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良,1949年生,与共和国同龄,浙江
嵊州人。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编审职称,著名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组织和推动者。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浙江东方书画社社长、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曾任杭钢炼铁分厂党委书记、浙江青年报社总编辑、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总编辑、浙江省青联委员、共青团浙江省委委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艺术简介
王正良酷爱书法艺术,付感情于其中,博学笃行,玉润金生,笔随心动,创作和积累了一大批较有份量的毛笔和钢笔的书法作品。
王正良的书法艺术,奠基础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软硬并举,刚柔相济,端庄有法,清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天趣自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年表
1949年2月6日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鱼岩头村。
1962年6月嵊州小柏中心小学毕业。
1965年6月嵊州上东中学初中毕业。
1968年12月嵊州黄泽中学高中毕业。
1969年10月应征入伍,服役上警部队。历任文书、放映员、班长、排长、干事等。在沪期间曾求师周志高先生,听课周志高、翁开运、周慧珺等。
197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0月转业至杭钢。历任宣传干事、厂报编辑、党委秘书等。
1983年2月至1985年2月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学系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毕业。获浙江大学钢笔字比赛一等奖,获浙江省大学生钢笔字比赛一等奖。
198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参与成立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参与创办《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任特邀编辑。发起并合作书写《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有名的畅销书。拜师姜东舒先生。
1985年任杭钢炼铁分厂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获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获中国冶金职工美术摄影书法展铜牌奖。
1986年参加中日钢笔书法艺术交流活动,接待柴田木石、三上秋果等。
1987年任杭钢炼铁分厂党委书记。任杭钢书法协会主席。
1987年、1988年、198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杭钢厂级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撰写论文多篇,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工作浅论》获1987年厂和省级优秀论文,《提高企业凝聚力》获1988年厂优秀论文。
1988年获“兰花杯”全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金杯奖。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经浙江团省委批准改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当选为副主席。合作书写《学生钢笔字帖》,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9年书写《孙子兵法钢笔字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央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讨班结业。加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浙江企业家》1990年第四期以《一个受群众信赖的党委书记》为题作人物专题介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0年调任浙江青年报总编辑。被评定为政工师专业技术职称。
1991年第9期以《上下同欲者胜——记杭州钢铁厂炼铁分厂党委书记王正良》为题作优秀人物介绍。书写《王正良书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当选为共青团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八届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主编《锦绣中华硬笔书法》10册/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写《中学历史课文钢笔字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写《青少年座右铭硬笔字帖》,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1992年书写《书圣故地金庭古代诗选》、《书圣故地金庭近现代诗选》,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1993年调任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主编《中国钢笔书法十年大观》,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青少年硬笔练字丛书》7册/套,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编著《王正良钢笔书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编著《古今行书字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书写《中国古文经典系列钢笔行书字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创办“东方鹰”全能秘书训练营。
1994年任浙江省团校调研员。被评定为书法艺术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入编《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1995年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主持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审工作。得到陈金义企业赞助,冠名“金义杯”。王芳、卢展工等一大批领导出席发奖大会。自学考试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理论专题研究”、“剧作家研究”、“中国电影史”等四门研究生课程。
1996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副主任,调任《中国钢笔书法》主编。毛笔书法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正式收藏。
1997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率中国硬笔书法代表团访日,主持举办首届中日硬笔书法作品联展。主编《中国蒙学篇钢笔字帖》10册/套,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参加书写《标准钢笔字典》,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毛笔书法作品被香港石景宜文化艺术馆收藏。
