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山东济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政协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
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人物经历
王长富 1947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山东济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政协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山水画家,倾心水墨,怡情青绿,工写皆精。其水墨肇自然之本性,寻造化之内美,为无为而自适,法天真而归道,或苍茫而浑然窅深,苍蔚华滋;或灵动而气韵天成,妙造自然;或清润而墨韵天然,清雅绝俗。其青绿汲二谢诗意之清丽,参道禅玄旨之静气,承宋明青绿之妙谛,写自家胸中之境界,清新秀雅而无俗气,精谨工致而绝匠气,意境清远,幽思象外。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协举办的画展及地方性画展,并入选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画展,分别获颁金、银、铜奖。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及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家收藏。
出版有《王长富画集》、《当代名家青绿山水画精品·王长富》画集。
人物文章
画 后 刍 言
文·王长富
余之画后,喜作小记,文虽短,意却真,既非无倪之语,更无媚世之意,乃荀子之学而日参省乎己也。
《听松图》
挥笔之前,胸无成图,动笔之际,但觉胸中意兴勃发。是时,心无旁骛,一片空明,无理无法,忘笔忘物,笔但随心而挥写,或山石而不囿皴法,或苍松而不计形色;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大面冲水,或局部点擦;或浓而厚重,或淡而空灵;或速,或缓,或湿,或干;笔生发不断,墨无有定迹;似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如风行水面,自然成纹;不事雕饰,妙造自然;不计美丑,一任天真。画毕,意犹未尽,赋七绝:万古松风不论钱,谁人识得个中缘?利名场里无闲日,清平自适乐永年。但愿有情人识得个中缘。斯图为四尺三开。
《江峡行舟图》
吾昔年数过三峡,虽无俨少惊涛恶浪之险,却有太白饱览千里风光之乐。今忽忆江峡壮游之乐,奋笔追写其大意。先以大笔挥写,不计工拙,唯忌纤巧,妙在能得江峡不驯之气,颇有点道子一日之功之意。后以细笔收拾,虽曰收拾,但忌雕琢,要在依先前大笔挥扫之势而为之,用笔当灵动而中肯,疾似截铁,缓似柔丝;或虚,但不薄;或实,但不僵,切忌画成铁丝框。远山以大笔写出,浓淡自然,不做细致收拾,以与前山有别。最后添房加舟。张船山咏三峡有句道:“石走山飞气不驯”。斯图虽以四尺三开取江峡之一隅,但不知拙笔能觅得些子不驯之气否?
《苍山不语入太玄》
昔日游大宁河深处,孤身入万山中,登高远眺,但见四围苍山环立,逶迤连天,无呈奇之姿,无争研之色,安然静谧,自然而然,大美孕于不言之中,大象萌于无形之间。是时,万籁俱寂,思无所念,身无所累,游心于千山万壑,畅神于清风白云,无须臾之哀,无一粟之叹,与天地同其流畅,随大化委心去留,真可谓之天游也。归来语友人,此行为天人合一之状游。故欲图以记之。然恨不知从何下手,更念念于心,时思之而蕴于胸。今以积墨为之,不取琐碎,但求浑沦;不执色相,但本乎真;不事雕琢,但贵天然;不拘一法,但求造境。故笔游于昔日所游之境,天风荡荡,海山苍苍,不滞有无,无意呈奇,与天地同其流畅,于静谧中觅不言之大美,于浑沌中图无形之大象,天人合一,妙造自然。图成托而观之,虽为四尺整纸,但仍觉竖幅气狭,未能得海山浩莽之气。他日再以横幅为之。
