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年7月4日—1938年3月17日),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县泰兴乡(今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人。抗日名将,革命烈士,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人物生平
1893年7月4日,王铭章出生于四川新都县泰兴场,其父母以经营小商业为生,早年相继病逝,遗下兄妹3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迫,幸遇好心人怜惜王铭章,出钱资助其读书。1905年(12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都县立高等学校,在叔祖父王心田的资助下继续读书。1909年毕业后,16岁的王铭章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
1911年5月,王铭章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二次革命时,王铭章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返川后,他进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习,1914年毕业。1914年7月4日,王铭章从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毕业后,被分配至川军刘存厚部供职,初任见习排长,后升排长。
1916年初,为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蔡锷率护国军入川与袁军对垒。王铭章随川军第2师参加护国之役,转战泸县、纳溪县一带,后升任连长。1917年,川滇战起,川军刘存厚部与滇军罗佩金部、黔军戴戡部战于成都及仁寿县。王铭章功升营长。1918年,调往越西县,兼冕(今冕宁县)、越清乡司令。1920年,川滇之战又起,王铭章升任川军第7师25团团长,随后任第11旅旅长。1924年,川战平息,移防德阳县,晋升第13师师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川军奉令改编,王铭章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4师师长。1935年,王铭章赴峨嵋山军训团受训,被授陆军少将衔,受训结业,改任41军122师师长。1936年春,王师移防江油,后调雅安、天全、宝兴等县。同年秋,移防川甘边境碧口、文县、武都三县,王铭章晋升中将,被授四等云麾勋章。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奉调入陕讨伐张学良、杨虎城,行至汉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夏,回师广元,移防德阳待命。1938年3月17日,在山东滕县与日军作战时壮烈殉国。4月6日,追赠陆军上将。
人物履历
1914年,初任见习排长,后升排长。
1916年初,升任连长。
1920年,王铭章升任川军第7师25团团长,随后任第11旅旅长。
1924年,晋升第13师师长。
1935年,王铭章任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
1936年2月26日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陆军中将。
1938年4月6日,追赠陆军上将。
人物事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铭章主动请求参与抗日。随后,驻川的第41军、45军、47军组成第22集团军,作为首批出川部队前往抗日前线。9月6日,王铭章在德阳县召开抗日誓师大会,表明此次出川抗日的决心与目的。次日,他返回家乡,预留遗嘱并安顿家人后,率领全师官兵徒步前往西安。因西北部战况紧急,王铭章未等部队完全集结即继续向晋西北推进。行进中,因太原危急,他奉命转赴晋东娘子关西南地区。10月3日,全军被编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15日,王铭章在誓师大会上激励官兵要英勇作战。19日抵达太原后,因雁门关失守、娘子关告急,他于24日率部投入战斗,与日军第14师团在多地激战。尽管川军装备简陋,但仍与敌军进行了数日血战,成功掩护友军撤至寿阳,并缓解太原形势。11月7日,他奉命防守介休、沁源等县,并夺回平遥县城。12月下旬,因津浦线战况紧张,第22集团军被调往徐州增援鲁南战场。
1938年初,日军攻占上海、南京后,沿津浦线北上,意图与沧州方向的日军南北夹击占领徐州,进而威胁中原及武汉。第22集团军被赋予阻敌任务。王铭章被任命为41军前方总指挥,带领122师师部和364旅旅部进驻滕县。他认识到任务艰巨,表示即使兵力薄弱、装备差,也决心牺牲一切完成任务,以弥补过去川军内战的过失。
1938年3月14日,滕县战役开始,日军集中大量兵力并配备重武器攻击滕县防线。第125、127师依托工事奋勇抵抗,击退日军进攻。次日,日军向滕县右侧迂回,滕县陷入危急。王铭章指挥的守城部队兵力不足3000人,但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守城将士坚决抵抗。16日起,日军对滕县发起猛攻,炮火和空袭持续不断。王铭章登城督战,激励官兵与阵地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又增兵包围滕县城关东、南、北三面。
1938年3月17日,滕县保卫战进入最后阶段,日军以密集火力轰击,飞机投弹扫射,守城官兵伤亡惨重。王铭章在督战的同时向总部报告战况,表示若无援军,孤城难守。下午,日军重炮和飞机猛烈轰炸,城墙和工事被毁,守城将士仍顽强抵抗。团长王麟等人在战斗中牺牲。王铭章发出最后一封电报,表示决心死拼报国。他向滕县县长周同表示可以离开,但周县长表示愿与城共存亡。日军占领南城墙和突入东关后,王铭章在县城十字街口指挥督战,鼓励官兵坚持到最后一刻。下午5时,王铭章及随从在城墙被敌枪弹击中,滕县城破后,残部大多战至最后,无人投降。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4个半昼夜,挫败了日军南犯徐州的计划,为鲁南会战赢得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表彰王铭章的壮烈牺牲和英勇事迹,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并将生平事迹存档以备宣付史馆。
所获荣誉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奖令,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同月14日,国家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书。
