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涛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王树涛,1978年12月出生于山东博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党委书记、副所长。
人物经历
1978年12月,王树涛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
1996年—2000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2000年—2003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专业,导师为王恩波教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3年—200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导师为江雷院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0年—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副主任;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同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业务处处长。
2017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
2020年—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树涛设计构筑了多尺度结构匹配细胞识别的仿生智能界面与器件,实现了血液中痕量癌细胞的高效高特异液体活检。1)提出了“结构匹配和分子识别协同”的界面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上仅靠分子识别的局限,构筑了系列多尺度细胞特异识别粘附界面材料,阐明了界面微纳结构等对癌细胞粘附行为的调控规律。2)提出了“智能桥链分子”策略,构筑了酶、热、电、pH、糖等系列智能细胞粘附可控界面,成功地实现了对活细胞的捕获与分离,避免了传统去粘附方法对细胞的损伤。3)发展了高效高特异癌细胞捕获器件与检测新技术并用于临床实验。该项目推动了中国表界面化学与纳米医学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
王树涛的研究揭示自然界中特殊的界面粘附现象与机制,设计与制备仿生多尺度界面材料,探索其在医疗健康、能源、环境、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王树涛研究员主要从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如高粘附界面材料、抗粘附界面材料、生物特异识别粘附界面和器件等。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结构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生物识别粘附界面设计理念,发展恶性肿瘤痕量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技术与器件。
根据2024年3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数据,王树涛先后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Sci. Adv., Angew. Chem.,J. Am. Chem. Soc.,Adv. Mater.,Proc. Natl. Acad. Sci. USA,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Nat. Rev.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英文专著6章,共引用14000余次。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Nature medicine,Science Daily,Chem&Eng News等亮点报道,被Nature Chemistry的“The Sceptical Chemist”等人物专访报道。
人才培养
王树涛投身科学传播,推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项目”走进校园,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等联合建立“小小科学家”科普基地;参与组织策划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大型科普活动;多次为青少年作科普讲座,接待中小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实践,传播科学知识。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树涛在抗粘附界面材料、高效生物识别粘附界面和器件以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作出了科研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5:4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