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确,吉林人,1983年毕业于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92年赴日本
东京大学留学,1994年底归国;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兼 任
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组评审专家;
国际美学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
吉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
吉林省传记学会副会长;
吉林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历 任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日本文部省大学共同利用机关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交流教授等。
教授课程
曾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
文学概论;
美学概论;
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史;
文学批评学;
文学研究方法论;
美学前沿问题;
中国20世纪美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
美学;
中国20世纪美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获奖
1.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 《勿以艺术教育绑架美育》,获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3. 《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获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4.《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获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奖二等奖;
5.《儒家与五四文化重建》获吉林省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
6.教改项目“文史哲复合型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席专家)
7.教改项目“文史哲复合型教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3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席专家)
科研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首席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东亚背景下中国美学的发生》,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学的人间性研究》,主持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儒家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主持人;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主持人;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意识形态性研究》,主持人;
◇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首席专家。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文史哲复合型教师教育人才创新模式培养实验区——文史哲通修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主持人;
◇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批特色专业点——汉语言文学》,主持人;
◇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文科学专业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研究》,主持人;
◇ 吉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文学概论》,主持人。
学术成果
论文
◇《汉字的力量——作为学科命名的“美学”概念的跨际旅行》,《文学评论》2020年第4期;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现代国民人格理想乌托邦》,《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美育>杂志与民国美育观念、实践的多元展开》(合撰)《艺术工作》2018年第4期;
◇《美学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11日;
◇《勿以艺术教育绑架美育》,《当代文坛》,2017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获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8);
◇《艺术场域中的美学启蒙——以〈北洋画报〉为例》(合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美学与哲学的混淆——Aesthetica的歧路》,《当代文坛》2015年第4期;
◇《抵制同化的美学超离》,《美苑》2015年第3期;
◇《时尚与传统经典的融合——中国音乐剧的生存与发展》(合撰),《当代音乐》,2015年13期;
◇《花与北宋审美文化——以欧阳修为考察中心》(合撰),《文艺评论》,2014年第2期;
◇《黄柳霜作为中国传奇的媒介形象研究——以〈北洋画报〉为例》(合撰),《当代电影》,2015年第8期;
◇《“梁祝”母题的起源、传播及文艺样式考论》(合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梁祝文艺母题的传说形态考论》(合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梁祝文艺在东北亚的传播及影响》(合撰),《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
◇《城市现代画报的生存语境——以<北洋画报>为例(合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文艺理论》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吉林省人民政府设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英文稿 The Transition of Aesthetics in China and a New Paradigm ofLivingAesthetics,收入Aesthetics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Edited by LiuYuedi and Curtis L.Carter,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面对感性的思考——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值得一读》,《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
◇《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气质”与“内涵”的双重回归——贺绿汀音乐思想的现实指向》(合撰),《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
◇《从历史深处走来——关于<人民音乐>发展轨迹的研究》(合撰),《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基于三种理论路径看微博客与社会的关系》(合撰),《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8期;
◇《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1949—1956_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合撰),《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贡布里希对中国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合撰),《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癸卯学制”与美学课在中国的最初确认和布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
◇《中国新时期美学观念与人的主题——略论室内设计的美学衍变》(合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论人格构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合撰),《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美学课——民初“美学”教师肖像扫描》(合撰),《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中国の美学知識の形成——19世紀から20世紀初頭の美学、美、美感概念を中心に》,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東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編成》、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8年;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前卫艺术的好处与坏处——兼论艺术对人类应该有用》,《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合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新闻的审美传播》(合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2期;
◇《冰雪长春——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主题歌》(合撰),《广播歌选》2007年第1期;
◇《论美学的人间性》,《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美学学会,2005年10月;
◇《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与时空概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在“神话”与日常生活之间思考美学》,《吉林社科界》2009年第1期;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转载;
◇《在中国发现文学理论——评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合撰)》,《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
◇《学术本身成为目的才会有真学术——与前辈学术经典重逢时的治学反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梅娘与孙晓野》,《文存阅刊》2014年第期;
◇《“大礼仪”与明代后期士人心态蜕变》(合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齐诗〉学与汉代政治之关系考论——兼论〈齐诗〉与谶纬神学之关系》(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5期;
