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背影》是
周建新创作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首发于《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1、12期。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
满族的兴起,爱新觉罗家族的变迁,满族的民俗、风俗、风土人情,以及满汉之间从文化、军事的冲突到最终民族团结、民族大融合的形成。小说以历史文化、风物传说、萨满宗教及辽宁地理文化为切入点,从
舒尔哈齐父子三人的视角出发,从侧面塑造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的形象。小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大部分,三部分的主人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二子阿敏、舒尔哈齐的幼子瑙岱,小说以这三个王权争斗中失意者的视角,从侧面来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汗王统一
女真各部,为
清朝统一打下基业的征战过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周建新自述小说的创作过程:
三四年前(约2014—2015年),我还没有写《王的背影》的想法,小说的种子是无意间萌发的。我的同事
高海涛先生,是个有激情的评论家,常约我喝酒,高声朗诵谷野的诗句,“又老又穷,那是我的外婆……没有什么比你更深厚,你给了我一个妈妈”。每逢听到他的朗诵,我的眼睛便湿润起来,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姥姥,一个被遗忘的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我总有为姥姥写点什么的一种冲动,只是苦于寻找不到切入的角度。
灵感是由我另一位同事,《鸭绿江》副主编
宁珍志先生点燃的,他约我为“读辽宁古镇”栏目写篇大散文,我本来是婉拒的,散文创作并不是我的强项,可他确定了兴城宁远古城这个目标,兴城又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不写又对不起这片热土,于是就写了篇三万字的“国事家事宁远事”,其中家事部分,写的就是姥姥和姥姥的祖先舒尔哈齐九子瑙岱的故事。
写散文的过程中,小说的雏形便就有了,当初只想写部中篇,也许血缘的关系,冥冥之中天赐给了我小说的题目——“王的骑士”,这是我儿子的网名,也特别符合瑙岱的身份。于是,谷野的诗,瑙岱的传奇,我儿子的网名,全进入了我的小说中。
然而,小说写到了五六万字,还没有个尽头,我便写不下去了,想把一件事情、一个关系或者一个人物交待清楚,就要延伸出许多笔墨,于是,我所讨厌的那种把小说写得杂芜的毛病,偏偏发生在我的身上。时值召开第九次全国作代会,我便把没写完的小说手稿带到北京,给我两位亦师亦友亦兄弟的
孙春平和
津子围看,让他们给我出主意,间间苗,如何去粗取精,把小说控制在五万字以内。
那几天,北京的那座宾馆完全被文学包围了,一个只有三人的小型研讨会,在我的房间进行着,两位兄长唇枪舌剑,仿佛我不会写小说了一般,把我未完成的作品批驳得体无完肤。就像拆倒了一道歪墙,两位兄长给我出主意,让我重建一道长城一样坚固的墙,我本来已经在批评的声中崩溃,讨论到后半夜时,又被打了鸡血。两位兄长共同建议,写成长篇小说,这么多的种子,种在中篇小说这片土地里,怎能不拥挤,长篇有广阔的空间。
确实如此,即使是以民间的视角,仅凭“王的骑士”怎能把复杂的前清历史说明白?于是,我的视野从狭窄的一个人,跳入到一个时代。之后,我又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舒尔哈齐父子三人的视野,折射两代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雄才大略,这便是《王的背影》的成长历程。
人物介绍
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作为努尔哈赤的亲胞弟,从小就和哥哥作为人质住在李成梁的王府,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后来又与努尔哈赤一起出生入死,攻城拔寨,统一女真各部。然而,即使是患难兄弟,最终在江山稳固和民族大义面前,也要有所取舍,有所牺牲,小说描写努尔哈赤在处死弟弟前,陪他喝了三天三夜的酒,那场景令人唏嘘感慨。
阿敏
小说第二部分的主人公阿敏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有勇有谋,战无败绩,也有英雄的心怀,虽为舒尔哈齐之子,却能跻身四大贝勒之列,足见努尔哈赤对他的信任。只是,出身和命运早早就把他安排在权力之外,纵有万般不甘,也只能选择牺牲自我,就像文中萨满传说中的阿格达一样,阿敏天生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和苍凉气质。
瑙岱
小说第三部分主人公瑙岱,作为“王的骑士”,他只想守卫在汗王身边,不喜欢权力和战争,不想做马踏尸山的贝勒,只想做天地间的精灵,特别是后来失明后作为随军的大萨满,他身上的神秘色彩和悲悯心怀,其实也是父兄身上那种英雄精神的升华。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该部长篇,以讲述辽宁故事、描写东北地域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为宗旨,从一个侧面概括描述了满民族的图强与兴起,爱心觉罗家族的奋发有为与历史功绩,以及满汉之间从文化、军事的冲突,到民族融合与团结的形成。
整部小说结构讲究,情节方面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细节描写的疏密相间并进,以萨满文化的传说为経,以主人公及与主人公关系至为密切的重要亲人为纬,编织出一幅中国女真部落非凡英雄图谱,和满汉文化在冲突过程中相互借鉴、交融、互补,并一同发展的锦绣画卷,读来给人以清新、壮丽、豪迈的激情与快感,同时也读出辽宁多民族优秀儿女,敢于担当,肯于牺牲,乐于作为的长子精神品格。
