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杰
原中共福建省委侨委主任
王汉杰(1917-2008)(概述图来源:[1]),又名王爱奎,1917年出生于石狮(今属石狮市柑江镇水头村)。1933年往菲律宾谋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华侨慰问团到皖南并参加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回菲律宾开展工作,担任“华支”领导工作。1947年再度回国,在闽南领导武装斗争,曾任闽南支队副支队长、闽粤赣边纵参谋主任。
人物生平
王汉杰(1917-2008),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蚶水镇水头村(该村今属石狮市),又名王爱奎,幼年时期曾进私塾读书,后进入当地小学读书。1931年因家中贫困,学费难筹,辍学回乡务农。怀着改变命运,使家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1933年,年仅15岁的王汉杰只身一人奔赴菲律宾谋生。当时,日本人在菲律宾已是十分嚣张。华侨在当地谋生愈加困难,许多华人店员就组成了华侨店员救亡会。而王汉杰就是菲律宾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的创始人和负责人,组织广大身处底层的华侨店员积极展开自救和救亡活动。
1939年10月,21岁的王汉杰参加了“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多方筹集路费,毅然返回祖国,投身到国内抗日洪流之中。他辗转经过香港、越南河内、广西桂林等地,突破层层封锁,克服种种障碍,终于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王汉杰从激烈的血战中突围,回到家乡。
时隔不久,他再次返回菲律宾,担任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秘书长,开始新的战斗生涯。1942年5月19日,在中吕宋的曼地利村的丛林里正式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华侨健儿组成的、以祖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王汉杰担任“华支”的队长。王汉杰率领战友们,翻越丛林峻岭、穿梭枪林弹雨,南征北战菲律宾14个省,先后进行了260多次战斗,其中著名战役12次,歼灭敌军2000多人,缴获敌军武器900余件,为抗日战争立下赫赫战功。历年来,菲律宾政府和有关团体曾多次颁发奖章、奖状给王汉杰老先生,以表彰和感谢他为菲律宾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47年,王汉杰回到闽粤赣边区参加革命斗争直至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国侨联副主席兼福建省侨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重要职务,为福建省的侨务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87年,为了让印尼乡亲林绍良、林文镜、林学善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王汉杰不辞辛劳,陪着他们考察项目,与省市县各级领导沟通,最终建立了福州福清融侨开发区,为福建的招商引资做了许多贡献;1994年,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筹建初期,王汉杰已经身患胃癌,但他用拳头顶着剧痛的胃部参加筹建会,为基金会筹措了好几百万资金。2008年因病离世。
主要事迹
皖南斗争
1939年,沈尔七、许振文在菲律宾向广大华侨宣传新四军的辉煌战绩,激励了华侨的抗日斗志,在当地振起了华侨青年蹦跃报名回国参军参战的热潮。经过“劳联会”的挑选,决定由王西雄任团长,沈尔七任指导员,组成“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年仅21岁的王汉杰成为“慰劳团”的保管。5月,“慰问团”启程。10月,抵达新四军云岭军部。在完成前线慰问任务后,慰问团全体成员24人全部报名参加新四军,并集中在教导队学习。一段时间的正规培训后,王汉杰被任命为新四军直属教导队第三大队副政委兼党支部书记。从此随新四军开始了正规的军事生活,奔走在抗日战场。后来,在“皖南事变”中,王汉杰所属教导队第三大队参加了高坦战斗、东流山战斗。据幸存者回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教导总队工兵连攻东流山时仅剩八十余人,而犹奋勇自卫”。“教导总队的炮兵连在东流山战斗中亦几乎全部伤亡。干部队及第三、第四两个政治队,亦在东流山争夺战中,大部献出了生命”。所幸,王汉杰劫后余生。
菲岛斗争
“皖南事变”后,王汉杰返回菲律宾,任东坂岸省仙彬洛市华侨店员救亡会秘书长。当时,日寇已占领吕宋岛。“劳联会”把所属团体的大批救亡骨干组织起来,撤退到中吕宋、南昌宋,准备建立华侨抗日武装。于是,培养领导干部就显得迫切。一个由郭建负责筹办的短期政治军事干部训练班应运而生。罗理实任训练班主任,王汉杰任副主任。在短短的30天时间内,王汉杰等人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为学员讲解“组织建设”、”统一战线”“政治工作”、“游击战术”等课程,并组织进行军事训练。在毕业典礼那一天,突然传来枪声。机警的王汉杰意识到日军出动搜查。立即紧急集合队伍,撤退到安全地带,从而避免一次损失。受训的干部先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奔走于抗日前线。
王汉杰也亲身投入战斗中,1942年后,先后担任华侨抗日游击队支队长、总队长;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南路远征军参谋长;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同志会主席等职务。王汉杰及其领导下的华侨抗日队伍在3年多的斗争中,转战菲律宾14个省,前后进行了大小战斗260余次,共歼敌2000多人,为反对日本侵略者、捍卫菲律宾的独立自由作出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很高的声誉。
闽南斗争
1947年5月,王汉杰再度回国参加革命。7月被派到闽南,参加闽南支队的组建工作。8月1日,在乌山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王汉杰任副支队长。闽南支队成立后,经过短期的集训,于9月向乌山外围出击,先后袭击诏安、云霄一些乡村的反动武装。1948年1月8日,改任副政委的王汉杰与支队长李仲先率部在水晶坪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当时,伪保安第二团纠集云、和、绍三县部分反动武装,分三路围攻乌山。闽南支队在坪坑村设伏。战斗打响后,闽南支队能敌9人,俘敌少校副大队长郑汝勤以下27人,并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军用品,闽南支队却无一伤亡。战斗结束后,中共闽粤赣边区工委电贺闽南支队,称此次战斗“实为闽南人民武装部队有史以来的歼敌范例”。
水晶坪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派伪保安二团进驻乌山一带,扬言4个月内消灭闽南支队。鉴于敌强我弱,闽南支队决定冲破包围,进行反“扫荡”。李仲先、王汉杰率一部,运动到饶和埔边,与粤东支队会合。过后,王汉杰又率第一连和第一大队向漳浦、龙溪、海澄等地挺进,直插太武山下,在漳浦建立了一支新的游击队。1948年底,其他队伍也冲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随着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大军南下,1949年1月,王汉杰调任闽粤赣边纵参谋主任。7月,王汉杰与卢炎奉命找福建省委和十兵团首长汇报情况。十兵团首长在获悉情报后,决定“首歼漳州地区之敌,控制海岛外围阵地,尔后攻取厦门”的战略。已解放泉州的部队接令后,南下迁回包围漳州。9月15日,王汉杰、卢炎带领边纵21团、13团与解放军31军侦察营在南靖宝林会师,并随军参加“漳厦战役”,为闽南的解放再立新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4 16: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