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老红军、正军职离休干部、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
王玉清(1921年12月-2023年6月23日),男,贵州威宁人,1935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10月入党,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曾任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玉清先后在军团部无线电台、卫生部、宣传部任战士、卫生员、宣传员等职,并参加了长征,是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原型人物。
抗日战争时期,王玉清历任延安总政风火剧团宣传员,抗日军政大学通信员和警卫连班长、代理副排长等职。参加了大生产运动,被评为“劳动模范”。并曾在抗大和延安炮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玉清随部奉命挺进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吉)军区保安第1旅1团(44军130师388团)炮兵连排长、副连长。1946年任保安第1旅3团(44军130师390团)炮兵连连长。1948年3月,王玉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7纵19师(44军130师)山炮营副营长,后任营长。
1952年10月后,王玉清历任54军130师炮兵室主任、130师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同年底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9月起,王玉清历任炮兵副师长,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师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区炮兵司令员、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
1983年9月,在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任上离休。
2023年6月23日,王玉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事迹
《解放军报》2022年6月曾刊文《101岁老红军王玉清:风雨如磐长征路 难忘那片草地》介绍,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中,一篇题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让我们认识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战友情——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老班长倒在草地上。
忍饥挨饿、用缝衣针钓鱼、将“宝贝一样”的鱼汤分给战友……80多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王玉清也曾是“老班长”那般模样。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
军报的报道介绍,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们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野外行军,缺乏补给,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王玉清回忆,炊事班长看到他们几名小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就把装粮食的口袋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给大家喝。那碗几乎没有米的“米汤”,把奄奄一息的王玉清和战友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一路枪林弹雨,几近山穷水尽。那天,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一处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面泛起波纹,不由心中大喜:有鱼!“我当时没力气蹚进水沟捉鱼。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进这样的水沟,再也没出来。”
王玉清突然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竟钓上来几条拇指长的小鱼。“得到宝贝一样”的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向前走……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每次重读《金色的鱼钩》,想象着父亲和战友们在长征中艰苦跋涉的场景,小儿子王宁就对父辈们多了一份敬意。多年后回望长征,王玉清也感慨地写下这样的诗句:“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5 11: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