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男,
汉族,1948年11月出生,陕西
西安人,大学学历,1966年参加工作,无党派,一级作家。著有《王蓬文集》(八卷)。现任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汉中市文联主席、汉中市
作协主席,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人物信息
陕西西安人。198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文系。1966年参加工作,历任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干部,汉中市首届政协委员、常委。汉中市二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第三届常委陕西省政协委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作品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
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中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隐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集《乡思绵绵》、《京华笔记录》、《汉中女子》,传记文学《流浪者的足迹》、《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以及历时10年创作的上下两卷60万字的蜀道历史文化散文及人物传记《山河岁月》、《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等。
王蓬著作年表
1《油菜花开的夜晚》(短篇小说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字数:170千字。印数:10000册。定价:0.71元。责编:马卫革。
2《山祭》(长篇小说),漓江出版社1987年9月。字数:210千字。印数:25500册。定价:1.75元。责编:聂震宁。
3《隐秘》(中短篇小说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10月。字数:227千字。印数:5000册。定价:4.55元。责编:李金玉。
4《乡思绵绵》(散文集),陕西人民教肓出版社1991年2月。字数:155千字。印数:4900册。定价:2.95元。责编:高华。
5《黑牡丹和她的丈夫》(中篇小说集),漓江出版社1991年9月。字数:290千字。印数:16500册。定价:平5、15元、精7、65元。责编:聂震宁。
6《水葬》(长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10月。字数:220千字。印数:10000册。定价:5.9元。责编:李金玉。
7《流浪者的足迹》(传记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11月。字数:230千字。印数:5700册。定价:5.9元。责编:李金玉。
8《京华笔记录》(散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字数:170千。印数:2000册。定价:5.8元。责编:高华。
9《水葬》(长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5月第二版。字数:220千字。印数:12300册。定价:11.8元。责编李金玉。
10《汉中女子》(散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字数:270千字。印数:2000册。定价:18.8元。责编:朱鸿。
11《山河岁月》(蜀道专著两卷),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字数:600千字。印数:3000套。定价:48元。责编:朱鸿。
12《丝路访古》(文化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字数:60千。.印数:20000册。定价:13元。责编:赖炳伟。
13《草原之旅》(文化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字数:65千字。印数:20000册。定价:14元。责编:赖炳伟。
14《王蓬文集》(1一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0月。字数:1600千字。印数3000套。定价:平160元、精180元.责编:顾萍。
15《中国西部人文地图》(摄影作品),为多人散文集配图,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字数:425千字、定价:36元。主编:朱鸿。
16《品读汉中》(散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10月。字数:260千字。印数:5000册。定价:24元。责编:陈全力。
17《江南走笔》(散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9月。字数:80千字。印数:5000册。定价:19.8元。责编:郭雪波。
18《青木川传奇》(散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9月。字数:76千字。印数:5000册。定价:19.8元。责编:郭雪波。
19《王蓬文集》(5—8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0月。字数:1600千字。印数:3000套。定价:平160元、精180元。责编:向群。
20《陕西汉中》(散文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1月。字数:200千字。印数:6000册。定价:28元。责编:王建华。
