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
王逸平(1963年2月15日―2018年4月11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所党委委员、药理党总支书记。
人物生平
1963年2月15日,王逸平出生于上海市。
1980年7月,王逸平毕业于上海市五爱中学。
1988年7月,王逸平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8月,王逸平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参加工作。
1993年11月,王逸平任副研究员。
1994年4月,王逸平任课题组长。
2001年5月,王逸平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2年2月,王逸平任研究员。
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王逸平分别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法国Claude Bernard大学医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11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9月25日,王逸平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逸平长期从事心血管活性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理研究和心血管药物的研发。
王逸平先后承担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中科院重大专项、863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发明人之一,截至2018年4月逝世前,王逸平历经13年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中药现代化示范项目,已在全中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多亿元,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品种,成为中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王逸平主持药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是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也已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王逸平构建了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候选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为全中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五十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官网数据,王逸平生前共发表15篇论文。
代表性论文:
2011年5月,王逸平参与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会主办的首场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人才培养
王逸平作为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截至2018年4月逝世前,王逸平先后培养了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获得者。
2014年9月23日,以“回顾∙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嘏厅举行,王逸平研究员主讲,冯林音研究员担任主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93年,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
2010年6月,王逸平去德国汉堡参加学术会议,却突然发病,三天三夜躺在床上无法进食。实在忍不住,他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热水缓解。后来依靠同事的搀扶,才上了回国的飞机。
2018年3月26日,王逸平在自己的病程记录中这样写道:“今年以来上腹部间歇性疼痛时有出现,中午餐后经常会出现痉挛性疼痛,腰部不适。脸部轻度浮肿。”
人物评价
王逸平是中国心血管药理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主要发明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评)
在与病魔抗争的25年时间里,从学医到做药的王逸平在“药”与“病”之间不停追赶,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给了新药研发事业。(新华网评)
带着“全世界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的梦想,从关附甲素到银杏叶胶囊,再到丹参多酚酸盐、硫酸舒欣啶;从药理研究到申报临床,再到新药审批上市,王逸平凭借“再战一个回合”的毅力和勇气一路前行。(光明日报、中国科学院评)
在科研之路上,王逸平有自己执着而坚定的信仰。(中国科学报记者何静评)
人物纪念
2018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王逸平追思会,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七周年。
2019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组织召开“学习楷模精神,传承新药梦想——纪念时代楷模王逸平研究员逝世一周年”主题座谈会。
参考资料
生平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王逸平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8 14:5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