《一任闲云西或东》
案头有长锋狼毫笔。长锋便于勾线,于是便信手写斯图。写之时并无多思,遑论黄休复之逸格,只是胸无成谱自然乘兴挥写而已,写石,笔较干,以气运笔,不为笔使,行止自然,勾皴随意,实中含虚,虚中见实,灵动中寓沉着,刚劲中含韵姿,形随意生,势乘气成。写松,笔略湿,一者别于石之苍,二者别于石之无生命。用笔巧拙互用,一显古气。出枝要得顾盼之情,乱中合理,疏密得体。清人沈宗骞道:用笔之道,务欲去罢软而尚挺拔,除钝滞而贵轻隽,绝浮滑而致沉着。吾以为挺拔易得,挺拔中得沉着难。斯图不知略得一二否?高简一路,贵在得境;若得境,须笔简意繁,一以当十,得之自然,出于意表,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此四块峥嵘白石,三株苍劲青松,不知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否?而此象此景,能令观者萌生清高绝俗、自然旷放之意乎?有待方家法眼一赏。
《墨海天风气不驯》
沈宗骞认为画家作画,当令“心腕之灵气”与“天地之生气”合一,如此,自然“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此真大解人语也。余写斯图,不论形神,非关美丑,以胸中浩然之气合天地之生气,或纵横挥写,或随意点染,胸无成象,笔无定姿,笔气随我气度而生,墨气随我气概而发,虽无张璪“若流电激空,惊飚戾天。摧挫斡掣,撝霍瞥列”之状,颇得天马行空、无所依傍之势。故画毕题诗道:“美丑人工终时幻,形神刻意亦非真。随心秃笔翻苍昊,墨海天风气不驯”。拙笔受不驯之气所鼓,游于墨海天风之间,毋须人工美丑、刻意形神,兴会所至,驱山赶海,翻云覆雨,吞吐大荒,无心合道。老杜有“元气淋漓障犹湿”之句,惜斯图未得其境之万一。
《寻真入空濛》
王维云“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证董巨淡墨轻岚之画境。空翠两字虚而湿、空而幽、淡而远,非淡墨轻岚无以得其神韵。斯图取其意而为之,着力于虚湿两字。因之,用笔宜松,不论是大笔皴点,或是细笔勾勒,皆忌实,意在着意于不着意之间,似有似无,不滞色相。用墨多水,令墨气四溢,似饱含空翠而欲滴。最后渲染,尤为关键,意在造境,旨在返虚,故当化实为虚,浑万有入空濛,化草色为氤氲,迷离空幻,幽邃清远,恍入壶中。然浑忌浊,以清为上,浊则闷,闷则塞,塞自无远神。题诗末句道“一啸入空濛”,题罢吟之,复觉啸字于境不合,当易为“无语入空濛”。
青 绿 亦 清 心
文·王长富
青绿山水肇始于六朝,定名于唐朝,体备于宋朝。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且其间名家高手代不乏人。但不无遗憾的是,青绿山水始终未能打破“水墨为上”的格局,处于一种时隐时显的状态,未能得到正当的长足发展。细考其个中原委,当与下列四个方面不无关系:
其一:在功能上。青绿自在唐代李思训笔下得以定名之日起,其金碧辉煌的富丽风格便与皇家接下不解之缘,成为皇家的审美需求品。至于图中的宫阁楼台,水殿云廊,雕梁画栋,丹桥龙舟,则直接取材于皇宫御院,以供皇族赏玩。
其二:在风格上。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之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青绿重色而精工,水墨重墨而写意。青绿之色大青大绿,且敷以赤金,金碧辉煌,艳丽夺目,实可谓大富大贵,但却往往难免走火入俗,反增恶目之状。
其三:在方法上。画青绿山水的先决要求是用笔精工,描摹刻画,一丝不苟,特别是画楼台宫阁,不但要精细,且要合尺寸比例,笔笔交代清楚。因此,创作青绿山水每每因繁与精而费时。有鉴于此,有人提出损寿说,认为画青绿山水费力伤神而损寿,不可为。
其四:在审美上。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审美观是以平淡自然为上,反对人为,力主天真,而青绿山水画则极尽人工雕饰之力,色艳景工,笔谨境实,既不利于笔墨的挥洒,又不利于情感的抒发,且有沦为工匠之虞,这显然不符合文人画家的情趣。
