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棨
晚唐著名诗人、律赋家
王棨(约846—905),字辅之,福唐县长乐乡文兴里刹上(今福建省福清市龙山街道玉峰村、龙东村一带)人。晚唐著名诗人、律赋家,也是自唐圣历二年(699)福清(始称万安)置县之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人。咸通三年(862年)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乱后,不知所终。棨著有麟角集一卷,凡律赋四十五篇。所创作的律赋被誉为“唐调的后劲”“宋律的先声”,他成为律赋捩转的关键人物,与徐寅黄滔合称为“晚唐律赋三大家”,为唐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仅16岁的王棨进士及第,誉满“七闽”。随后又于咸通六年(865),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官之试。咸通十二年(871),再次通过晋级之试,“评判入等”。九年之间,三试三捷,显示出他卓越的文学才能。对此,最早写出福建人物志《闽川名士传》的晚唐历史学家、文学家黄璞,在其所著《王郎中传》中,称王棨“公十九年内(指九至十年间)三捷,其于盛美,盖七闽所未有也”。
由于生于唐末乱世,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王棨的仕途并不顺畅。直到唐僖宗乾符六年(879),他才开始履职生涯,历任江西团练判官、京都大理司直、太常博士,官终水部郎中。
广明元年(880),黄巢攻陷长安,王棨避难至淮南,进入节度使高骈的幕府,先后任知丹阳监事、摄右司马、盐铁出使巡官。光启三年(887),淮南发生兵变,高骈被杀,王棨不知所终。其中一说是,约天祐初年卒于家,葬于福唐县永乐里佛顶山(今福清市龙山街道塘头村后崎岭)。
个人作品
王棨辞官后,从自己应试诗文中选出45首律赋集成一卷,刊行于世。南宋绍兴五年(1135),王棨的八世孙王苹(1082-1153),曾师从著名理学家程颐,他在担任著作郎时,得王棨省试诗21首,附刻在王棨的自选律赋之后,起名称《麟角集》。《麟角集》一卷皆为律赋,开唐代律赋结集的先河。
作品赏析
《贫赋》
有宏节先生,栖迟上京。每入樵苏之给,长甘藜藿之羹。或载渴以载饥,未尝挫念;虽无衣而无褐,终自怡情。
其居也,满榻凝尘,侵阶碧草。衡门度日以常掩。环堵终年而不扫。荒凉三径。重开蒋诩之踪。寂寞一瓢。深味颜回之道。
则有温足公子,繁华少年。共造绳枢之所,相延瓮牖之前。但见其缊袍露肘,曲突沈烟。僮不粒以愁坐,马无刍而困眠。俱曰:先生迹似萍泛,家如罄悬。且何道而自若,复何心而宴然?
先生曰:子不闻蜀郡长卿,汉朝东郭。器虽涤以无愧,履任穿而自乐。盖以顺理居常,冥心处约。当年虽则羁旅,终岁曾无陨获。又不闻前惟曾子,后有袁安。或蒸梨而取饱,或卧雪以忘寒。斯亦性善居易,情无怨难。不汲汲以苟进,岂孜孜而妄干。尽能一荣枯,齐得失。顾终窭以非病,纵屡空而何恤。是以原宪匡坐而不忧,启期行歌而自逸。况乎否穷则泰,屈久则伸。负薪者荣于汉,鬻畚者相于秦。更闻杨素之言,未能图富;苟有陈平之美,安得长贫。
矍然二子,相顾而起。乃曰。幸承达者之论,深见贤哉之旨。而今而后,方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王棨的《贫赋》,创作于晚唐动荡之际,文辞清丽,深受后人推崇。被编入清代《四库全书·全唐文卷》第七百七十篇。这篇律赋通过虚构的宏节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与温足公子、繁华少年的对话,展现了贫困生活中的高洁情操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文章不仅映照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图景,更深刻颂扬了逆境中坚守品德、志向不渝的典范。《贫赋》表现了“否穷则泰,屈久则伸”的朴素哲学思想,旨在启迪世人:面对贫困,应秉持安贫乐道之心,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升华,不被物质所累,展现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宏节先生的形象,正是这一理念的化身,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亦能超然物外,坚守本心。
跬步千里赋》(以审乎致远行之在人为韵)
彼道虽远。惟人可行。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亦如尘至微而结成山岳。川不息而流作沧瀛。是则大自小成。遐因迩至。理苟均于积习(一作素)。义必资乎驯致。莫不究其攸往。明其所自。不因布武之间。那及同舟之地。终寻高躅。必可继于飞鸿。不蹑前踪。安得齐于赤骥。是则欲追迢递。无或踟蹰。始谓与其进也。不亦远乎。玉趾勤迁。谅金城之可越。方城渐近。宁汉水之难逾。矧夫高以下为著。显以微为本。既曳踵以将至。盖执心而忘返。行行莫止。岂辞明月之程。去去不停。宁惮黄云之远。但勉行之。终能及之。苟循途而坦坦。盍履道以孜孜。如肯裂裳。自等聚粮之义。岂劳由径。当齐命驾之期。得非务进弥专。遄征有禀。念踽踽以无怠。故儦儦而滋甚。自勤跋涉。邯郸之学全殊。不暇因循。燕宋之遥可审。然而志弗休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亦犹积水为莹冰之始。层台实累土(一作木)之因。大道能遵。终及奔驰之子。中途傥废。诚惭跛躄之人。别有跼蹐员来。踌蹰斯在。将欲拔迹霄汉。超踪寰海。或能开道路。解絷维。则千里之途可待。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4 21:4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