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男,汉族,北京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家,妻子是画家
申玲,作品曾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专题在美国《ART NEWS》上作介绍。
简历
198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校陶瓷系。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1989年毕业,留油画系任教。1990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1992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次展览。1994年参加批评家提名展,有两幅作品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1993年台湾出版《王玉平作品集》。
年表
人物介绍
王玉平说,艺术拼的是智慧和才能。王玉平的画并不“通俗”,虽然他说自己的魂里有不少平头百姓的东西。老舍把北京的俗人写活了,可老舍的魂里洋东西很多。谁能把自己的魂里的各种德行“对象化”出来,那是真本事。进一步说,这“对象化”还津津有味道,还笔笔有趣,越品越有后味,那又得另有一身真本事,光凭什么“观念”,“概念”都不够了,画这东西是给人看的,给人一边瞧一边琢磨的,所以说“形象大于思想”,或曰大于概念也行。想起玉平那些速写,下棋的、睡觉的,玉平的眼毒,脑袋够使。几条干巴鱼,就剩那么几笔、那么几块色还那么好看。有可怜有可恨的东西。要是拿玉平这把刷子跟当下最顶级的观念相比的话,我敢说,还是那些观念通俗得多。玉平的画象风过水面一样好看,一样自然,一样神秘,我想,一个世纪之后,明眼人扫除当代文化垃圾的时候,准会把玉平的画甄别出来,说那年头的东西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戴士和(中央美院教授)
王玉平作品展
柴米夫妻的俗世百态
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申玲、王玉平作品展,展出了一对寻常夫妻,过着安静细腻的日子,画着安静细腻的画,平易而日常。
王玉平、申玲夫妇二人同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教师,平时一起创作、教学、生活,就连举办画展,都是比翼双飞的。消失在公众眼里很长一段时间后,夫妻二人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再次举办了展览,这已是他们继1987年、1993年之后的第三次联展。在前几年艺术市场如火如荼的热浪中,伉俪二人选择了潜心创作、静听心声,不做展览、少参加展览的生活及工作方式。
几年下来,貌似与世隔绝并不等于他们就生疏了手中的画笔。在他们的作品中,你能强烈感受到时光的尖锐——流逝的光阴打磨掉他们曾经的青春骄傲,年近中年的他们,更多地让自己的创作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行旅、感受和体验,还有他们的心灵世界。艺术风格并没有质的变化,可他们对生活的体察表现得更为具象。“我喜欢画又轻又密又细的线,尖尖的笔就像是绣花针,拿起它,每天绣上几针,我觉得心踏实,日子踏实,活着挺美的。”申玲的一番道白十足代表了两人现在心平气和的艺术态度,看上去与承担重负的宏大叙事保持了距离,但却更多地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率真到有些任性的自我意识。
一枝红杏倚墙笑
作为当代艺术界女艺术家的代表之一,申玲最擅长的,是用强烈的纯粹的色彩表达她内心强烈的欲望。年轻时的申玲有点像画坛的棉棉,当年的作品中刻画的尽是万丈红尘中的饮食男女,赤身裸体的男欢女爱。如今已经当了妈,儿子都十几岁了,不惊、零碎和沉静代替了以往的情色、暧昧和激情万丈。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条鱼,一棵树,一张脸,一双眼,所有自然中的万物都会打动她,感染她,让她情不自禁地抓过笔来画它们,密密麻麻的线,缠绕的都是她的目光和心灵所能及的区域。
几十幅素描画组成的一面墙,给了观众相当绵密的视觉浸染,铅笔线条悠长瘦削,影调灰色阴暗,但情绪感性又丰满,还是在画那些身段和眼神都千娇百媚的“妖蛾子”们,配上一盏精致的瓶、一丛宁谧的花、一条摇头摆尾的鱼、一个呆头呆脑的男人、一句古典意味的诗词??画面素净淡雅,以往大面积色彩堆砌的手法被彻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用缓慢展延的线条近距离地勾勒出生活的原汁原味,细微的细节体验与娴熟的表现主义技法结合得越来越不落痕迹,让人不禁品味起物象中那隐藏的美好的真实。
二月春风入梦来
有人说,初见王玉平,觉得他不像画家,倒像个老实、木讷的玉米棒子。你即便要求他用一句话形容自己,他也未必能找出最精确的语言。因此,要了解这个男人,最好的办法有两个:第一,当然是他的作品;第二,通过他老婆申玲的叙述和绘画。
申玲一句饱含深情的称呼“老头”传达出了这个小女人对他的依赖,还有她那些铅笔素描中为他记录的生活百态,活生生地勾勒出一个粗枝大叶、大大咧咧、有些不修边幅的纯种北京老爷们的模样——她口中的王老头或端坐如菩萨,或安睡如猪八戒,或随着《四郎探母》的鼓点摇头晃脑……外表虽然看上去冷漠、木讷,但并不能掩饰他内心的狂野和热情。申玲画了一幅画,还配上文字向人们介绍她家的王老头是个爱怀旧的人,念旧物、旧事、旧人。画上的王玉平,摆弄着他从日本带回来的一个无印良品的小收音机,孩子气十足。对此,王玉平的解释是,这些年他好像一直在找这样一件东西,终于找到了,像是找回了一些往日的记忆,让自己觉得安静、舒服。本次展览中,王玉平画的几幅自己收藏的军人玩偶让人忍俊不禁,让人觉得这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躯壳里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彼得潘。热爱收藏的男人,表示他内心其实缜密怀旧,这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平易近人的百姓视角。
