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组(1902~1987) 中国著名的近代地理学家。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以讲授地理学为主,兼及历史学。他生前曾以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教学兼史地,写作重地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原名王绳祖,出生于南汇惠南镇。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自费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进修中国史、东方史等课程。次年秋,由清华派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克拉克大学。1927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1929年应聘任清华大学专职地理教授。1932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1934年任大夏大学史地社会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到庐山、重庆、贵阳教学,不久又回到上海。1943年应上海圣约翰大学聘请,任历史系教授。1947年应聘清华大学,回该校地理系任教,并主持地理组工作。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应聘
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直至1987年逝世。
个人作品
王成组担任西洋史、欧洲扩张史、人文地理、政治地理、文化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地图学、
中国地理学史、外国地理学史等课程的讲授。学术著作有:1932年《地理学》,1935年《复兴高中本国地理》(上、中、下,)1935年《更新初中本国地理》;1936年《英文版中国年鉴东北篇》,1982年《中国地理学史》上册(1985年经过增订再版后改名为《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等,其中《地理学》一书后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万有文库》丛书再版,《复兴高中本国地理》一书作为教科书一直被沿用至新中国建国,以后在此书中他首次采用两级制分区体系,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东北、蒙新、康藏6个地带,以下再划分为27个区域。前者注重地貌和气候差异,后者更多地考虑土壤、植被、人口分布和经济上的不同。这套分区原则和分区体系,无论在方法上和实践都是先进而可行的,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曾起较大作用。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人生地理》,上海明书局,1929年。
《地理学》(百科小丛书和万有文库之一),商务印书馆,1933年。
《本国地理》(共3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
《太平洋各国经济概况》(译着),
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中国年鉴·东北》,(英文版)外文部国际司,1938年。
《中国省图说明》,上海新中国出版社,1946年。
《民元来中国之铁路》,上海银行学会,1948年。
《中部美洲——它的土地和人民》(译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1988年第二版。
个人经历
王成组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1929年的《大连港发展的地理条件》、1948年的《由地理方面商讨宜昌筑坝》、1958年的《大巴山区内河航运与运量发展的条件和运景》等论文,都在充分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许多建议切实合理,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地理学史》是王成祖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在着手拟订该书编写计划和提纲时,他身患癌症,并已动过手术,但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他以丰富的学识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去讹存真,颇具学术价值。
社会评价
王成组是一位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作风正派,为人耿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早在“九·一八”事变的次年,国际联盟派调查团来中国调查,邀请他组建绘图室编绘日本侵略中国的英文版地图册。不料国际联盟心怀鬼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是敷衍了事,使他大失所望。不久承撰商务印书馆英文版《1936~1937年英文中国年鉴》“东北”一章,王成组用大量事实揭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明目张胆的侵略罪行,并用大量篇幅颂扬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事迹,抗日爱国的热诚溢于文字之中。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促进1909年北京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和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两大学术团体的联合,筹建中国地理学会临时机构,他被推举担任学会秘书长。王成组治学严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曾历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编、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陕西省地方志委员会顾问等职务。
王成组重视培养学术接班人。他在罹患癌症,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时,将全部精力倾注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上,终于使两届研究生完成了学业,实现了他后继有人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