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湄
艺术家
王秋湄,男,(1884年-1944年),名薳,字秋湄,号秋斋,亦名君演、世仁。广东番禺人,清末至民国前期文人、书法家。
生平
1884年生于广东番禺书香人家。少承庭训,刻苦读书。入广东武备学堂修业,成绩优异,因有革命倾向,不予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度北上就读上海震旦大学。其后投身报业,宣扬革命,追随孙中山,先后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19岁起在香港任该两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记者兼编辑,为“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民国前革命报人”(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又与其他同志创办《平民报》《齐民报》等,迭任《有所谓报》《齐民报》等多家报馆编辑;并开办进取学堂等,启迪民智,传播民主,兼作同盟会联络所。1907年起受蔡锷与赵声之邀兼教习于桂林陆军小学堂与黄埔陆军小学堂,参与培植军校生中革命力量。辛亥革命后,呼吁政治革新。曾向孙中山面陈对“行政官自肥”的忧虑。因对民国政治发展失望,不乐仕进,远离官场,与原同盟会多名成员转向实业,淡出报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与潘达微、吴公干等辗转至香港,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参与抵制英美烟商入侵。1918年随公司总部北迁上海,于北京、天津等地任公司代表。并于上海、营口等地经营其它实业。二十年代初定居苏州。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春举家移居上海直至1944年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左起叶恭绰,王秋斋(秋湄),张大千,张善孖,三十年代常聚于苏州网师园
王秋湄一生从事多种职业,但始终不改文人本色。研究书法历四十余年,能各书体,尤擅章草。其章草字体融合先代诸帖,直续两汉,以草解隶,以隶成草,圆润流转中遒劲潇洒,尤为行家称道。同是文人与书法家的叶恭绰(遐庵)论其章草,有“世殆无与匹”之评(《摄堂诗选》序)。美术史家、南社成员陆丹林推崇其对历代碑帖的研究,书法独树一帜,“对章草颇见肆力,是由赵松雪宋仲温入手,而进窥皇索的”,其“落笔潇洒”,“另外有一种美趣”(《云影秋词—王秋斋的治学》)。金石学家简琴石(琴斋)一生收藏其多种章草作品,向晚辈展示时,亟誉为“宋仲温(宋克)而后,鲜有伦比”(《何氏灵璧山房所藏秋斋章草》自序)。除书法外,致力研究文字声韵,收藏金石书画及碑帖,工诗,精字画鉴定。在文化界交游甚广,与黄节(晦闻)、章太炎、 黄宾虹、叶恭绰、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等人尤为至交,常诗画唱和,多次在上海、广东、香港合展书画 。自早年起,提倡整理国粹,弘扬书画传统。1912年与黄节、高剑父、陈树人等创设广州“贞社”。1917年与潘达微等创办《天荒》,评诗论画,开创当时国内最大型综合画刊。遗著有《章草例》《摄堂诗选》《北周造像影编》《汉石疑》《说文粤语征》等多种。
王秋湄深研佛法,自号“无念居士”,与印光法师、虚云禅师等多位高僧交情至深。为人正直,尤重气节。虽以章草行世,除与文人好友交往,平素并不轻易为人写字。曾拒绝为政要题字。叶恭绰论其人品“性不谐俗”,“视世之哗炫干誉者蔑如也”。其后半生,摆脱俗务,谢绝一切名衔,超然尘外,潜心参佛治学,沉酣书法,人书俱老。1944年初春,患脑溢血遽逝于上海。超度佛事上,挽联四壁,吴湖帆书“春雪初融君倏化 ...”,叹其溘然离去。远在北京的老友黄宾虹“闻秋斋翁作古至为悲悼”(见致友人裘柱常信及《黄宾虹日记》)。正在四川的张大千作画悼念“秋斋道兄”。王秋湄身后不留骨灰,遗体火化后,遵其遗愿,由家属经僧人帮助送往苏州灵岩山,终归寂然之界,无墓无碑,化入一片自然之中。
作品
《摄堂诗选》例
大千属题八大山人水仙卷
回看翠羽欲横波,正许孤芳写素娥。不是惜金调水墨,个山残泪已无多。
(注:1934年,张大千请王秋湄为他所藏八大山人一幅画题诗。寥寥数语,朱耷风骨赫然纸上。时值内忧外患,王秋湄既题朱耷,又自写心境。)
诗书扇面例(右图)
王秋湄诗书扇面(局部)
... 隔岸人归远动厖, 暗萤无数落秋江。 眠迟灭烛枯双眼, 兀自观心月满窗。
不受人怜不受惠, 此生守志老弥坚。 寒山寺近钟先到, 无愧无惊故坦然。
(注:王秋湄晚年自选旧作杂诗,以诗言志,一纸扇面,熔诗书佛于一炉。落款王薳,1940年。)
章草诗轴例 (右下图)
王秋湄草书山居诗轴,落款“无念王薳”,1940年。(现藏于澳门博物馆。)
参考资料
王秋湄.艺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7 17:48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