21《乡土关中》(摄影配图)陈忠实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1月。图片132幅。印数:10000册。定价:28元。责编:王建华。
22《中国蜀道》(文化专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9月。字数:239千字。印数:5000册。定价:38元。责编:王建华。2010年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
23《唐蕃古道》(文化专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5月。字数:120千字。印数:6000册.定价:18元.责编:魏全瑞。
24《秦蜀古道》(文化专著),三秦出版社2009年5月.字数:120千字.印数:6000册。定价:18元。责编:魏全瑞。
25《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传记文学两卷),西安出版社2011年元月。字数:526千字。印数:5000套。定价:68元。责编:李宗保。
26《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文化专著两卷),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元月。字数:700千字。印数:5000套。定价:68元。责编:韩霁虹。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2011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11年获中国北方十三省优秀图书奖;2012年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图书提名奖。
27《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文化专著两卷),西安出版社2012年4月。字数:610千字。印数:3000套。定价:98元。责编:张增兰。
28《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传记文学两卷)西安出版社2012年5月第二版。字数:526千字。首版获全国25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等奖,进入农家书屋。印数:23000套。定价:60元。责编:李宗保。
29《山祭》(长篇小说增订版),西安出版社2013年4月。字数:273千字。印数:3000册。定价:29.8元。责编:陈凡、杨栋。
30《水葬》(长篇小说增订版),西安出版社2013年4月。字数:365千字。印数:3000。定价:39.8元。责编:陈凡、朱艳。
翻译、改编、主编、影视作品、相关专著
1《批判会上》(短篇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79年11期。美籍华人萧凤霞翻译为英文,收入美国威康士大学出版社所出《中国、新一代的收获》1981年8月出版。
2《庄家院轶事》(短篇小说),原载《北京文学》1982年3期。被改编为连环画,载《农民画报》1982年5期。
3《庄家院轶事》(短篇小说),原载《北京文学》1982年3期。被肖新新改编、赵国经绘为连环画,载天津《故事画报》1982年6期。
4《巴山茶痴》(报告文学)原载《人民日报》1989年9月10日。被改编画报,载《陕西画报》1994年5期。
5《张虹和她的银杏树》(文论),随张虹作品翻译为日文,日本朋友书店2002年10月出版。
6《银秀嫂》(短篇小说),原载1981年元月《延河》陕西青年作家小说专号。陕西作协首次推出(以作品为序)莫伸、路遥、邹志安、陈忠实、王蓬、李天芳、京夫、贾平凹、王晓新等9位青年作家。《银秀嫂》被《小说选刊》1981年4期转载,并获《延河》首届优秀作品奖。由陕西翻译协会译为英文,入选《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选》。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海外发行。
7《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文化专著两卷)700千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入选“2011中国经典国际出版工程”国家投资,2012年译为英文。由太白文艺出版社与美国出版公司联合出版,海外发行。
8《秦巴大潮》(报告文学集)担任主编。漓江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字数:210千字。印数:5000.定价:4,2元。责编:聂震字。
9《企业家》(文化综合刊物)担任主编。汉中市委宣部主办。1993——1995年。
10《衮雪》(文学双月刊)担任主编。汉中市文联主办。1994年——2011年。
11《汉中50年文学作品选》。担任主编。含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共五卷。100万字。太白文艺出版1999年10月出版.印数:3000册.定价:100元.责编:朱鸿。
12《衮雪文萃》(汉中文学作品精选)担任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字数:300千字.印数:3000册.定价:28元.责编:陈全力
13《今日汉中》(电视专题片上下两集),承担撰稿。汉中电视台1988年10月出品。省市电视台多次展播。
14《神圣的使命》(专题片)承担撰稿。汉中军分区,汉中电视台1989年10出品.参加兰州军区展播。获—等奖。
15《栈道》(历史文化专题片两集)承担撰稿,赵忠祥解说。中央及各省电视台陆续播出,获陕西省1994年历史文化电视片—等奖。
16《栈道之乡行》(十集电视专题片)承担撰稿,1993年起省市电视台播出,获省电视台奖励。
17《金瓯玉盆话汉中》(电视专题片)承担撰稿,1994年汉中电视台制作。省市电视台播出。获中国西部专题片展播优秀奖。
18《好戏连台》30集电视连续剧。1993年与张子良、高建群、竹子共同策划创作。中央8套与多省电视台播出。