授课之余,王玉平终日闭门作画,用很长时间来画他感兴趣的题材。他的创作灵感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感受以及回味以往岁月的强烈意识。他选择的对象,往往都是生活中可能被人疏漏的小物件。比如,在“纸上丙稀系列”中,水果盘、沙发座垫、书、汉语词典、雀巢咖啡瓶、王致和腐乳、酒瓶、饺子、日本和泰国的旅行地图、台灯、剃须刀??都成了他的模特。很少有男艺术家表现得如此恋物,内心和视角都是细腻的,小滋小味倒蕴藏着无穷的鲜活生命力。
王玉平的这批画中,有组以甘肃天水玉泉观的道士、新疆楼兰姑娘、维吾尔族小伙儿为模特的作品,色彩强烈率性。他用丙烯加油画棒的方法,模糊了人物的面目五官,保留了色块的松动感和随机性,又增添了随形而发的笔线,在滋润的色蕴中提示出具体的末梢细节,让人的视觉感受丰富了起来。
夫妇俩在北京东郊买了块地,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爱巢,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那里,他们养各种小动物,养儿子。虽为夫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仍然有着各自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他们近几年沉淀下来的东西竟是如此地动人。
画笔纪录事物
王玉平、申玲说他们有好几年没办画展了,担心朋友们说他们都不画画了,因此要办上一个,让大家都知道他们还在认真地画着,于是有了2010年夏天他们的这个画展,也有了这两本分开出版而可称伉俪之篇的画册,一本叫《王玉平》、一本叫《申玲》。没办展览不等于没画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画的观念、画的想法特别是画的态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悄然而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作为当代画坛老将,他们的作品曾经留给人们热烈的、表现性极强的印象,例如王玉平曾经画的那些颇有象征意味的大鱼以及赫然醒目的人物大肖像,申玲以往画的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刻画了社会转型期中人的身份与关系,都是当代艺术中的代表。而他们大刀阔斧、浓墨重彩、性情毕现的风格,更是体现了他们鲜明的当代意识。
在这几年的画中,他们的风格基调基本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他们对生活的体察更具体实在了,将艺术之思落实到物象的情状之上,象书写日记一样,用画笔记录着他们的行旅,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目光更多地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回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里,画生活的片段,画眼前的小东西,画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事物,画人与物的真实状态。这样一种心平气和的艺术态度,看上去远离了承担重负的宏大叙事,但却更多的体现了当代人率真率性的意识。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而又充满感性的表达中,生活的意味和意义以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显露出来,梦幻与真实、超现实与现实、生活本身与艺术本身叠合了起来,散发出缤纷的芳香。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进一步回归精神真实的状态是有其缘故的。王玉平的一段话值得注意:“近些年的东西,形式上、技术上丰富了,突破了,却偏偏少了撩人心绪的东西,是我们真的比前人聪明了吗,还是我们让聪明给闪着了。”申玲也说到:“令我感动的是一种朴素的东西,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现在闹嚷嚷的艺术圈子能唤起我由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慨,他们选择了更明确地走向内心的归程,更多的沉浸在书写式绘画的词语之中,也由此更真实地坦露出自己的性情。
因为他们的艺术态度放松了,他们画的笔调也更加放松了。王玉平的这批画,色彩依然强烈和率性,但色彩的结构更加自由和多变了,色彩本身的气质和意趣冲破了形象的局限,成为耐人寻味的语言;他用丙烯加油画棒的方法,让人的视觉感受丰富起来;他的一批纸上丙烯画得充满兴味,亚光的色泽传达出极高的品质。他将生活角落中的许多小器具画得有滋有味,让人不能不意识到它们存在的理由。同样,申玲的作品也更多的增添了感性。她笔下人物特别是女性的眼神和身段,还有那些各色的植物,既是看到的造型,更是体察到的意态,活脱地刻画出生活中的个体和个体的生命。在这批作品中,她一反色彩的擅长,用素描的手法勾描眼中的见,用缓慢的线条留住了近距离品味生活与体察物象的时光。而正是在悠长的线条和淡淡的影调中,生活的光彩浮泛出来,如在午后的阳光中品尝下午的茗香。
中国古代早把画中“逸品”看成是精神的象征,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社会学样式之后,表达事物的“状态”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由此看王玉平和申玲的新作,我们可以说,他们不仅没有离开画的世界,也没有离开当代艺术的世界。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