵们也纷纷送来香烟、饮料、食品,装满了小舢板。船刚离码头,一位士兵跑过来,搜遍全身,找到一只打火机掷向舢板高喊,“王教授,别见笑,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再见了,亲人们!”王恒杰挥手与岛上官兵告别。船上、岸上“再见”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哭了。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是谁也割不断的。
船渐渐远去,王恒杰看见岛上还有几个士兵爬到高高的椰树上仍在向他们挥手告别。
2016年2月的北京,王教授夫人、历史学教授张雪慧在家里迎接一位来自海峡彼岸的特殊客人——贾重利,中国台湾高雄人,退役前曾任中国台湾海军陆战队步兵团长、南沙太平岛驻军最高指挥官。
贾重利说:“王教授凭着他的专业跟他的毅力,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太平岛,证明南沙是我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让我们非常敬佩。军人守土,王教授验证,双方结合,证明南沙群岛就是我中华民族的,大家共同守护我们的领土,维护我们的主权。”
放歌曾母暗沙
渔船离开太平岛后,继续南行。在
皇路礁王恒杰采集到了几件青瓷片,器底款有“荣合”或“福”字字样,大多是广东民间产品,还捡到一枚宋代的 “
熙宁重宝”铜钱;在
南通礁又捡到一件青瓷残片,残片外底有一方款,内有一长柄直伸的青花叶。这件青花瓷片后来被带回北京经著名文物鉴定专家
史树青教授鉴认,这是用来作航海仪的水器残片。
渔船离开南通礁南行了8天8夜,经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榆桠暗沙,于1992年6月4日,来到了一片绿灰色的海域,船长陈老大兴奋地说“
曾母暗沙到了,”王恒杰站在船头,心情异常激动,终于到了祖国的最南疆了。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的歌。
船长高喊”拿酒来,咱们祭神,”王恒杰与19位船员共同燃香拜神,把酒、干杯。他祈祷“愿曾母娘娘及诸神保佑我的国家国运兴隆,南疆永固。”
激动的王恒杰在他的记事本上郑重地写道”1992年6月4日,我来到了祖国最南疆曾母暗沙,我感到无比幸福,无比光荣、无比骄傲!”
1992年6月16日清晨,独臂闯南沙真“英雄”王恒杰搭乘的“琼渔XX”号渔船完成了南沙捕鱼、考察双重任务,安全地回到海南
三亚市码头。当渔民们扶着被疾病和风浪折磨得虚弱不堪的王恒杰走下船来时,他差点晕倒在沙滩上。当天下午,海南省政府即把王恒杰接到海口市,省长刘剑峰感谢他为海南、为祖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当场奖励他1万元钱,并批准他将全部文物标本带回北京研究,将来再交还给海南省。
王恒杰历尽千辛万苦到南沙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大量的珍贵文物论证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将中国拥有南沙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000年。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北京各大媒体对他的事迹都做了重点报道。著名作家
冰心为他题写了 “你们的工作是极其艰苦而重要的,你们的前途无量”的赞词。
1995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记者专访了王恒杰教授,他独臂闯南沙考古,论证南沙主权的科研成果和事迹,传遍了全球,鼓舞着全世界的中国人和华人华侨。
永远的“南沙卫士”
1995年5月,王恒杰第二次赴南沙考察。回京后不久,既被确诊为肺癌晚期。面对死神,他毅然放弃住院治疗,加紧整理研究南沙文物考古资料,对文物进行修复、分类、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他的论文公开发表后,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南沙考古研究的进程。
1995年8月30日,一直关注跟踪采访王恒杰教授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
查春明在其家中采访王恒杰时,已卧床不起。说话吃力的王恒杰教授动情地对查记者说:“我是用生命来收集文物,证明南沙自古属中华。”
王恒杰七赴西沙,两赴南沙考察和身患绝症仍奋斗不息的消息,通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军南沙守备部队党委授予王恒杰“南沙卫士”荣誉称号,政委
张万华专程来京看望王恒杰。病榻上的王恒杰感动得泣不成声,他说:“南沙就是我的归宿,我死了,骨灰也要撒在南沙,作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此情此景,令当时在场跟踪采访的查春明记者终生难忘。
王恒杰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南海的考古研究。1996年5月,他又抱病去海南工作了近1个月,1996年6月2日回京后,即感
胸闷气短,1996年6月3日即送医院抢救。
1996年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走了。
人们都说,王恒杰教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累死的。王恒杰生前未能完成的南沙考古研究等工作,他的夫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惠接着完成。按照王恒杰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他的骨灰也分别撒在了南沙的岛礁和大海,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魂归南沙,成为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
采访语录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闻讯后,对这个不顾生死的独臂老考古学家极有兴趣,亲自登门采访。
美国记者又问道:“南沙群岛离你们那么远,怎么能说是你们的呢?”
“南沙群岛属于中国。
南沙是中国的,王恒杰穷尽了一生的精力来向世人证明这一点。
社会评价
南沙考古第一人
教书育人亲切有方,深受学生爱戴,重视科学实践,成就斐然。多次获得
北京市教育局王恒杰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南海的考古研究。1996年5月,他又抱病去海南工作了近一个月,6月2日回京后,即感胸闷气短,6月3日即送医院抢救;7月1日12时35分,王恒杰教授带着遗憾和对南沙的牵挂走了。
人们都说,王恒杰教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累死的。王恒杰生前末能完成的南沙考古研究等工作,他的天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惠接着完成。按照王恒杰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他的骨灰也分别撒在了南沙的岛礁和大海,实现了他生前的遗愿魂归南沙,成为一名真正的南沙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