19《汉中诗画》(电视专题片)承担撰稿,1997年汉中电视台制作。参加中国西部旅游片展播。
20《秦地南来说汉中》(电视专题片)承担撰稿,1998年汉中电视台制作.参加全国地方电视台展播获优秀奖。
21《王蓬的艺术世界》(文论专著),韩梅村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字数:152千字。印数:1000册。定价:9.5元。责编:高华。
22《王蓬的文学生涯》(文论专集)韩梅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字数:400千字。印数:3000册。定价:48元。责编:吴文源
2013年4月20日整理
详述
王蓬生于1949年,祖籍西安,为陕南一个与贾平凹、
京夫齐名的著名作家。20世纪50年代因父亲被错划身份随家下放到
秦岭南麓汉中市张寨大队劳动,曾18年生活在农村,他自强不息,白天劳动,晚上写作,以
大巴山为背景,勤奋笔耕,其成名作短篇小说《银秀嫂》在《延河》发表后,被《小说选刊》杂志转载,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轰动很大,被誉为“农民作家”,后调入汉中地区文化馆,成为专业作家,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山祭》、《水葬》等十余部著作,至今已发表出版作品300万字,作品被翻译到国外,目前提任汉中市文联主席、《衮雪》文学期刊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
王蓬小传
王蓬,1948年11月出生,原籍西安,父母系知识分子。因父错案迁陕南农村,曾务农18年。因创作成绩破格调汉中市群艺馆,曾在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至2013年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四至五届)汉中市文联主席(二至三届)作协主席(—至二届)无党派.曾四次当选全国作代会代表(五至八届)
1970年开始写作,至今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出版著作30余种,文集8卷。获全国省级奖励多次:短篇小说《银秀嫂》获<延河>首届优秀小说奖;<猎手传奇>获<陕西日报>优秀作品奖;散文<大熊猫育崽目睹记>获陕西新闻一等奖;游记<探访黄河源>获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优秀奖;长篇小说【水葬】获陕西双五文学奖;报告文学【巴山茶痴】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一等奖;【中国蜀道】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获全国二十五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从长安到罗马】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2011国际经典出版工程译为英文出版海外;并获2011中国北方十三省优秀图书奖;全国第四届优秀图书提名奖。
1992年始全程踏访蜀道、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著有《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等文化著作。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为表彰其“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5年)。并获国家—级作家(1994年)二级岗位(2011年)【二级教授】职称。
名 家 推 荐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
这些在中国乡村和城市发生过的影响到所有人生活的重大事件,无一遗漏地进入王蓬严峻的视镜,纳入到秦岭或巴山某个村寨,淋漓尽致地演泽出来,正可以当作生活的教科书和历史备忘录,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山祭》《水葬》等小说的认识价值和不朽的意义,就在于此。王蓬恰是在这里展示出独禀的气性,思想者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以及由此而蕴蓄在作品中的凛然之气。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著名出版家、作家):王蓬的长篇小说双壁《山祭》《水葬》可以看成是两个关联的文本。这两个关联的文本具有时代变迁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完整地写下了王蓬心中的秦巴山水,人情世故和文化演绎。仁者在山,这就是《山葬》,智者近水,那便是《水葬》。《山祭》是仁者的倾诉与反思。《水葬》是智者的体验与抒情。仁者与智者的底子却都是浓浓的有情人。充分彰显着情义与情致。两部作品堪称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山地生活的情义和情致的扛鼎之作。
王汶石:(陕西省原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您的狩措场景描写得惊心动魄,吃“泡膛”的场面写得热烈欢快而富有秦岭山民的率真、粗犷、豪侠的特色,细读来令人心醉。您的风俗画是描得很成功的。您笔下的冬花也是非常之令人心疼的,她的不无遗憾抉择和最后结局令人心碎,令人同情,令人终生眷念,而又令人无限崇敬。您是一位描绘山村女子的能手。
韩梅村:(著名文学评论家、教授)《山祭》无疑是1987年我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这是一部真正写山的文学,山的景,山的人,山的个性和气韵。堪称一部表现大秦岭的文学作品。《水葬》不是一个一般的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里有历史的复杂基因,现实的风云变幻,古栈道特有的民俗民情,陕南山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别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不同命运曲线,所有这诸多因素一旦交织构合、便使整幅画面显出一种深朴苍凉的特质,而远非任何复杂的爱情故事所能包容。