2014年9月,王铭章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誓以必死报国”,今后要“善视儿曹,以积年薪俸所蓄,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资,余以建公益事业。”(王铭章对家人嘱咐)
“我很有决心在新都办一所学校,为家长谋利。”
家庭情况
王铭章牺牲后,留下三子一女:
长子
王道鸿、次子王道义和女儿王道洁为原配周华裕所生,三子王道纲为二夫人
叶亚华所生。
王道鸿后来与原国民党将领
汪云翔长女汪慧仙结为夫妻,并育有王铭章长孙王德明。50年代,他成为四川南屏县的一名教师,70年代回到成都后去世。
王道义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后定居湖北蒲圻市(赤壁市),曾任蒲圻市政协常委。
王道洁的人生相对平凡,婚后育有刘从远、刘恒志、刘娅玲三个子女,其中刘娅玲曾任湖北赤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王道纲是王铭章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位,也是王铭章与叶亚华唯一的孩子。王铭章牺牲时,他年仅11岁。
50年代,王道纲随母亲前往澳门探亲,后前往台湾。在台湾,母亲叶亚华担任空军文学课程教官,军衔为准尉。王道纲对婚恋无兴趣,终身未娶,一心向佛,长期在台北新北寺生活,自取法号恺因。
2005年,王道纲与母亲叶亚华回到四川成都定居。
2009年,是
滕县保卫战71周年,王铭章的子孙以及儿媳一行14人来到大邑县
建川博物馆,代表王铭章98岁高龄的遗孀叶亚华向博物馆捐赠了7块刚从台湾带回来的词匾,其中3块有蒋介石的亲笔题词,分别书写“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人物评价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毛泽东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
“席卷青徐势正危,孤军捍寇苦支持,一城守死悲罴家,千载留名说豹皮。部属半为猿鹤侣,魂归应是雨风时。恍然纸上须眉动,酣战犹惊飒爽姿”。(时任国民党参政员、四川抗战后援会主任的张澜为其遗像题词)
“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蒋介石为王铭章送的挽联)
“王将军在滕县西门督战饮弹倒地时,犹挣扎着不断地高呼:‘杀!’并对部属说:‘你们快同敌人拼去吧!不要管我,我死在这里很痛快!’读了这一字一血的悲壮语句,我们不禁为王师长为国家民族英勇牺牲的精神,而致以无限的崇敬!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1938年5月9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公祭王铭章的悼词)
“旧事休言,当共赴,民族危难!看身后,川中儿女,怒如涛卷。一路血痕风雨洗,几千新骨征尘掩。拼一死,力战守孤城,烽烟乱。忆往事,说滕县。逾甲子,山河换。但贼心未死,恶魂难散。钓岛狂鲨掀浪涌,鬼窟小丑吹磷闪。君勿忘,昨日旧心伤,史为鉴。”(爱国诗人、进步作家郁达夫为王铭章填写了《满江红》词)
“陆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赋性刚毅、志行忠贞,此次于滕县之役,苦守要区逾三昼夜……以率部奋力巷战,竞尔殉职,缅怀壮烈,悼惜殊深,应予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忠烈,以资矜式。”(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
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王铭章》是2015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以青少年为阅读群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感人的细节描写讲述了抗日民族英雄王铭章的一生。
纪念展陈
1938年3月29日,重庆各界为王铭章等阵亡将士举行追悼会。有人被派出秘密潜入滕县,寻找王铭章遗骸。经过努力,遗骸被寻获并运出城,送至徐州,有高级官员为其守灵。经王铭章亲属验证后,遗体被装殓并举行公祭,然后由亲属护送灵柩回归四川新都故里。5月8日上午10时,王铭章灵柩到达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有6000余名政府、军队、团体等代表前往车站迎接。当天晚6时,武汉市电台连续播放哀乐、挽歌、悼念公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郭沫若发表了题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的广播讲演。从11日至13日为民众公祭日,在三天时间里,有5万余民众前往祭奠。5月15日,王铭章灵柩搭轮船离开武汉沿长江西上,23日上午10时到达重庆。24日早6时,重庆市各界汇聚朝天门码头,举行盛大迎灵典礼。6月13日,王铭章灵柩运抵成都沙河堡码头,行列仪仗长十余里,沿途迎灵人员多达十数万人。灵柩入城后,成都民众“五步香案,十步路祭,争向王灵致哀敬之忱”。8月30日,王铭章灵柩运回新都故里。新都县各界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和祭奠活动。9月1日,忠骨被安葬在新都西门外川陕公路一侧新建墓园,同时在成都南郊笔砚山建衣冠墓。
铭章中学
1941年9月,王铭章家人遂将财产和抚恤金作办学经费,并拨出王铭章将军墓园对面的田业作校址,创建私立铭章中学。(解放后更名为“四川省新都中学”,后又改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第一中学”并沿用至今)。
王铭章塑像
2013年月7日,王铭章将军塑像揭幕仪式在
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隆重举行。塑像总高2.5米,红色花岗岩材质,上半身采用写实手法,下半身采用写意手法,以王铭章将军日常生活状态为原型,面部方正,胸部挺拔,目光深邃,充满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再现了将军坚毅果敢、英勇无畏、身系家国的伟岸形象。
王铭章墓园
王铭章烈士墓位于新都区桂湖公园饮马河畔,墓碑碑文题“抗日阵亡将领第一二二师师长陆军上将王铭章烈士之墓”。坟冢前立有王铭章掣马奔腾铜像,墓地环境优美,是新都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