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发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分子生物学家
王林发,1960年5月31日出生于上海松江,澳大利亚国籍,病毒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Duke-NUS)医学院教授,新生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1960年5月31日,王林发出生于上海松江。
1978年—1982年,就读于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1982年10月,入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1986年6月,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86年7月—1989年3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9年5月,任教于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生化系。
1990年12月,任职于澳洲联邦科工组织(CSIRO)动物健康研究所(AAHL)。
1996年,任澳洲联邦科工组织动物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课题主任。
1999年,应邀参加“百名博士观光考察团”,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五十周年盛典活动。
2004年7月—2008年2月,任澳洲联邦科工组织动物健康研究所高级首席科学家。
2010年,当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2012年7月起,任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生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
2021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2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林发开拓了宿主种群遗传进化、分子免疫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克隆、分子诊断、表位和抗体基因工程等学科交叉研究新领域。
王林发在新发人畜共患病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成就,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传染性病原方面,包括SARS病毒溯源、追溯Hendra病毒和Nipah病毒与动物及人类的关系和蝙蝠分子免疫学等研究方向。
王林发长期从事病毒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蝙蝠是Sars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并从分子遗传学上证实了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
截至2022年9月,王林发已在《科学》《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500余篇,其主要学术论文有《原核生物RNA聚合酶Sigma因子的多型性》《能使人马及其他动物致死的一种新病毒及其新型的PVC基因》等。
人才培养
2019年5月,王林发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菁英班勉励同学们:“做人比搞科学重要,搞科学比出论文重要,出论文比当院士重要,要以‘端正做人为本,精诚科研为业,名利地位为末’,希望同学们拥有严正的学术精神,成为热诚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截至2016年10月,王林发已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10余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林发是新兴人畜共患病毒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领域的国际领导者。”(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敏锐的洞察力,王林发成为了全世界病毒研究这一领域毋庸置疑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评)
“王博士(王林发)是松江的骄傲。”(时任上海市松江区委统战部副部长陆洪明评)
“王林发是新生感染性疾病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联谊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7:4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