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宿州,全日制大学,医学学士,在职研究生,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人物履历
1983年9月至1988年7月,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8年7月至1994年9月,任安徽省皖北矿务局前岭煤矿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院团支部书记。
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7年7月至2006年7月,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脊柱病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常务副所长。(期间: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博士后。2001年11月-2002年2月,香港大学医学院玛丽医院骨科,访问学者。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Strong Memorial 医院骨科,访问教授。)
2006年7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所长。
2008年12月至2017年12月,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期间: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后。)
2016年1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
2018年3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工作分工
负责基建、修缮、后勤保障、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性资产管理、退休等工作,协助校长分管研究院行政工作、附属医院工作;
分管基建处、后勤保障处、产业发展中心、离退休工作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综合办公室;联系创新中药研究院、老年所、市第七人民医院、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医疗特长
中医药防治脊柱、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
社会职务
现担任国务院第8届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组召集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评审委员、《中西医结合学报》《中国骨伤》、《脊柱外科杂志》、《颈腰痛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并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实验研究学科委员会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教学经验
结合科研、临床与教学实践,提出全新的中医复合型人才“六结合”培养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术内容
首次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和软骨细胞退变模型,提出并证实“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力学失衡学说。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脊柱病研究方面最高级别杂志Spine,为深入探讨椎间盘退变机理奠定了加坚实的基础。应用转基因与基因敲除模式小鼠、RNAi等方法,在国际上首先发现Runx1、Runx3及亚型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过程中具有持续的、直接的作用,拓展了国际骨代谢研究的领域。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和“脏腑理论”,确立“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法则,总结出10个具体治疗方剂,协助开发了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新药“复方芪麝片”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新药“复方芪灵片”。
建立了中医脊柱病与骨代谢疾病实验室,引进国际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将系统生物学、Micro-CT、RNAi、脊柱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运用到中医药的研究中,率先建立了基因敲除小鼠、斑马鱼等模式动物学研究平台,建立了基于表达特异性报导基因克隆细胞株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和基于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动物的体内药物筛选平台。
出版图书
主要领域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脊柱与椎间盘、骨与关节退变性与衰老性疾病)的研究。
科研成果
建立了28种病理与病证结合模型以及规范化研究方法,形成了“慢性筋骨病模式生物学”研究体系。发现并证实了“筋伤为先,骨损为主”导致筋骨失衡的机制,创立了恢复筋骨平衡的法则。提出了“抑制炎症因子”和“增加神经细胞营养”治疗颈腰椎疾病的方案,建立了非手术与手术序贯联合综合性防治体系。发现了β-Catenin、Smad3和Runx1是调控BMSCs增殖与分化的新基因,证明了骨赘来源于软骨细胞,并阐明了益气化瘀补肾法调控Wnt/β-catenin、TGFβ/Smads等信号转导机制。证明了气虚血瘀(微循环障碍、炎症因子释放)是慢性筋骨病的病理基础,肾精亏虚(细胞外基质降解及细胞凋亡)加重筋骨衰老,并建立了益气化瘀补肾法系统性防治方案。证明了成体干细胞、微环境以及NEIC系统调控筋骨“生长壮老”全过程,发展了肾主骨、肾藏精理论,为延缓筋骨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医学贡献
近3年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市级人才基金与重点项目13项)。
获得荣誉
王拥军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十大职工科技创新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和“启明星”跟踪计划、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上海市“银蛇奖”三等奖、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二等奖和香港大学“孙逸仙”基金获得者。
主要论文
发表论文329篇,其中在Spine, JBMR, Arthritis & Rheumatism,Journal of Neurotrauma等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1)以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1)等部市级奖项18项。
参考资料
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