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熙(1926—1978.9),原名王承琼,四川岳池县人。中国曲艺艺术家。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曲协会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78年9月,王纯熙因病抢救无效去世。
王纯熙(1926—1978),原名王承琼,四川岳池县人。出身贫苦农家,年幼即成孤儿。10岁时,进县城学裁缝。王纯熙嗓音好,喜爱文艺,闲暇常以弹唱自娱,适逢某剧团来岳池,就跟随学艺。3年后剧团解散,从此,便走上四处流浪、卖艺生涯。
1951年,王纯熙到宜宾,参加了曲艺改进会。次年,被派往泸州,进川南艺人学习班。在学习班里,他与别人合作,编演了《金花三娃结婚》等节目,受到好评。宜宾市曲艺场成立后,评书、金钱板、清音、相声、口技他都演,还主动担任编导、协助伴奏。1954年,单一的曲艺形式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娱乐的需要,曲艺场决定拓宽路子,排演传统戏和现代戏,先后演出了《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窦娥冤》《画皮》《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团圆之后》等30多个剧目。其间,王纯熙付出了很大辛劳,受到众口称赞,多次被推选出席市先进代表大会,曲艺场改名曲艺团后,又被选为副团长。
1958年,王纯熙参加四川省曲艺观摩会演,演唱清音《歌唱英雄黄继光》。该节目打破了清音只适宜于抒情段子和男声不唱清音的旧格,在演出中,王纯熙表演技巧娴熟、声音洪亮清晰,尤以一口气快吐十几句台词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黄继光的英雄形象,使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该节目被评为会演的优秀节目,并推出参加全国会演。次年,王纯熙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周恩来总理观看了演出,并到后台和王纯熙等握手问好。《歌唱英雄黄继光》被评为全国会演优秀节目,获创作奖和演出奖。会演结束,王纯熙被吸收为全国曲协会员,参加了全国曲艺大会。会后,又和著名演员侯宝林、魏喜奎等去十大城市巡回演出。
1959年,市曲艺团先后更名为市曲艺剧院、市文工团,王纯熙先后担任副院长、副团长职务。1960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由文工团副团长提升为团长;5月,出席四川省文教群英会;6月,出席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7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王纯熙和全体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1年开始,王纯熙和市文工团的演职员们尝试用曲艺形式表演大型剧目,把曲艺剧作为一个新剧种而搬上宜宾舞台。他们先后演出了《红珊瑚》《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啼笑姻缘》《红旗谱》《怒涛》《不准出生的人》等,不仅轰动了宜宾,在省内也有较大影响。1962年11月,市文工团应重庆市曲艺团邀请赴渝,演出两月,场场客满,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老作家
任白戈多次前往观看。《重庆日报》载文认为,演出巧妙地把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曲艺、川剧、歌剧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曲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唱腔以清音为基础,并从川剧、豫剧和歌剧中吸取营养,乐器多用扬琴、琵琶、二胡,少用打击乐,表现出特有的风格。重庆市文艺界对王纯熙的表演尤为赞许,认为无论台步、节奏、乐动都具有舞蹈化的美,唱功特佳,行腔、吐字、气口均无懈可击。
“文化大革命”初,王纯熙被污蔑为“走资派”、“反动艺术权威”遭到批斗,关进“牛棚”。1971年,宜宾地市文艺团体联合组成文艺宣传队,地革委要求所有演员都改演京剧“样板戏”,王纯熙曾在《红灯记》《沙家浜》中扮演鸠山、刁德一等角色,一时脍炙人口。以后,王纯熙又长期无事可做,精神压抑痛苦,常常怅然叹息,以酒浇愁。1978年9月,领导派王纯熙等去自贡、内江找剧本,准备排演曲艺剧。想到又能重登舞台,他大喜过望,因为高兴又喝了酒,当晚就突然发病,经抢救无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