◇《北美汉学家韩南之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金瓶梅〉为例》(合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物”的崛起_晚明社会的生活转型》(合撰),《史林》2013年第5期;
◇《何谓“晚明”_——对“晚明”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合撰),《求是学刊》2013年第6期;
◇《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合撰),《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
◇《“十七年”文艺理论译介中的“现代性”问题》(合撰),《外国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
◇『植民地という言説空間における文学の振る舞い——爵青とそのモダニズム小説を論ず——』(《殖民地语境下的现代主义文学表演——论爵青及其小说》)(橋本 雄一訳)、王德威、廖炳惠、松浦恒、安部 悟、黄英哲編:『帝国主義と文学』、日本 研文社2010年7月;
◇《殖民地语境与爵青的身份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合撰),《当代文坛》2011年第3期;
◇《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合撰),《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评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呼唤真理返回家园——从〈真理与方法〉看加达默尔的艺术观》,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1期;
◇《关于文学新历史主义的思考》,《吉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世纪末的觉醒——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内在自觉》,《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历史的对话——读王曦昌长篇小说〈紫色学历〉》,《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
◇《一种特别关注历史价值的文化选择》,《丹东师专》2000年第1期;
◇《儒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走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一种特别关注历史价值的文化选择——谈鲁迅的尚用观》,《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合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儒家文化的历史处境》(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赵树理的政治忠诚及其文化背景》(合撰),《克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一种特别关注历史价值的文化选择》,《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历史的对话——读王曦昌长篇小说〈紫色学历〉》,《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文学工具理性》,《文艺争鸣》1999年第4期;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历史本体观》(合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儒家传统与茅盾的现实关切》,《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重学风,化新知,从教为乐──略谈孙中田先生的教学事业》,《文艺争鸣》1999年第1期;
◇《人生观、主体性与思维能力——关于人文学科教学的若干思考》(合撰),《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中庸传统与周作人的文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中国现当代文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西化心态与五四文学观念》,《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道德人格:老舍毕生的追求》,《世纪评论》,1998年第4期;
◇《论儒家的救世精神》,《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1期论摘;
◇《香港女作家的女性关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儒家文化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长白论丛》,1997年第3期;
◇《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的目的性选择》,《教学研究》, 1997年2.3期;
◇《儒家与五四文化重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文化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文化时代对野蛮的认同》,《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2月;《心理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象征诗的天性》,《外国问题研究》, 1997年1期;
◇《艾略特及其<荒原>再解读》,《长春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新文艺方向的呼唤——谈〈讲话〉的价值论思想》,《新文化报》,1992年4月20日(1992年第16期);
◇《大众文艺与受众心理》,《新文化报》,1992年4月6日(1992年第14期);
◇《社会批评与历史文化意识》,《新文化报》,1992年3月16日(1992年第11期);
◇《鲁迅的一个文化观》,《新文化报》,1992年3月16日(1992年第11期);
◇《大文化氛围与美学突破》,《新文化报》,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外国问题研究》,1992年第4期;《美学》199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狂人日记>和<浮云>的创作启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真理与时代文化》,《新文化报》,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女性与命运的冲突——读〈退休的女人〉》,《新文化报》,1992年10月19日(1992年第42期);
◇《中国现代文学观的社会目的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1991年3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全文转载;
◇《民族文化精神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畅然整合》,《文坛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发展述要》,《语言文学集》,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1月;
◇《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调节圈》,《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5期;
◇《相似的精神冲突,迥异的文化价值》,《小说报》1989年第2期;
◇《电影鉴赏之一瞥》,《东北师大报》1987年11月10日第146期;
◇《高校“特种部队”创新思政模式》(合撰),《工人日报》2005年5月19日;
◇《东北师大建立心理问题防护系统》(合撰),《工人日报》2005年5月19日;
◇《从“套餐”到“自助餐”》(合撰),《吉林日报》2003年12月15日;
◇《教育人才集散地一堂求遍东北师》(合撰),《吉林日报》2003年12月4日;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特点》,《光明日报》社《文摘报》1985年5月12日,第207期。
著作·教材
◇《使命的自觉儒家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品格》,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
◇主编:中文系学术史文库(中华书局2015年8月):
李葆瑞:《应用音韵学》
王凤阳:《汉字学》
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
何善周:《<庄子>研究》
孙常叙:《楚辞<九歌>整体系解》
苏兴:《吴承恩谱传》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增订本)》
汪玢玲:《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
◇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史论丛书(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
王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尚未出版)
赵强:《“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
王确:《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尚未出版)
鄂霞:《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
赵禹冰:《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研究(1978-1992)》
史磊:《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尚未出版);
◇《文学理论教程》,主编(教育部师范司、高教司支持编写的全国大学本科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文学理论研究》,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西方文论选读》,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西方文论》,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西方文论选》,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长袜子皮皮》,独译,《世界金质童话》,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年2月;
◇《文学概论》,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2月;
◇《东西方艺术辞典》,副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
◇《现代语文,教学参考书》,参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2月;
◇《中国现代思想宝库》,参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小白龙传奇》,参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
◇《诗二首》,独译,《北极光》,1990年6月;
◇《文史哲百科辞典》,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
◇《美育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