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先,水土保持与
荒漠化防治学家。首次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应用于中国山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调查和水土保持规划;将
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引入山区流域治理;首次提出并研究开发了流域
管理信息系统,主编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学》;界定了中国水土保持的内涵、目的、原则与措施体系;在参与制定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
人物简介
王礼先(1934-)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81年10月于
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流域治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理事长、
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1995被UNDP聘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委员会顾问,1995年被全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及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聘为高级顾问。主持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库区森林流域管理生态技术”、科技攻关专题“华北土石山区水源保护林合理配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中奥国际合作华北山地荒溪治理、森林植被对密云水库水环境改善等5期研究项目。40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二等奖4项,主编、合作出版《水土保持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效益研究》等教材、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人物生平
王礼先,1934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职员家庭。1940年,因抗日战争,他随家逃难到四川省的重庆市郊区,在裕华小学读书,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基督教会学校——广益中学。1950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重庆市广益中学第一任团支部书记。1952年春,中学毕业后,他参加了重庆大学的升学先修班学习,同年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历任团支部委员、班主席、院学生会副主席、主席等职务,并于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秋毕业后,留校在林业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组担任教学工作。
1958年参加林业部组织的黄土高原造林设计技术学习大队,听取苏联专家主讲的干旱地区造林技术与规划设计方法。1959 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完成了内蒙古地区造林调查设计的研究工作。从1960年到1965年6月,他主讲水土保持工程学,并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学》讲义,同时,他还兼任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7月至1966年6月,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抓紧时间复习英语。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派遣到奥地利学习荒溪治理,在两年中他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荒溪治理的措施体系》,论文成绩与答辩成绩均为优,获维也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水土保持学科领域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奥地利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农学领域的博士论文必须用德语撰写,这就促使王礼先在完成论文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去从头学习德语。短短一年之后,他终于用德语写成了500多页厚的博士论文,并用德语进行答辩,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学成回国后,他致力于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用于教学、科研。1982 年至1984年间,他除了完成了教学任务外,在北京、山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支持下,结合海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开展了“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用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同时,他还主持编制了《华北土石山区荒溪分类调查工作细则》。该项技术使外业调查速度提高了20倍;内业规划速度提高了400倍;成本降低1/2。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人事部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7月,他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从1987年至1992年,他担任水土保持系主任,1993年至1996年担任水土保持学院第一任院长。1990年9月,他受聘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农村林业培训中心(泰国),讲授农地林业与水土保持。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受聘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委员会顾问,参与公约起草工作。他从1995年起担任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高级顾问;1994年2月起任第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从1996年6月起,任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负责人;199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出博士生25名,其中3名被评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5年他还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技术成就
王礼先在奥地利学成回国后,将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荒溪治理的经验应用于中国,于1982年首次在中国提出荒溪分类的概念和方法。同年8月,北京市密云县山区许多山沟暴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王礼先受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委托,主持开展山洪泥石流沟道分类调查,并在山区沟道分类的基础上,绘制可能发生灾害的危险区图,加强灾害的预报及合理安排危险区内居民向外搬迁的工作。1991-1995年,他结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开展了“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技术的研究”。王礼先将他在奥地利学习的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的经验与北京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通过反复实践和验证,编制了《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工作细则》。该细则首次在中国应用定性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方法,选取6项荒溪分类判别因子,建立判别模型,为山洪泥石流的动力参数计算与防治措施设计,提供了依据。在荒溪分类的基础上,对有人居住的沟道,按照5项判别因子的评分结果,绘制出危险区图。此项成果获199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北京市各山区县已利用该技术,完成了全部山区近1万平方公里分类调查与制图任务,建立了北京荒溪分类与危险区信息管理系统。他为减免山洪、泥石流灾害做出了贡献。为进一步研究“山洪泥石流灾害实时预报系统”,1996年8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立项,他担任主持人,开展了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北京山区雨季未来24小时降雨量的分布,实现汛期山洪泥石流灾害危险的每日预报,对防洪减灾具有深远的影响。
1989-1990年他主持了编写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建议书及可行性报告,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该项目列为“八五”攻关项目。内容涉及“三北”、长江、沿海、太行山4大区域的20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45个独立的专题。1995年底由他主持编写的该项目总验收报告,得到专家好评。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1994-1995年间,他又主持编写“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也得到国家的批准。
