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怀十分注重博取百家,吸取多方营养,融会贯通滋养自身。他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继承传统、师承前辈、师法自然而不等于创造。特别是时代的变通,描绘客体的变化以及自己艺术追求的发展,更需要做新的探索。
艺术创作的形象来源于自然,但不等于自然,艺术的高层次更得力于艺术家主体的再创造。自然是上帝的作品艺术家则是自己艺术世界的上帝,应当按照自己对自然的感情和对艺术的追求,创造自我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交错网罗、层叠杂繁的自然景物,必须以敏锐的视觉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要素,把握内在本质精髓。
王恩怀以新颖的构思、凝练的笔墨、深邃的内涵、雄浑的气魄、超前的审美力,生趣盎然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艺术天地的自我,他以自己的笔墨、当代人的思维,走进了自成一家的自由天地。
《景德镇陶瓷》1989年第1期,在《名家名作》专栏中,对其人其作予以评介,发表了他的粉彩《锦牡》圆盘、青花《丰收时节》圆盘、青花《远瞩》圆盘。他在《中国工艺美术》、《装饰》杂志上发表作品多件。《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川瓷都艺星》专版专题评介他的从艺道路和瓷艺作品。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事业单位纷纷办起工厂。王恩怀加入陶瓷研究所实验工厂,参与制作国家用瓷。为了大规模制作,实验工厂专门从陶瓷学院招收了三四个班的学生。王恩怀设计的瓷器,画面主要为红白碧桃,制作了杯、碗、碟、壶等上万件作品。
1964年,王恩怀被调入景德镇高级美术瓷厂(“文革”时更名为“为民瓷厂”),负责釉上彩绘技术培训,并成立了设计小组。1965年,瓷厂为参加广交会扩大出口,指示设计小组设计各类日用陶瓷,提出了“设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
尽管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从王恩怀熟悉并喜爱的艺术陶瓷转为日用陶瓷,但他一点儿也不含糊,为咖啡具、碟、碗等50多种造型设计不同的花纸,每种图案都根据器皿的造型和弧度量体设计,有时仅一个造型的花纸就要花几个月绘制。首次参加交易会的瓷厂,提着8大篮瓷器来到广州,并顺利拿下广交会第一单。
在为民瓷厂的30年间,王恩怀设计的国家用瓷、礼品瓷和出口瓷的造型画面,受到高度评价,有的被外交部指定用于国家用瓷专用画面,有的大批量生产向海外销售,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