1998年申报成立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事业单位,得到浙江省编制委员会批准,任总编辑。受聘担任浙江省团校系统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主持召开(嵊州)第二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使中断了10多年的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重新启动。主编《当代中国硬笔书法21家》,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与日本书道院长石川芳云先生联合主编《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9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主持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审工作。得到香港百乐金笔集团赞助,冠名“百乐杯”。主编出版《第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鉴赏集》,西泠印社出版。编著《中国钢笔书法教程》,杭州出版社出版。书写《新概念行书习字字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主持召开(烟台)第三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提出“确定硬笔书法史,建立硬笔书法学,构建硬笔书法理论体系”等研讨课题。主编《中国硬笔书法通用教材》4册/套,西泠印社出版。入编《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人民画报出版社出版。
2001年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主持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委日常工作,主持评审工作。得到江西三清山管委会等大力支持。获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环保总局颁发的“国粹奖大奖”。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出版。编写《唐诗、宋词、元曲钢笔字帖》3册/套,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编著《王正良书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书写《兵书现止行书字帖》2册/套,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评定毛笔书法作品价格为行书3600元/米2。
2002年主持举办第二届中日硬笔书法作品联展,接待日本硬笔书法访中团岩佐、健詹、芳云、石川等一行20多人。出版《行书强化训练名家钢笔书法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率中国硬笔书法代表团第二次访日。主编《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作品集》。受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书画社顾问。
2003年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主持评委日常工作,主持评审工作。得到台州爱华房地产公司赞助,冠名“爱华杯”。主持召开(乐山)第四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撰写论文《团结起来,与时俱进,为完成硬笔书法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我的硬笔书法审美观》、《关于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思考》,分别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2003年第1、2、3期。主编《中国钢笔书法教材》4册/套,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写《毛泽东诗词钢笔字贴》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
2004年参加中国嵊州首届国际书法朝圣节,并主持其中王羲之学术研讨会。《关于建立硬笔书法学》论文被《世界文艺》2004年第2期转载。书写《玫瑰缘钢笔字帖》,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录制《钢笔行书2500常用字电视教学片》,浙江电子音响出版社出版。主编《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作品集》。作品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入选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加入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2005年联合主编《中国硬笔书法理论文集》,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编写《名家经典钢笔教程》3册/套,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获2005年百名中国书画家称号,获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编写《王正良钢笔行书字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怀念
启功先生》文章,发表《杭钢铁流》文章。
2006年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主持评委会日常工作,主持评审工作,得到浙江湖州南浔区政府、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府等单位大力支持,冠名“魅力南浔杯”。一大批领导到会颁奖。主持(葫芦岛)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界热情支持。发表《就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见2006年第10期《中国钢笔书法》。获文化部中国艺术品投资交易管理中心颁发的上市艺术家证书。获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家500强荣誉称号。获人民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入编《祥和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7年转评为副编审专业技术职称。撰写《中国文字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硬笔书法史》,发表于2007年中国钢笔书法第10期,并于同年应邀赴日本以此题作学术报告。率中国硬笔书法代表团第三次访日。创作硬笔书法佛经长卷和硬笔书法古文名篇册页。为嵊州独秀山大明寺书写“大雄宝殿”巨匾,参加宁波雪窦山万寿禅寺奠基典礼。主编《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作品集》。被评为全国最具增值潜质一百位书法家之一,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之一。作品参加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中国书画家邀请展,并被俄罗斯莫斯科中国贸易促进会收藏。被评定为编审正高专业技术职称。
2008年
1、书写中华汉字巨作,四尺对开斗方共60只,书写所有汉字共85568字。此作已被嵊州市政府制成丝织品长卷国礼产品。
2、6月13日赴北京,结束中国硬协长期的诉讼纠纷案。