张 虹(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从来没有人把秦岭山地写得这样灵动壮美。从来没有人把山地苦难严峻的生活写得如此美丽如诗。应该感谢作家给小说画廊里添上这又重又浓的一笔。希望《水葬》不仅淹没将军驿苦难的过去,也彻底淹没一个荒唐的时代。
王蓬的创作道路与文学成就
王蓬,1948年11月出生,原籍西安,父母系知识分子。因父错案迁陕南农村,务农18年。因创作成绩破格调汉中市群艺馆,在鲁迅文学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至2013年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四至五届)汉中市文联主席(二至三届)作协主席(—至二届)陕西省八届政协委员,汉中市首届政协常委,汉中市二至三届人大常委,四次当选全国作代会代表(五至八届),无党派。
1970年开始写作,至今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出版著作30余种,文集8卷。获全国省级奖励多次:短篇小说《银秀嫂》获《延河》首届优秀小说奖;《猎手传奇》获《陕西日报》优秀作品奖;散文《大熊猫育崽目睹记》获陕西新闻一等奖;游记《探访黄河源》获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优秀奖;长篇小说《水葬》获陕西“双五文学奖”;历史文化电视片《栈道》获陕西省电视片—等奖;报告文学《巴山茶痴》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一等奖;《中国蜀道》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获全国二十五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长篇报告文学《从长安到罗马》被列为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入选“2011中国国际经典出版工程”,译为英文出版海外,并获2011中国北方十三省优秀图书奖;全国第四届优秀图书提名奖。
王蓬的文学创作活动己40多年,可以清晰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文学创作和文史创作。两者大约各占20个年头。第—个阶段为1970年至1992年。前几年应属练笔准备阶段,虽然也在省级报刊比如《陕西文艺》(《延河》曾用名)、《群众艺术》乃至上海《朝霞》发表过《谷生记工》、《学医记》、《春笋岭》等20多个短篇小说或散文,但总的来讲或因稚嫩或受时代局限,没有引起太大反响。王蓬真正发挥生活积累与个性优长是与新时期文学同步,并呈现井喷状态。—批带有鲜明艺术特色与强烈个性的作品相继展现:《批判会上》(《人民文学》1979年11期);《油菜花开的夜晚》(《人民文学》1981年3期);《银秀嫂》(《延河》1981年1期);《庄家院轶事》(《北京文学》1982年3期);《老楸树下》(《延河》1981年8期)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及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多篇散文,或获奖、或被转载、或引发评论,形成王蓬创作的第—个高潮。
这些作品充满浓郁的陕南生活气息,传递出底层农村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却又非简单描摹,用贾平凹的话说:“观事观物富于想象,构思谋篇注重意境,用笔轻细,色彩却绚丽,行文舒缓,引人而入胜。”(见《王蓬论》)总之,这位带着秦巴韵致与汉水风采的文学新人引起文学界与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以不容置疑的文学成绩进入了由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伸、邹志安、京夫等人组成的陕西青年作家行列。
1982年己34岁的王蓬在省市各界关怀下,告别18年的务农生涯,破格调进汉中市群艺馆。他的第—个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更重要的是他在全国600余位青年作家激烈竞争,几轮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仅录取44人的中央文学讲习所(后更名“鲁迅文学院”);之后又进北大首届作家班,在京畿学习四五年之久。在此期间,王蓬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为《隐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结集为《京华笔记录》;关键是捧出了两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不仅开陕南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之先,更被陈忠实誉为“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与历史的备忘录,应该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王蓬当是最前趋的思想者和最具勇气的探索者之—。”王蓬还被称为“描写山区风俗风情画与山村女子的能手”(王汶石语)……由此奠定了王蓬在文学界的地位。1993年6月王蓬当选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任几届,长达20年。
