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年,1966年9月生,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专家,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遥感大数据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66年9月,王晋年出生。
1983年9月—1987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获得自然地理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7月—1997年10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实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4年9月—1997年8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毕业后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年9月—10月,任
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 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4月—1997年8月,任美国NASA数据中心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10月—1999年3月,任日本基本工程株式会社主任研究员。
1999年4月—2002年7月,任加拿大约克大学地球观测实验室(EOL)高级访问学者。
2006年3月—2009年7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科技处长、研究员。
2008年10月—2018年12月,任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9年7月—2012年9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1年9月—2015年2月,就读于法国
艾克斯-马赛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2012年9月—2014年6月,历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2年1月—2019年12月,任
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7月—2019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2020年1月起,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遥感大数据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晋年主要方向为:①、空天地一体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及地球信息科学;②、高光谱遥感、光谱监测及环境应用研究;③、激光雷达、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技术与数字孪生;④、雷达卫星系统、InSAR形变监测及灾害应用研究;⑤、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人工智能(AI)与地理情报信息;⑥、时空大数据服务平台与地理空间智能研究。
自1987年起,王晋年开始从事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与应用工作,是1987年—1995年间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德国高光谱遥感合作计划主要完成人之一;2007年回国后,参与了国家第十六项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论证与建设,参与了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2015-2025)编写,主持了国家发改委对地观测卫星产品分级分类标准体系研究,形成了十一项标准规范,探索新一代矿产勘查技术提出并推进“光谱地壳”计划,主持设计并正在实施以新一代InSAR为基础的“千眼星座”计划, 创建了产业模式创新的中国卫星遥感应用云服务平台“遥感集市”和“实时地球”;制定国家标准1项(GB/T 32453-2015)。
王晋年筹建了国家环境保护卫星应用重点实验室;主持筹建并完成了
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
据2022年12月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官网显示,王晋年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编著遥感学术专著5部,其主要论著有《遥感与数值模拟技术的实现及应用》《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环境监管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国产遥感卫星数据产品实用作业规范与验证测试技术方法标准化研究》《 国产遥感卫星数据产品与服务标准化研究》等。
据2022年12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官网显示,王晋年已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晋年是中国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领域早期开拓者之一。”(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评)
“王晋年有思想、有水平、有能力,为人比较亲和,是我最突出的学生之一。”(遥感学家
童庆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