3、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秘书长。
4、为龙泉宝剑题词。
5、为一些名胜景点题词。
2009年
1、2月6日光荣退休。
2、三月参加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
3、向四川汶川地震捐赠作品。
4、五月在浙江展览馆成功举办王正良六十岁书法成果汇报展。
5、出版《王正良书法》、《王正良硬笔书法》作品集。
6、七月在山东临沂成功举办王正良书法展。
7、作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赠送书法作品、著作,获赠中华第一刀袖珍藏品。
8、接受新华社专访。
9、八月在浙江金华成功举办为了下一代文化传承王正良书法展。
10、中央电视台拍摄《为了下一代的传承》王正良专题片,播出时间为45分钟。
2010年
1、应邀为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作硬笔书法电视教育节目,日课/365天。
2、中央电视台作名家专访节目。播出时间27分钟。
3、山东临沂王羲之故居书法碑廊书法作品上碑。
4、为收藏家书写钢笔书法作品收藏品。
2011年
在温州成功举办“为了下一代传承王正良书法展”。
正式被聘为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
应邀参加“‘书画频道进万家’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进深圳及其系统活动。
在书画频道作“珍品收藏”节目。
应邀参加书画频道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楹联协会联合举办的迎新春系列活动。
为辽宁天然寺书写寺名及一系列重要牌匾。
2012年
主编《硬笔书法经典丛书》,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重播王正良硬笔书法教学节目。
参加书画频道举办的书画名家鄂尔多斯交流活动。
参加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沂蒙及其系列活动。
参加第十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系列活动。
应邀以大德贵宾身份参加宁波溪口大慈禅寺开光仪式,《心经》作品被该寺收藏。
2013年
应邀以贵宾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2013年春节“大美之春”联欢晚会人民大会堂现场录制。
参加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三亚及其系列活动。
2013年6月29日当选为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
应邀去海南岛为企业家书写巨幅作品《兰亭序》。
任书法报第五届中小学生硬笔书写现场决赛杭州赛区评委会主任。
申请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2014年
一月应邀以贵宾身份参加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大美之春”联欢晚会人民大会堂现场录制。
入选《百联迎春》全国名家邀请展,入编作品集。
三月硬笔书写教学节目书画频道再次重播。
五月在葫芦岛举办“王正良师生书法展”暨弟子拜师仪式。“王正良书法艺术馆绥中馆”筹建。
任书法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现场决赛广州赛区评委会主任。
八月参加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通渭系列活动。
九月完成为葫芦岛天然寺组织和书写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碑书法作品。
入编《中国老年大智慧》典集。
入编《中国梦军民情出画精品集》。
十一月硬笔书法界老同仁乐山聚会。
十二月王正良书法艺术微官网建立。
艺术观点
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硬笔书法史
概述
文/王正良
我谈这个论题的出发点是试图回答一些有关硬笔书法史的理论性问题。
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硬笔书法史是有着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中国文字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书法史伴随着中国文字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硬笔书法史伴随着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字史的内涵大于书法史,书法史的内涵大于硬笔书法史。文字史的历史早于书法史,书法史的历史早于硬笔书法史。中国文字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硬笔史都将伴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永远不会结束。
一、中国文字史
中国文字,主要指汉字,因此这里说的中国文字史,实际上就是中国汉字史。
中国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光辉灿烂的东方文化。汉字,是东方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特征。可以这么说,区分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其实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汉字以及由汉字所构成的文化内涵。
1、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的一种文字,它究竟发源于何时,今天还没法确定,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可以想见,在此之前,汉字已有过长期的发展历史。汉字,一直是中国人民记录语言的工具,由古文字变而为篆、而隶、而楷,尽管在笔法和结构上有过多次大的变化,但文字的性质并没有变化,那就是汉字的表意文字象形性的性质。汉字同拼音文字相比,性质有所不同,拼音文字是所谓从形见音,从音定义的。汉字则每一个字都是单独、方整的形体,而且每一个字只是一个音节的符号,并且是一个有意义的音节符号,称之为语素符号,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直接从商代的甲骨文演变下来的,古今形体虽然大不相同,但从历史的文字资料里,完全可以看出古今汉字一脉相承的演变痕迹。一种文字,使用年代如此之久,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文字史料说明它整个发展演变过程,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中国文字不仅是由古代图画文字变成近代文字的唯一的仅有的重要材料,也是在拼音文字以外另一种有价值的文字。
2、汉字造字法
要真正了解汉字的性质,明白为什么汉字可以演变派生出书法艺术、硬笔书法艺术,还必须从古代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因为汉字的性质是和造字密切联系的。
什么叫造字法,也就是说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中国古代有所谓“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归纳古人班固、郑众、许慎等人从文字结构中所总结出来的六条构成汉字的原则。汉朝人称之为“造字之本”,也就是造字法。中国古代教育学童先授以“六书”作为识字的门径,所以也有人说它是识字的方法。
○1象形,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画成其物”。是按照实物画出来的,所以叫象形字。它们是纯表形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图画。不过,这已经是文字了,因为它代表的是语言里的词,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读音。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字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使文字的书写同美观,客观地联系在一起,为汉字演变和派生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固有的基础。
