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龙,1968年出生,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68年,王金龙出生。
1986年—1990年,就读于台湾大学数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1998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数学专业,导师为
丘成桐,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8月—2000年7月,任台湾大学助理教授。
2000年8月—2001年7月,任台湾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2001年8月—2004年1月,任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
2004年2月—2004年7月,任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
2004年8月—2008年7月,任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2008年8月起,任台湾大学教授。
2024年7月,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金龙研究领域为代数几何,主要研究Calabi-Yau流形、模空间理论及其相关空间的拓朴、算术与几何问题。王金龙早期主要研究极小模型理论中的K-equivalence以及K-equivalence底下的拓朴量,先后证明了拓朴学中Betti number、几何学中的Hodgen umber在K-equivalence下的不变性,并证明了所有不变的曲率积分皆为elliptic genera。
2003年起,王金龙、林惠雯与犹他大学李元斌共同合作研究量子上同调群在flop之后的变与不变,他们先在2006年完成了关键突破且被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Annals of Math》接受发表,并在2011年—2013年期间完成更多一般性flops之下的quantum rings的研究。
此外,王金龙从2003年开始与林长寿开始系列合作,他们的工作建立了PDE、代数几何、以及modular forms 的新连结。他们在发现微分方程的解与几何结构之间具有前所未知的精妙关联,这个关联可以用Green function 的critical points来解释,该结果也发表在《Annals of Math》。
王金龙还致力于建构包含极小模型理论与量子同调群理论的更大的框架,这个架构包含了量子同调群、极小模型理论以及deformation theory,具体而言王金龙开始研究A+B模型(A类deformation以及B类deformation的组合)以期了解extremal transitions之下的量子不变性。
截至2020年8月,王金龙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人才培养
王金龙指导的学生蔡政江、周佑正、刘士玮的论文分别获颁2007年、2014年及2016年的国际奖项新世界学士论文金奖。王金龙还训练及推荐许多学生到诸如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攻读博士,已毕业任教的包括有在
杜克大学的吴澔庭,
爱荷华大学的曾祥华、
波士顿大学的林昱伸、
斯坦福大学的蔡政江、台湾大学的余政道与齐震宇,以及
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怀良等;其所训练的博士李宗儒于2018年9月起获聘为哈佛大学丘成桐中心3年博士后,王赐圣则在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表现都非常突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截至2020年8月,王金龙担任《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亚洲数学杂志)》编辑、《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Quarterly(纯数学与应用数学季刊杂志)》编辑等职务。
人物评价
王金龙教授其研究成果开启了代数几何中重要的新观点,部份成果至今仍是独步于全球的地位。王教授除研究非常杰出,在教学与培育人才部分也同样耀眼,他的课程非常扎实精彩且深具启发性。(台湾大学数学系评)
王金龙教授奇异代数簇的双有理模型方面做出了贡献(contributions on the birational model of algebraic varieties with singularities)。(晨星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