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4月—1982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农田水利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5年3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8月—1989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
1992年7月—1992年8月,王浩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
工作经历
1969年9月—1973年3月,王浩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工作,当农业工人、班长。
1973年4月—1976年1月,王浩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当知识青年。
1976年2月—1978年3月,王浩在北京大学,当无线电系工人。
1978年4月—1982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农田水利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5年3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
1985年4月—1987年7月,王浩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担任工程师。
1987年8月—1989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
1989年8月—1991年11月,王浩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担任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1年12月—1994年5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高工。
1992年7月—1992年8月,王浩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
1994年6月—1997年2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年3月—2001年3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年4月—2013年8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2013年8月—至今,王浩担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年4月,在碧水源大厦举行“碧水源与王浩院士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
2022年8月,担任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
2024年,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王浩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基于该理论,王浩及其团队:
(1)创建了全口径层次化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构建了具有物理机制的水循环全过程模拟模型,描述现代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变特征,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方法论。
(2)创建了全套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次平衡”的供需分析和基于广义水资源的配置理念,形成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以及量质效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多维均衡调控下的水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方法体系。
(3)创建了生态需水过程的定量理论与方法。基于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揭示流域生态水文机理,创建了流域生态水文全过程模拟模型,实现流域生态需水过程的精准化。
(4)创建了水利工程群综合调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全链条控制各类误差源的成套气象水文预报技术、水库群优化调度的最优性原理及算法集、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模式、渠道水量水质耦合及正反向求解技术、泵站群安全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多闸群自动控制模式等成套技术体系。
(5)创建了面向供需双向调节的水价理论与核算技术。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水价理论,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两部制定价理论方法以及水源比价、用户差价等供水价格体系理论与多元定价技术。
(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解析了海绵城市“水量削峰、水质减污、资源利用”三大内涵,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构建了“内涝积水、产污积污、雨水控用”三大诊断方法,科学归纳凝炼提出了“洪涝蓄排、污染削减、雨水蓄用”三类措施,最终形成了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科学范式。
(7)创建了流域及河流水环境治理成套技术。围绕流域治理,创立生态流域理念,提出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目标倒逼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等水污染防治理论和原则,“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和全过程防控模式及一系列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
(8)创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中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中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截至2020年6月出版专著38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 194篇EI检索191篇,CSCD 169篇。其中,2004年所著《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所著《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出版专著
截至2020年6月,王浩授权发明专利94项,其中,国际发明3项,国内发明91项。
截至2017年10月,王浩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专题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1项、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多项,其他省部级咨询项目十余项。近五年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2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1项;负责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和规划项目;主持或参与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项目。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如下:
截至2020年6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人才培养
2017年12月10日,王浩在清华大学第五教学楼向水利系的2017级新生讲授了题为“取水之利,兴我中华”的水知识讲座,他从“万物之源”、“科学之水”、“如梭岁月”和“寄语新生”四个方面,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利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地位和前沿课题,并结合他的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奋斗,为中国的水利事业添砖加瓦。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浩始终怀抱深厚的家国情怀,心系民生,以身许国,他以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不遗余力,为青海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已在水利、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