○2指事,指事字是用一种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事物,使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字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用纯符号来表示,。一类是象形字加符号来表示,如“本”在“木”下部加“一”,表示树根,“末”在木上部加“一”,表示树梢,象形字,指事字都是单体字,指事字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发展已经进入表意期。
○3会意,会意字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休”,是“人”和“木”组成的,表示人倚树木休息的意思。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的组合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虽然能表示抽象的概念,但仍然没有越出象形字的藩蓠。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纯粹的表意字,字的本身,没有读音的标志,还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
○4形声,形声字是用两个字组成的,一半表意,一半表音,如“湖”从水,胡声,如忠、笙、功、阁,心、竹、力、门是各字表意部分,中、生、力、各是各字表声部分。形声字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件大事,由表意向表音方向发展了一步。用形声字的方法来造字,那就容易得多,新的字可大量产生了。
○5转注,转注字是同一结构分化出来的同义字,用来互相训释的。
○6假借,假借字是指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的字。如“朋”本来是货贝,借作朋友的“朋”,“来”本是麦穗,借作往来的“来”。
转注、假借都是以表音为主的,也都是后起的。这是在新字大量产生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不必增加很多的新字,目的在于节制新字,免得无限增多,造成学、用上的困难。
3、汉字的形体变化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始终保持着象形的特征。
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有三个阶段:由商周古文字发展为篆书,由篆书发展为隶书,由隶书发展为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另外还有两个旁支,就是隶书通行以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
○1由商周古文字到篆书
所谓的商周古文字,主要指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是清未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这是迄今发现的汉字最古老的形体,它是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金文主要指周代的文字,这种文字大都保存在铜制的钟鼎彝器上,所以也称“钟鼎文”。周朝末期,秦国一带流行的文字就是所谓的“大篆”,当时各诸候国的文字写法很不一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书同文字,凡是六国文字与秦篆不合的都弃而不用,统一后的秦篆就是所谓的“小篆”。
○2由篆书到隶书
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正式书体,隶书在秦代只是“施之于隶徒”流行于民间的书体,到了东汉,逐渐臻于成熟。由篆书发展为隶书,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汉字形体的一次大的变革。隶书在结构上趋向于简化,在笔法上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变连笔为断笔,书写速度自然加快,使汉字失去了原来图画意味而变成简单明快便于书写的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件大事。
○3由隶书到楷书
汉代未期,出现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即章草。在当时是一种草率的隶书,但因为难于辨认,所以最终没能代替隶书。这个时期又有了楷书,楷书是从隶书脱胎而来的,主要是改变了隶书的笔势,又有了进一步的简化,书写起来,比隶书便捷,又比草书好认,所以自魏晋以后,一直到现在,都作为日常应用的正式书体。魏晋时代,楷书之外,又产生了一种书体,叫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变体,行书即正书的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成为书扎、草稿等日常应用的常用字体。但行书毕竟有些草率,不够规范,也没能代替楷书而成为正式书体。
由隶书发展到楷书以后,汉字基本上定型,晋唐以来一千多年形体上就没有多大变化了。宋以后,随着印刷术、造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善了由楷书演变成的固定的印刷字体,如宋体字、仿宋体字、黑体字等。
○4简化体
从文字史发展的角度看,汉字形体的每一次变革,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趋向简化,这是为适应社会日常需要而决定的,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把汉字改革列入了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49年10月,北京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1952年2月,教育部设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修正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3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公布《简化字总表》,列三表分别公布《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对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进行了全面的简化工作,形成了较系统的简化字体系,成为当今中国大陆出版印刷使用的正式字体。
4、汉字的数量
汉字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不很容易回答,恐怕一时也说不清。汉代《说文解字》收录九千多字;南朝《玉篇》收录二万多字;宋代《类篇》收录三万一千多字;明代《字汇》收录三万三千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录四万六千多字;民国《中国大字典》收录四万八千多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大字典》收录五万四千多字;《中华字海》收录八万五千五百六十八字,这是迄今出版的字典、词典收录的最多汉字数。简单地说,汉字共有85568个字,《中华字海》是迄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二、中国书法史