舒尔哈齐、阿敏、瑙岱都是王权斗争中的失败者和被淘汰出局的人,但小说没有着意突出权力的争锋和亲族间的残忍,而是怀着开阔的心胸和格局,去写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不屈、坚韧以及一种英雄的襟怀。小说中有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场景,少年瑙岱在野狼谷猎杀了一头野猪,那头野猪被杀后“……顽强地站起,瞅都没瞅瑙岱一眼,瞄着猪群消失的地方,踉踉跄跄往前走,一路上喷洒着鲜血……它的腿终于迈不动了,停下来,跪下去,用力地昂起头,目光中没有仇恨,只有远方”。一头野猪尚能平静地面对生死,反观舒尔哈齐父子,在命运与亲情面前,从来都是隐忍而顾全大局,至死,他们的眼中都没有仇恨……“没有仇恨,只有远方”,这是小说通篇的叙事基调,也是爱新觉罗家族负隅前行的内在驱动力。
最后回到小说的创作立意和落脚点,作品最终反映的是大势所趋下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上的交融。特别是小说第三部分,皇太极的抚汉、汉化政策,以及没落皇族瑙岱不遗余力修缮宁远城,以容纳八方子民、汉蒙旗融为一体,彼此难分,等等,这些情节都表现了作者积极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艺术特点
《王的背影》从选材到立意和构写,都已脱胎换骨,重在挖掘和追求象征意味,而不再对猎奇却与人性和道德价值无大关系的东西感兴趣。作品中最打烙印的人物:贯穿全篇的主人公人物努尔哈赤,堪称满族光辉灿烂的大英雄豪杰,书中表现的虽只是不多几个情节,但都十分见情见义,情是常人刻骨铭心的手足骨肉亲情,义却是民族和家国的情怀大义。为了限制和阻止亲弟弟有违民族大义的个人野心,这位主政的罕王无情地将位高权重的贝勒亲弟弟,无情地关押进比猪圈还不自由百倍的“人圈”,直至圈死,但每逢重要时节,他这滴酒不沾的至高无上王爷,又会坐在比人头还小的小小递饭口外,陪从小一同长大的骨肉弟弟喝上一碗又一碗烈酒,一连喝三天,以化解骨肉双方心头的伤痛,尔后再赐亲弟弟二罕王以死,然后亲率进贡人马进京。后来老罕王又忍痛赐死已被侧封为大金国王儲的亲儿子褚英(因违逆国法),而杜绝大金国悲剧的发生。他那种难忍的灵魂之痛,显示了坚强的伟大,和伟大的坚强。一位有血有肉,能屈能伸,地地道道的民族大英雄,因之跃然纸上。
另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人物,是罕王努尔哈赤的贴身骠骑卫士,战争中为护卫罕王而眼瞎身残,后来自甘成了拯救满族同胞灵魂的伟大萨满——其名瑙岱。先前的卫士瑙岱,只在满汉的征战中,英勇搏斗,舍己护王,身残失明后,不享优厚待遇,不求俸禄报酬,只为拯救同胞的灵魂而改为金姓大萨满,当地百姓叫他瞎子金大神。他终老之年与曾经的汉将仇敌祖大寿总兵和解,之后又只身去京城找祖总兵比试掰腕子,两个民族的两位曾经的老将,眼下行将就木的老人,双双憋住力气,屏住呼吸在腕子上叫劲,孙总兵已经停止呼吸了,仍端坐不倒,而瞎子大萨满还全然不知,是后娶的妻子提醒他,老迈的孙总兵已经薨了,他才恍然大悟,他们两个死较劲的异族人,此生再用武较力,也不会有输赢了。满汉众族人,只有亲和共荣,才是天道。所以,顿悟的瑙岱大萨满陪送祖大寿尸身回老家,一路向西,直到他自己也在途中呕血而终。作者以此喻示,满汉只有相亲共处,才能共生共荣。结尾这一情节,震撼人心,寓意深远。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就像三个大中篇,既有联系,在情节上互相补充,又相对独立,便于展开对每部分人物性格、心路历程、命运走势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语言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读起来非常有气势,可谓瑰丽多彩,充满奇幻。同时,这部长篇还涉及大量历史社会背景、民族风俗、神话传说等等,确凿的历史事件与合理的文学演绎高度融合,像一部综合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前清历史时段的整体风貌。小说语言富有诗意,赋、比、兴手法的不断运用,使得无法避免又容易枯燥的大量概括性叙述,变得富有了吸引人阅读的魅力,季节、时间、风物、山川和不可省略又容易让读者放弃的过程,都拟人化地生动起来。
作品影响
2018年11月9日,由
辽宁省作家协会和
春风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周建新长篇小说《王的背影》版前研讨会在省作协文学现场举行。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方,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单瑛琪出席会议。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孟繁华主持研讨会。辽宁日报、辽沈晚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场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作品评价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授奖词:“历史从来不会仅仅定格在史书中,在代代相传的血脉里,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无不活跃着历史的基因。当周建新以史诗般的笔墨描绘出前清建州女真爱新觉罗家族的崛起,作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创作视角。在舒尔哈齐、阿敏、瑙岱的悲剧人生中,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得以彰显,那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摆脱了正史的枯燥记叙,甚至摆脱了正史的盲视,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出版信息
《王的背影》首发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1、12期,后于2019年12月由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周建新,满族。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老滩》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多次获得
辽宁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现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