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家
王自强,1938年11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8年11月12日,王自强出生于上海。
1963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3月—1983年3月,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高级访问学者。
1988年8月—1989年1月,任美国布朗大学(Brown)工学院访问教授。
1990年1月—1990年7月,任法国ENCP大学材料研究设计中心访问教授。
1996年3月—1996年6月,任瑞典Lulea大学固体力学系访问教授。
2000年3月—2000年9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自强开展了弹性稳定理论、断裂力学、塑性应变梯度理论、细观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对裂纹尖端弹塑性场和断裂准则的研究中,建立了裂纹顶端弹塑性高阶场和J-K断裂准则,求得了异质界面裂纹顶端弹塑性奇性场,设计了三点弯曲偏裂纹和四点剪切复合型裂纹试样,为压电材料能量释放准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应变梯度理论研究中,发现高阶应力导致数值分析困难和复杂的额外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含高阶应力的应变梯度理论,成功阐明了细铜丝扭转、微薄梁弯曲、微压痕及裂纹尖端场的尺度效应;建立了固体理论强度的一种严格算法,获得了金属铝和双原子组分材料 -SiC在各种加载方式下理论强度的预测。
截至2019年7月,王自强已发表学术论著191篇(册)。SCI收录101篇,EI收录90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记载了他引735次,编著专著3部,其代表论著有《理性力学基础》《高等断裂力学》《塑性细观力学》等。
人才培养
王自强指出建设一流学科,关键在于要有一支与学科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培养人才、推动人才发展,应根据青年教师的学术特点,引导人才分类发展。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学者,倡导他们探索世界科技的研究前沿,做到顶天;偏重于应用研究的学者,鼓励他们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立地。做人方面,更要踏踏实实。
1977年,王自强应邀在中山大学讲授《断裂力学》,并就“线性断裂力学的观点”,“复合型断裂力学(准则)”,“平面应力断裂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国内外发展近况”等专题作了介绍。
截至2019年7月,王自强已培养了4名博士后、11名博士研究生及10余名硕士研究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力学家魏悦广院士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自强对弹塑性断裂力学高阶场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
“王自强推动了固体力学与物理力学交叉研究稳步向前发展。”(力学家魏悦广院士评)
参考资料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学部.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7: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