汉字由商周古文字一变而为篆,再变而为隶,三变而为楷,这是汉字形体的变化,在文字的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始终保持着汉字表意文字象形性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重形体,贵目论”,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汉字的演变发展,不仅要求书写趋向简便,而且要求体势更加美观,这就决定了汉字的发展史中必然派生出书法史,决定了中国书法是依托于汉字的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自主于世界艺术之林,决定了书法艺术从根本上讲是属于中国的,故称之为中国书法艺术。
1、书法史的主观性和科学性
伴随着汉字发展史,书法的发展史也随着显现了出来。那么,中国书法史究竟应该从什么时间算起,其源头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商代的甲骨文能不能算作书法史的源头,我认为不是;钟鼎文、石鼓文能不能算是书法史源头的标志呢,我认为也不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人们,把想要记载的内容刻在甲骨上,铸在钟鼎上,刻在石鼓上,主要是刻铸文字和内容,并没有作为我们今天所讲的书法意义上的主观,也没有作为书法艺术这样的概念,尽管象石鼓文这样的杰作,对于今天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完善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但如果因此而认为那就是书法艺术作品,那就是书法史的源头,肯定是牵强误会的,那时候的书者刻铸者自己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殊荣。那么,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我认为应该从人们对书法有了主观主动的追求时算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字书写的需要,汉代时,产生了毛笔这一书写工具,毛笔的产生和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汉字书写的内涵,古人有“笔之软而奇怪生焉”之说。这个奇怪指的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性美观审视,开始有了书法艺术的概念。魏晋以后,篆、隶、草、楷、行各书体巳大备,书家对各种书体的书写审美判断,有了一种自觉的认识,自觉地对各种书体进行书法艺术的探究,对书写技巧有一种理论的阐述,汉字的发展也就转到书法艺术方面或者说汉字史的发展到此派生了书法史的产生和发展。那么能不能这样为书法下一个定义: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客体,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东方人的抽象思维为表现方法,以追求汉字表意文字象形美为表现目的,并寄托书写者主观审美情感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其严格意义上的产生时代应该是魏晋时代,其成熟兴旺期应该是唐代。所以有“书宗晋唐”之说,我认为是准确的,这就是关于书法史的主观性和科学性论断。
2、书法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给书法史上述定义,并不影响我们今天对于古文字、钟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借鉴、去学习、去吸收营养,也不影响对篆书、隶书的古碑法帖,从今天的书法定义上作为祖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地位的认同。因为魏晋以前在汉字发展史中,在汉字的书写刻制过程中,由于汉字的特性所定,人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汉字书写的审美价值,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汉字所特有的美观和艺术魅力,也即是我们今天命之名为书法艺术的客观内涵。在汉字发展史上,在每一次汉字形体的演变到了成熟的时候,在汉字书写上也就达到了精美绝论的地步,篆到了秦,就会出现象《石鼓文》这样的杰作,隶到了汉,就会出现象《礼器碑》、《史鉴碑》那样的精品,篆、隶如此,其余各体也莫不如此,这就是汉字的特性,这就是书法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书法史发展脉络
阐述中国书法史,基本上以各时代代表性书家和代表性书作为脉络进行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魏晋起始期
这时期,篆、隶、草、楷、行诸体大备,擅众体各有所长的书家较多。代表人物有钟繇,以楷书见长,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享成名的书法家,他创立了新的书体,被誉为书圣,代表作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行书《兰亭序》、《圣教序》,草书《十七帖》等临本和临集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代表作有《洛神赋》、《鸭头丸帖》等。
○2盛唐兴旺成熟期
唐代是中国社会强盛兴旺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朝代,书法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楷书尤为突出,是书法史上重要的阶段。
初唐以崇王为主,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陆柬之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孙过庭的《书谱》,陆柬之的《文赋》,都是后人效法的范本。
中唐时,颜真卿奇军突起,破二王法,自创新体,世称颜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同王羲之一样,在书法史上有重大贡献,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告身帖》,行书《祭侄稿》、《争座位帖》等。这时候的代表人物还有李邕,以行书见长;张旭,以草书见长;怀素,草书见长;李阳冰,使篆书一体不至中绝者等。
晚唐代表人物,柳公权,学王而取法颜,世称柳体,盛赞“颜筋柳骨”与颜真聊并重,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3宋元明行书发展期
楷书在唐时巳到极致,有唐法之说。唐后五代和宋,主要是崇尚颜的。宋代书法上的成就主要是行书,北宋四家苏、黄、米、蔡都以行书名世。蔡襄,四家首推,代表作有《谢赐御书诗表》、《持书帖》、《林禽帖》等。苏东坡,豪放见长,大文豪,代表作有《黄州寒食帖》、《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黄庭竖,与苏齐名,世称苏黄,代表作有《松风阁诗》等。米蒂,擅书画、收藏。代表作有《苕溪帖》、《蜀素帖》、《虹县诗》等。元明两代代表人物赵孟頫,他认为宋人书全失晋法,因而取法晋唐,直追二王,得力陆柬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优美的书体,世称赵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评价也高,与唐代诸家并提,称颜、柳、欧、赵。赵书传世很多。此时代表人物还有鲜于枢,与赵齐名。明初书法萎靡不振,到中后期才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兴起,大都以行书见长。
○4清及清后百花齐放期
清代书法,出现新的气象,康熙、雍正时期,董其昌书体极为流行。乾隆时期,竟学赵体。嘉庆、道光时期,盛行欧体。咸丰以后,临摹北碑渐成风气,形成书法史上新的潮流。清前期盛行帖学,清后期盛行碑学。清各种书体的书家都有,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景象一直延伸到今天。清时期代表人物有:王铎,擅草书;傅山,工行草;郑燮,书画并工;刘墉,工行楷;王文治,工行楷;钱沣,工楷;邓石如,篆、隶、楷并工,精篆书;伊秉绶,工隶;何绍基,篆、楷、行并工,精行书;杨沂孙,工篆;赵之谦,各体皆工,擅篆隶,魏碑入隶,别具一格;吴昌硕,书画篆刻兼工,致力石鼓文,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近现代划时代式的代表人物。