从1991-1996年,他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长江中上游山地防护林水土保持与水文生态效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是采用坡地人工降雨、径流小区及流域对比的方法,对实验流域内防护林的林冠截留、降雨人渗、径流、壤中流、侵蚀产沙、径流水质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填补了长江中上游山区防护林生态效益定量研究的空白,首次提出了评价防护林生态效益的数理模型、统计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专家鉴定时,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防护林水土保持水文生态效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还主持了“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效益的研究”,查明了由刺槐、油松、侧柏、栎树等8个主要防护林树种对土壤侵蚀、土壤入渗、土壤持水能力以及径流水质的明显作用,提出了评价水源保护林生态效益的定量指标。
最早将计算机用于中国水土保持规划王礼先最早将国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用于中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1982年,他就提出了将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方案,主持编写了适用于海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查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细则》,并应用于海河流域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实践,培训技术骨干达400余人。使外业调查工作速度提高20倍;降低成本一半;内业规划速度提高400倍。这一技术便于多种方案对比,而且图、文、表的内容齐全,该成果于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写水土保持方面的多部著作王礼先应聘担任分支《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条目主编,他与关君蔚先生合作编写《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等领头条目。明确中国的水土保持是指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而不单是土壤侵蚀的控制,这一定义已被中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以及有关教科书所引用。他主编的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学》教材,获林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水土保持学》被列为国际交流教材。1993-1994年包括王礼先在内的14位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学》巨著。该书首次提出中国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应包括7个方面,即:流域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生态经济学、系统论、大系统控制论、景观生态学及可持续性准则。指明了中国山区流域治理的实质是山区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改良与可持续经营利用。他还将多年来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诸如“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评价”、“荒溪分类与危险制图技术”等编入书中。该书成为中国水土保持学科在新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出版图书
简历
1934年1月23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53-1954年 北京林学院造林专业。
1953-1954年 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
1954-1957年 北京林学院造林专业学习。
1957-1978年 任北京林学院助教。
1979-1983年 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林学系荒溪治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1978-1983年 任北京林学院讲师。
1983-1986年 任北京林学院水土保持系副教授、校图书馆馆长。
1986年 任北京林学院水土保持学教授。
1987-1990年 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
1990年 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3-1996年 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
1989-1990年 受聘于国际侵蚀与泥沙培训中心任教授。
1990年 受聘于亚太地区农村林业培训中心授课。
1989年 受聘于国际侵蚀与泥沙培训中心顾问。
1993-1995年 受聘于国际防止荒漠化公约的谈判委员会顾问。
1994年 受聘于中国防止荒漠化协调小组高级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6年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负责人。
主要论著
1 王礼先.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王礼先,Brooks K N主编.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王礼先.林业文献检索与利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1993.
6 王礼先.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 王礼先.森林影响山地环境论文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增3).
8 Чергаф.王礼先译.山地造林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9 Kirkby E.王礼先,吴斌,洪惜英译.土壤侵蚀.北京:水电出版社,1986.
10 Riedel M,Zarcar D.王礼先,洪惜英,陈利华译.森林改良土壤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1 Mayev H.(德)肖承刚,王礼先译.造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2 王礼先,洪惜英,孙立达.回归分析方法在土壤侵蚀预报中的应用.北京林学院学报,1980,(2):36~40.
13 王礼先.关于荒溪分类.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3):94~107.
14 王礼先,关君蔚,洪惜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因子调查方法.北京林学院学报,1982,(3):179~198.
15 王礼先.关于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中国水土保持,1984,(6):18~21.
16 王礼先,洪惜英,谢宝元.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2):11~23.
17 王礼先,洪惜英,张忠.系统工程原理在流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水土保持通报,1987,(3):37~40.
18 王礼先.农地林业与水土保持战略.世界林业研究,1989,(2):36~38.
19 王礼先.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与防护林体系结构系统分析.见:中国林学会主编.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0 王礼先.我国水土保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水土保持,1989,(10):21~25.
21 王礼先.土地资源信息库与水土保持规划.中国水土保持,1986,(1):17~20.
22 王礼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评价方法与指标.人民黄河,1987,(4):31~34.
23 王礼先.流域治理与林业科学.世界林业研究,1991,(4):38~41.
24 王礼先,洪惜英,张忠.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水土保持学报,1992,(2):26~30.
25 王礼先.全球荒漠化的防治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世界林业研究,1994,(1):8~13.
26 王礼先,于志民,洪惜英.北京山区森林调洪作用研究.见:首都灾害与减灾对策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66~171.
27 王礼先.林业与山区流域治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42~152.
28 王礼先.可持续流域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见:水土保持持续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6~31.
29 王礼先.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山地研究学报,1996,(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