从1992年始至今,王蓬创作由文学转型文史,知识家庭的文化优长展示出来。诚如王蓬所言:“受喜爱文史的父亲影响,从小对历史的兴趣并不在文学之下。”王蓬母亲家族中亦有多位长辈进入方志。这就足以诠释他何以有信心历时10年全程踏访穿越秦巴大山的七条蜀道,创作出全面反映蜀道历史文化、风物民情的皇皇专著《山河岁月》(上下两卷60万字)与《中国蜀道》。陕西省作协曾专题研讨;多位蜀道专家认为作品“史料翔实,内涵宏富,观点有卓识。”由王蓬撰稿,赵忠祥解说的专题片《栈道》在中央台播出;影响巨大广泛,直接引发川陕蜀道申遗。以文物专家罗哲文为首的九名专家提案,采用了王蓬作品中对蜀道概括的六项功能:生命之路;智慧之路;邮传之路;贸易之路;战争之路;石刻之路。陕西出版集团也以“中国蜀道”申请基金,组织写作学术版蜀道。
之后,王蓬又20次西行,全程探访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揭示古道起始,通塞变迁,穿插进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勾沉出曾经辉煌又消失的王国和民族;并对古道沿途地理现象及瑰丽景观,宗教建筑及风俗民情作了精彩描述。历时十年,不避寒暑创作出七十万字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六十万字的《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文史兼备,图文并茂,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深得专家好评与读者喜爱。
著名评论家阎纲说:陕西出了个徐霞客。王蓬20次沿丝绸之路西行喀什,出访巴基斯坦,周游欧洲各国,到达丝路终点罗马。从长安到罗马,多么逶迤,多么神奇。我在季成家主编的《丝绸之路》上读到他大量的西域行记,为他的毅力和才情叹服。
湖南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聂鑫森说:王蓬的文史行走作品不是—般意义上的散文或随笔,而是表现出王蓬在学养上的扎实功力,融实地勘察、史乘考证、文字叙述于—体,浪漫的抒情与严谨的辨析,久远的历史与亲近的现实息息相关,文境、史境互为叠合,摇曳多姿。
宁夏文联副主席,著名回族作家查舜说:王蓬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想成就—番事业的人来说,要有宽阔的胸怀,才能对各地各民族的人和事毫无偏见,诚心相待。书中那些素材的获得,遗址的寻找,不知跑了多少路、翻了多少书,这是那些患得患失的人根本不可能去做的事。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赵本夫说:在王蓬的作品中,我感到—种可贵的东西,就是敬畏。对历史、山川、百姓,对一切应当敬畏的事物。—个有着敬畏之心,平静而憨拙的人,才真正是聪明而有力量的。我深信,王蓬会走的更远。
四川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贤说:王蓬笔下千年历史与万里河山交融纵横,丰富的知识与优美的文笔融为—体。他属于那种终生孜孜不倦地热爱和写作的学者型作家,让人敬重。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副院长,著名藏学家何宗英说: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藏族是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王蓬这部《从长安到拉萨》对于维护祖国版图的完整和统—,对于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还没有见到有哪位中国作家象王蓬这样,敢于涉足蜀道、丝绸之路、唐番古道这样广博复杂的领域。诸多古道由于起始年代不同,承担的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亦不同。涉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重要的历史人物。且因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兵毁火焚,遗迹淹没,要梳理清楚再讲述明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包括—些专门学者,往往—个领域便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比如蜀道褒谷口的石门石刻,自唐宋以降,研究者代不乏人。遗憾的是学人著述,过于专业,难免枯燥。往往只在业内流传,很难普及。那么王蓬是如何解决雅俗共赏吸引读者这个问题的?我以为基于五点,—是王蓬涉足古道时,己是—位形成自己鲜明特色的成熟作家,能够把握全局,往往寓政治风云于风情画中;语言清新隽永、通晓畅达、善于叙事。二是王蓬原本对历史就有浓厚兴趣,为涉足古道做了充分准备。据王蓬《我的“中国蜀道”写作前后》中讲,他在北大学习时看到美国作家房龙写的《房龙地理》,用文学手法描写山川河流、乡村城镇,乃至一个国家,就被这种手法吸引,只觉许多固态事物都鲜活起来。三是王蓬的阅历。10岁随家迁陕南乡村24年,亲身务农18年。王蓬回忆:“父亲经‘四清’、历‘文革’、遭岐视、受屈辱;更曾拉车、伐薪、筑路、挨饿;历九死而—生,非坚韧无以图存。”何尝不是写他自已。他从苦难中收获的是坚韧和毅力,苦难反而使他宽容豁达。我见到的王蓬每张照片都微笑着,仿佛苦难与他毫不相干。探寻古道需要吃苦、持久,战胜孤寂与枯燥,王蓬无—不备。四是王蓬的天性。敏锐、热情,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有种追根寻底的精神。按说,童年是培养兴趣与志向的最好时光,偏偏王蓬10岁后就失去童年。庆幸的是他没有被苦难击倒,甚尔好奇的天性反而促成他在特殊的社会角色中保持—种被边缘,远距离观察和辨识事物的清醒。可贵的是这种清醒在他身上沉淀下来,日后运用到创作之中。每每把要描写的对象当作第—次看到的新奇事物来表现,突出新鲜感和现场感,把他的发现与感受传递读者,形成王蓬文史行走作品—大特色。五是得力于不断地探索学习。我们在《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中都看到书尾附有大量参考书目。否则,也不可能把枯燥复杂的史籍讲述得通晓明白。但我以为关键还是王蓬在文本,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几乎每篇作品、每个章节都讲究谋篇布局,注重跌宕,绝不重复。王蓬始终认为文字是文学根本,他崇敬的作家都是创造过经典文本的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梅里美、鲁迅、沈从文、孙犁等。王蓬文学作品语言清新简洁,优美朴素,如行云流水;文史作品则蕴深旨远,凝重隽永,如风俗长卷,充满艺术感染力。