清晚期以及以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中国社会动荡落后,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也不失书法大家的产生,如于右任、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
○5目前书画黄金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等现代科学的应用,书法已逐步退出实用舞台,而成为纯艺术的东西,因此也格外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追捧,书画作品的商品化价格之高,书画家的社会地位之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收藏风气的上升,拍卖市场的兴起与繁荣,社会交际的需要等,使中国书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书画家已经成了独特的艺术产品的生产者。这一大好形势,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条件,极为优越,同时也会诱发急功近利趋焰附俗的负面现象。我们更要珍惜大好的时机,把握机遇,把握方寸,学习书法,多出精品,繁荣书法事业,发展书法史。
三、中国硬笔书法史
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说明的是,同我们不能把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当成当时人们主观创作的书法作品一样,也不能说因为刻制甲骨文、石鼓文使用的是硬性工具,而认为这便是硬笔书法,因此得出硬笔书法的历史早于毛笔书法的错误结论。
在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时代,还没有毛笔,也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钢笔、圆珠笔、铅笔、粉笔等硬笔。古人是根据社会需要,用当时可以用的工具,在甲骨上刻下需要的文字内容,把认为是重要的内容铸就在钟鼎上,刻制在石鼓上,以便永久纪念,没有创作书法作品的主观,更没有这就是硬笔书法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硬是把它们说成是硬笔书法作品,因此认为那便是中国硬笔史的源头,未免十分的牵强。
我认为谈硬笔书法,还是立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硬笔,立足于已经有了特定艺术含义的中国书法这一前提下的硬笔书法艺术。
因此,我认为中国硬笔书法史以百年硬笔书法发展史的提法比较妥当。
1、硬笔进入中国及中国人对硬笔的抵制和使用
硬笔,主要指钢笔、铅笔、圆珠笔等,本来不是中国的东西,而是西方的,美国的,欧洲的,它们进入中国也不是中国人主动引进的,而是随着鸦片战争,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舰入侵而悄然进入中国的。钢笔也称自来水笔,进来时间最早,1840年后“钢笔随欧美人俱来”,最初销售仅见于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沿海口岸,营销的主要是美国的“派克笔”以及“华脱门”、“犀飞利”等。直至1928年,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自来水笔厂,尔后“博士”、“华孚”、“金星”等钢笔先后问世,但那时,钢笔是达官显贵使用的东西,一般人无力问津。
铅笔是伴随着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由西欧、日本输入中国的。上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铅笔市场全是进口货。圆珠笔进入中国是1946年,由美国雷诺公司生产的圆珠笔,当时名原子笔,开始倾销中国市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神速。由于是异域笔的进入,在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统治书写舞台的时代,无疑会引起反对,但由于这些“舶来品”使用、携带方便,确实有优势,又由于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文化界名人鲁迅、胡适、郁达夫、巴金、丁玲等也拿起钢笔进行写作,鲁讯先生还极力宣传钢笔的书写优势,发表文章驳斥阻碍钢笔发展的“国粹论”者,钢笔、铅笔、圆珠笔这些外来的硬性书写工具,逐步被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普遍使用的日常书写工具。
2、硬笔同汉字书写的结合和硬笔书法的探索
中国人在用硬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觉得这种书写工具确实方便,而且也得心应手,于是,有识之士们又开始探索如何用这种硬笔把汉字写得美观,有没有可能用这种硬笔去进行中国人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书法艺术的创作了。
如果鲁讯等人的硬笔字只是他们平时简单不过的书写行为,那么陈公哲、黄若舟、邓散木、白蕉等人的钢笔字帖则可视作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行为了。1935年陈公哲出版了《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是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陈公哲这位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为中国硬笔书法史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此后,黄若舟1939年底出版了《通书》,后来《通书》成孰为《汉字快写法》于1958年出版。1949年邓散木、白蕉合写的《钢笔字范》出版,平衡在《邓散木、白蕉钢笔书法示范》中说,邓、白二人从事硬笔书法创作是“开书法之纪元,树艺术之别帜”。开书法之纪元是否可为定论,暂且不谈,但可以断定的是,他们使钢笔书写从简单的实用升华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使硬笔书写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成了可能,使硬笔书法的定义概念得以正式提出,或者说使中国硬笔书法史的发展步入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时,还有许多有识之士进行着同样的探索和努力,共同为硬笔书法的发展起着作用。如黄若舟和他的《汉字快写法》,上世纪五十年代邹梦禅的《正体钢笔字》,1962年周稚云的《钢笔美术字练习》,1965年林似春《雷锋日记钢笔字帖》、《农民杂字钢笔字帖》,黄若舟等样板戏行书钢笔字帖等。以及黄若舟、卢前、林似春、俞建华等人这一时期为硬笔书法的倡导、实践活动等。
3、群众性硬笔书法热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兴起的群众硬笔书法热潮起,至今二十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硬笔书法史的兴旺期和逐步趋向成熟期。
○1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促使钢笔书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1982年,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了“青年钢笔字比赛”,首开了全国群众性硬笔书法活动的先河。1984年,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了“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收到国内外参赛作品30余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在这两次大赛的基础上,1984年11月成立了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1985年5月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由此,浙江成为公认的硬笔书法事业的发祥地,原浙江青年杂志社,东方青年杂志社二任总编杨建新、陶松锐以及倪建中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硬笔书法比赛活动空前的热烈火爆,1985年10月,由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发起,与中国青年报社等数家全国性媒体共同举办了“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收到作品100多万件,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发奖仪式,盛况空前。
