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1896年10月11日~1946年4月8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
人物生平
孩童时期
王若飞,号继仁,原名王运生。1896年10月11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1903年迁居贵阳。
1904年2月,王若飞被二舅父
黄齐生接至贵阳承担抚养、供读。入贵阳达德学校学习(现为贵阳
达德书院旧址,位于贵阳市商业中心大十字南侧)。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名句时,十分向往那种奋战缰场、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遂改名若飞。
1911年11月,王若飞响应辛亥革命号召,参加贵阳学生队稽查城防。1912年在群民书店任店员。
革命岁月
1915年,王若飞随大舅父黄干夫到铜仁矿务局任文书兼会计。但王若飞在舅父黄齐生的带领下,参加了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王若飞在黄齐生的带领下留学日本,“
五四运动”爆发后,毅然回国。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6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宣传
马克思主义。同年秋,同赵世炎、
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
胡志明)介绍加入
法国共产党。
1923年,王若飞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3月王若飞回国。不久王若飞担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在
李大钊的指导下,王若飞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中共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为推动中原地区的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
1926年,王若飞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参与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并参与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国共产党五大后,王若飞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长和宣传部长。
1928年6月,王若飞赴莫斯科出席
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中国农民协会驻农民国际代表,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就任中国共产党西北特委特派员,参与了领导
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晋、绥、新等地农民斗争,开展土地革命。
1931年11月21日,王若飞在包头-
泰安客栈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度过了近6年的铁窗生活。
1937年5月,在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营救下,结束了5年零7个月的牢狱生活。同年8月到达延安,王若飞先后任中共
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1938年,王若飞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0年起,王若飞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期间,王若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政治、军事文章,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
1944年5月,王若飞作为
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他还协助
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王若飞任中共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和
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与
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
1945年6月,王若飞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若飞作为中共代表,随同
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
重庆谈判期间,王若飞日夜操劳、
呕心沥血,协助毛泽东、周恩来工作。
1946年1月,王若飞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王若飞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的独裁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不幸遇难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着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中国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同
秦邦宪、
叶挺、邓发和
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因天气原因,飞机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
兴县黑茶山上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当时年仅50岁。
成就贡献
国共两党举行了十次正式谈判会议期间,王若飞配合周恩来作了多次重要发言。10月10日下午,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中国国民党代表王世杰、邵力子、张治中签署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王若飞在上海任职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时,参与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运动。在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期间,参与研讨和制定了许多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指示,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若飞于1940年4月在《八路军杂志》上发表了《华北游击队与民众游击战争发展的经验》一文,提出了游击队的七项任务,为游击战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若飞对陈独秀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后果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若飞指出内蒙古的工作要深入发动群众,做好民族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到一定时候要进行土地革命。针对日本特务策动的“自治运动”,王若飞还提出要加强蒙汉团结,共同抗日。
王若飞在延安创办了陕甘宁边区党委理论刊物《团结》月刊,还著有《中国向何处去》、《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等文章。
家庭关系
儿子:王兴
儿媳:张延忠
轶事典故
狱中锻炼
王若飞的身体不好,1931年,王若飞被捕到监狱后,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是冷水擦身。王若飞用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王若飞在狱中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人物评价
中共早期领导人
罗亦农这样评价王若飞:“头脑敏锐,分析问题透彻、深刻,有雄才大略,善于联络人——他像’黏合剂‘一样把大家团结起来。“
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
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
英雄模范人物”。
邓毛毛在《我的父亲
邓小平》一书中写道:”若飞其人聪明好学,思想敏锐,性格开朗,待人随和,在敌人狱中坚强不屈,大义凛然。”
后世纪念
纪念诗句
廿年患难如交久,失事高空恨更长。
豪饮把杯惊满座,深谈携手忆河梁。
折冲樽俎鞭撒旦,迫贼关牢出睢阳。
有志愿傍青冢宿,英雄肝胆亦柔肠。
中共中央追掉“四八”烈士挽联:
正天下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丧砥柱。
看中流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势争胜利慰英灵。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纪念遗址
包头市王若飞纪念馆是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位于包头市东河区通顺街3号(原
泰安客栈)。这里曾是王若飞在内蒙古从事革命活动时的秘密场所,也是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的地方。每年都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表达无限敬仰之情,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王若飞故居位于贵州省
安顺市中华北路174号,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整座建筑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故居不时接待着前来观瞻的人们,尤其是每年清明前后,这段时间,来到故居平凡小院中缅怀不平凡的烈士的人络绎不绝。
后世影视
1994年,贵州省电视台编剧,王蔚桦导演,赵焕章等人主要演员的《
黄齐生与王若飞》,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央电视台曾三度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