我以为这五条便是王蓬探寻古道文史结合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其积极作用是在学术著作与广大读者之间架起桥梁,用优美简洁的文笔把枯燥复杂的历史、民族和宗教向题叙说明白,传播给读者,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塞外古道边陲大漠的兴趣,对先贤拓土开疆丰功伟业的敬重,把金戈铁马和霓裳歌舞,大漠孤烟和边塞秦月的浪漫吟唱转换具体场景和可读故事,也提高年青—代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可谓功莫大焉。随着岁月推移,意义会益发彰显。
在20多年寻叩行走中,王蓬行程10多万公里,跨越东西半球,对—个作家来讲,延伸扩展其心胸器局,酿就—种大气度、大视野、大胸襟亦至关重要。我们在王蓬的《中国蜀道》《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中已看到这种端倪风采,这是成就—个大作家必备的条件。
当初,王蓬担任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时不少人曾担心,会不会当官影响写作?因确有人如孙犁痛斥:以文求名,以名求官,以权术代学术,混迹文坛。王蓬主持汉中文联工作达15年之久,尽职尽责,争取编制,申请经费,办刊物,出丛书,购置办公楼与公务用车,组建专业协会,壮大艺术队伍,策划文学奖项,大力扶持新人,引领了汉中文艺界风生水起,生动活泼的大好局面。
但我查阅,在王蓬出版的40本著作中,,28本是在这15年写成.熟悉王蓬的人都知道他的勤奋与毅力常人不可比拟。从事文学40多年,几乎无日不读,无日不写,写了千万字,至今不会电脑,全系手工操作,也幸亏他在农村炼就了—幅强健体魄。
我们要庆幸的是王蓬在进行文史写作时并未丢掉文学,他以小说家善于塑造人物的敏感,及时发现捕捉到—批几乎被岁月淹没的人物。包括修筑第—条穿越秦岭的川陕公路时,保护石门石刻的工程师张佐周;开发大西北的先驱安汉;抗战时写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左明;延续百年的石门石刻拓片世家;蛰居古城的章草大师王世镗;率先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的王子云、何正璜夫妇;破译“西夏天书”的李范文教授;国画大家方济众;巴山茶痴蔡如桂;古建专家卢惠杰;以及英年早逝的作家路遥;曾流落甘肃的翻译家、教授王智量;从宁夏塞外乡村奋斗出来的回族优秀作家查舜等等。诚如西北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杨乐生所说:这是一些大写的人;这是—些历史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人;这是—些中华民族应该引以为骄傲的人;也是—些在精神上获得永生的人。王蓬花了大量心思,推出自强不息的知识分子典型,可谓适得其时,功莫大焉。王蓬创作思想的敏感,学术文化思考的慧眼,在当代作家中便—下子显出了自己的素养、胆识和个性。
其实,任何领域凡有建树的专家,学识学养均有发展积累过程。王蓬在采写这诸多大家过程中,受其感染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者说他与他们原本就有声息相通,比如执著,坚守、独立不惧、孤往不悔,否则也不会敏锐发现和采写这批几乎被岁月淹没的学人。
王蓬采写《中国的西北角》长达20年,熟悉了诸多领域,比如古道、古建、金石、拓印、书法、绘画、乃至抗战史、民国史、西夏学、敦煌学等,不仅是学识积累,更有人格影响。最终我们在王蓬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执著和追求,锲而不舍,宠辱不变,风雨不惊,保持书生本色,坚守学人风范。也就是史学泰斗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王蓬在发现、采访这些人物时,满含真诚,倾注心血。他倡导为己逝世半个多世纪,被荒草掩没的左明修陵;为血战台儿庄敢死队队长王范堂赶写传记,使这位民族英雄在临终前看到作品清样;为方济众故居立碑;协助拓片世家申遗;为古建专家卢惠杰藏书提供方便;使保护石门的张佐周骨灰安葬褒谷;而他发在《人民日报》整版的《巴山茶痴》,则促进了蔡如桂冤案的解决……没有谁要求他这么做,正直真诚侠肝义胆不是谁想有就能有,那是血脉基因阅历性格乃至—个时代所造就。
由20篇人物传记构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西安出版社2011年元月出版)这部上下两卷的厚重力作—出版便深得各界好评,短短两年,发行28000多套,并获得全国25届城市出版社优秀作品—等奖。
在经历20多年行走探寻,文史写作之后,王蓬又回过头来,对早期两部长篇小说《山祭》《水葬》进行修改增订,仅是《水葬》就增写10万多字。以王蓬现在的修养器局,我们有理由对这两部长篇小说充满期待。
多年来,王蓬勤奋耕耘,新作不断,结集40本,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为表彰其“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先后授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5年)。2011年,国家为科技人员评定职级,王蓬获国家—级作家二级岗位(两院院士为—级)获此殊荣陕西文学界仅两人,另—位是著名作家陈忠实。技术二级的职级工资与行政副省级相同。这是—个作家能够获得的极高待遇,也是国家和社会对王蓬这样—个勤奋创作40多年,诚实劳动者的公允公正评价。
作者:杨建民。教授、文学评论家。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