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硬笔书写只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么这三次大赛,把硬笔书法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此,全国各地的硬笔书法赛事此伏彼起,迄今没有间断,特别是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钢笔杂志社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延续上述三届大赛之后,一届又一届地有计划不间断连续举办,至今己举办了第十届。成了中国硬笔书法界最权威的品牌赛事,简称为“中钢大赛”,被誉为“国赛”。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比赛,调动了成千上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发现和培养了一荐荐硬笔书法人才,对推动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硬笔书法专业性组织的成立使硬笔书法史逐步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1984年,为了巩固二次大赛的成果,把涌现出来的精英聚集起来发展硬笔书法事业,经共青团浙江省委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全国性的硬笔书法艺术团体——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由姜东舒(著名书法家)陈岳军(团省委主持工作副书记)任会长,陶松锐、庞中华、倪建中、李国桢、梁锦英任副会长。1988年10月,该协会在浙江绍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为适应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更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国务委员王芳,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羽任名誉主席,姜东舒当选为主席,王正良、卢前、任平、何幼慕、何满宗、胡嘉廷、骆恒光、高惠敏、梁锦英当选为副主席,何幼慕兼任秘书长,后又陆续增补各省主要代表人物汪寅生、赵彦良、顾仲安、邱明强、蒙造华、樊中岳、王圣才、陈颂声、赵燮、滕菁为副主席。2005年12月18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在杭召开主席碰头会,决议同意姜东舒先生因年高辞去主席职务并由王正良继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提议,并聘请姜东舒先生为名誉主席。理事遍布全国21个省市,都是各地硬笔书法界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此前后,江苏、云南、湖南、陕西、山西、河北、广西、浙江等省级协会,研究会相继成立。还有“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甘肃九州硬笔书法协会”都是较有影响的组织。1981年3月由上海几位书家组成的“晨风钢笔习字会”,是最早成立的地方性硬笔书法团体。1993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在北京成立,田英章任会长,庞中华任常务会长。1996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次在自己的组织机构中设立了“硬笔书法委员会”,由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兼任主任,卢中南、白煦、王正良、王宝心、房弘毅任副主任,表明了中国书协对硬笔书法艺术的认同。
○3硬笔书法已经成为一项事业呈现繁荣景象。
硬笔书法杂志和出版物的琳琅满目,硬笔书法教学活动的遍地开化,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硬笔书法国际间交流活动的开展,使硬笔书法已经成为一项事业,成为当今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硬笔书法专业性杂志《中国钢笔书法》诞生,1998年正式成立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事业性单位。书法报也于2006年专门开辟了硬笔书法版。硬笔书法有了自己专门的新闻与论阵地
1980年以《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此后《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锦绣中华硬笔书法》,《钢笔书法大字典》,《中国钢笔书法十年大观》、《当代硬笔书法二十一家》、《钢笔书法精品集》、《中国硬笔法通用教材》、《中国钢笔书法教材》,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及许多当代硬笔书法家的专著、字帖的大量出版发行,使硬笔书法在出版界欣欣向荣,可以说,全国的出版社,已经很少有不出版硬笔书法的书籍了。
1984年10月,中央电视台开辟了“钢笔书法讲座”,1985年7月《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刊授中心”。此外,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席殊3S硬笔字训练中心,武汉李氏三川钢笔书院,辽宁葫芦岛丁幸生,江苏余中元、陈云石,四川沪州朱玉华,湖北黄文泉,重庆彭洪顺,浙江兰溪谢非墨以及杭州、萧山、瑞安、建德、宁波等地方的硬笔培训教学等,都为培养硬笔人才,提高人们的书写水平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继1987年5月重庆召开的“中国硬笔书法全国学术理论研讨会”之后,由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和《中国钢笔书法》编辑部发起于1987年6月在湖南长沙举办首届,1998年7月在浙江嵊州举办第二届,2000年7月在山东烟台举办第三届,2003年10月在四川乐山峨眉山举办第四届,2006年11月将在辽宁葫芦岛举办第五届。2005年8月《中国硬笔书法理论文集》已经正式出版。硬笔书法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是硬笔书法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硬笔书法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984年,日本现代书法学会会长紫田木石应邀来杭州,与“全国青年钢笔书法比赛”获奖者进行了硬笔书艺表演,参观了“中日青年友好钢笔书法展览”。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创刊,日中友好协会会长茅诚司和紫田木石发来了贺电。1986年元月,日本硬笔习字研究会长三上秋果和小川江南等书法家组成的“日本钢笔书法友好访问团”访问杭州、上海、苏州等地,与“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鉴订了《中日钢笔书法友好交流协议书》,两会结成友好姐妹团体。此后两会间的交流有序不断。1987年8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姜东舒应邀到东京参加全日本第50回书道展览。1997年8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应邀组成以王正良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日参加了全日本第60回书道展活动。1997年10月,日本硬笔习字研究会石川芳云、岩佐健彦率代表团到杭州举办“中日硬笔书法精品联展”。1998年由中国王正良、日本石川芳云联合主编的《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出版发行。2002年8月以王正良为团长的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再次应邀访日参加第65届全日本书道展。由日本硬笔习字硬研会举办的年展每年都邀请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友好观摩展出。2006年10月王正良等又应邀参加石川芳云会长的个人书法展活动。此处,硬笔书法同香港地区、新加坡之间也有着广泛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使中国硬笔书法走向了世界,从世界硬笔书法艺术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4、硬笔书法的历史性任务任重而道远
毫无疑问,硬笔书法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业,这一事业,作为先进文化事业,已经紧紧地伴随在祖国前进的历史步伐之中,我们这一代硬笔书法从事者,已经被赋予去推动和发展这一新生事业的历史责任。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硬笔书法事业的历史任务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加速推进硬笔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加速硬笔书法的艺术化进程;建立硬笔书法的理论体系,确立硬笔书法史,建立硬笔书法学;健全硬笔书法艺术门类的社团组织并列入文化艺术界联合体之中等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硬笔书法界共同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非常艰巨而伟大。毋庸违言,我们的硬笔书法事业还很稚嫩,硬笔书法的理论基础还很苍白,硬笔书法界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硬笔书法还没有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列入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体的组成成员,硬笔书法作品既没有完全进入艺术殿堂又没有象样进入社会市场,硬笔书法自己的组织还有待于完善健全,硬笔书法事业还没有被历史确认和被社会公认的领袖人物,硬笔书法界还常常出现一些非常幼稚甚至非常可笑的现象,硬笔书法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选用了198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上册及何幼慕、韩建良文《简述硬笔书法百年史》的有关内容。
2006年10月初。
名家评论
王正良——真才实学的书法家
文/姜东舒
王正良是我得意的学生。有人说,一般的老师是学生找老师,而大师级的老师是老师找学生。记得还在一九八五年春,我把王正良的第一本钢笔字贴推荐给一位老同志时说:“我们应该为书法艺术事业培养几个有出息的年青人”。我虽称不上大师,但我欣喜王正良这个学生我是选对了。王正良出身在书圣王羲之晚年隐居并卒葬之浙江嵊州金庭观旁的鱼岩头村,据该市地方史志考证,王正良系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或许是遗传因子的衍繁,或许是书圣遗风的熏陶,或许是那一方“越中山水剡为最”的水土之哺育,使王正良自幼酷爱书法,矢志不移,成为一个兼毛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家于一身的著名书法家。
王正良的毛笔书法,奠基础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端庄有法,清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有着一种艺术感染力。王正良认为,“作书之道,嘉于有意无意之间,为人之道成于心平气和之中,凡功成一举须天时地利人和三维合一”,“自然得天趣,随意畅生机”。他的这一思维境界是高尚的。虽然他在毛笔书法界尚未任要职,未享盛名,但论他的书法水平,我认为不失为真才实学的书法家。
王正良在硬笔书法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已享盛名,他的这种地位和盛名是理所当然的。他的钢笔书法得力于他的毛笔书法功底而结合钢笔书写工具自身性能,以及他对钢笔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能力,而创造出了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硬笔书法。钢笔字与钢笔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作者能否在那简单短小的线条中赋予一种艺术的韵味,寄予一种感情的表达。我曾听王正良说过,他怕电视镜头对着他的脸,让他的字和当场写字时的笔头。硬笔因其工具特点所定,许多硬笔书法家往往点画线条单薄,经不起放大。而王正良的钢笔书法,经放大后,能清晰显示运笔的动作,包含丰富的线条韵味,字形结体有着一种特别的率真美,这就是他超于常人的硬笔书法功底,也是他的字之所以能被众多爱好者所景仰的魅力所在。
王正良是全国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他担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的总编辑,近几年举办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和第二届、第三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实际上是他主持了日常工作,他为这些权威的大赛和活动的健康举办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说:“搞艺术须感情投入,置身于内容情节之中,置身于过程情趣之中”。他赢得了全国硬笔书法界的信任和爱戴,同行说他既有法艺超人的威信又有一种人格的魅力。这一点是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想当初我建议把王正良从杭钢练铁厂党委书记的位置上调出来,担任浙江青年报社总编辑,后来又设法把他从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位置上调回中国钢笔书法,就是本着挑选中国硬笔书法事业接班人的心愿,而希望自己热心支持并一直担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新兴的硬笔书法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而今,我高兴地认为,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是对的。
王正良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他的艺术生涯还只是开端,他的书法艺术将日臻成熟,更趋高深。我希望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还是在组织和领导书法事业上,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为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为推动和发展中国硬笔书法事业,为宏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OO一年四月
作品赏析
作品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