上述四点虽是事实,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误区。
《宣和画谱》在评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时写道:“李思训……讵非技进乎道,而不为富贵所埋没,则何能得此荒远闲暇之趣耶?”这段评语不大为人所重,但却见解精到高明而语意令人深思。评语有三层意思,其一,“技进乎道”。作画不可不讲究技术,但绝不可唯技术为是,特别是讲究精工的青绿山水,绝不能陷于唯技术的精工雕琢之中,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每每因刻画而沦为工匠。而李思训虽然作画精工,但能“技进乎道”,即合于自然之道,超乎技法之上。可见李思训的精工并非流于刻画之迹,精而不刻,工而不匠。苏东坡尤爱用“技进于道”赞誉文人画家,而“宣和画谱”亦以“技进于道”来评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思训虽然不属于文人画家之列,但他在创作中对技法的认识和表达却是与文人画家相似的。此为解误之一。其二,“不为富贵所埋没”。李思训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可谓是生于富贵显赫之家,后迫于女皇武则天大杀李宗室而弃官遁迹,至唐中宗方得复出。从李思训的出生和家庭背景来看,其性情和富贵气相吻合,但他作青绿山水却能“不为富贵所埋没”,于此可见李氏的审美情趣不在富贵气, 而后人评李氏的画亦说“备极古雅清遒之趣”、 “古雅超群”。于此我们可以说青绿山水的风貌并非只限于富贵气,还有“古雅清遒”。而至赵伯驹和仇英的笔下,则又在古雅的基础上衍生出古朴和秀雅。此为解误之二。其三,得“荒远闲暇之趣”。现今虽然已难睹李思训的画作,但从这句评语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李氏之画,已具有意在象外的美学趣味。文嘉评李思训的画能“得烟霞飘渺难写之状”。所谓“难写之状”实即象外之意。而对象外之意的追求,正是文人画家所津津乐道之举。所以董其昌认为:“李思训一派,为赵伯驹、赵伯啸,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赵子昂题李思训蓬山玉观图道“浓艳中而出潇洒清远”。如此便不难看出,精工的青绿山水并非仅是艳丽,亦可具有士气,获得意在象外的艺术魅力,得荒野闲暇之趣。此为解误之三。
通过解误我们发现,青绿山水竟然与文人画的美学观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方法上讲究“技进乎道”,在境界上追求象外之美,在风格上还表现出古、雅、秀风致。这并非是我的主观臆测。清人张庚指出,画有无士夫气,不在乎是“干笔简墨”或是“设重色”,即“干笔简墨”之作可具士夫气,“设重色”之作也可以具有士夫气。如大、小李将军“虽青绿泥金亦未可侪人于院体”,不可目之为画匠,因为李氏父子的青绿山水具有士夫气。这便是佐证。
平心而论,我偏爱水墨。但随着对青绿山水的不断深入理解,亦在水墨挥洒之余画些青绿。
如上所述,青绿山水画风大致有两系,一以李思训为代表、一以王希孟为代表。我画青绿山水大体上走李思训一路。因学养不深,未能得古,多取雅秀之风。就中国传统审美习惯而言,雅、秀实与清密切关联,故每每以清雅、清秀来形容品评书画作品。而就清字的本意来看,清具有明澈、高洁、清静、纯净不染、清凉等意,这正是消除富贵气、俗气、火气的灵方妙药。因此,我画青绿山水意在一清字。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当注意以下三种区别,其一,在方法上有工与匠之别。工非刻画,精非雕琢,当如文征明评仇英所说“精工灵活”、“精细工雅”,灵活则生动,雅致则隐秀。而刻画之极,反丧己情,反为笔役,沦为工匠。其二,在色彩上有清与艳之别。重彩贵清,清则清澄明澈,纯净不染:清而能远,远而含幽,幽而生思,思则能生气远出。而艳则易火入俗,徒供媚目之赏。所以,仇英对元人的一些“艳冶相向,无非奢丽”的作品深表不满。其三,在品格上有雅与俗之别。雅则淳正高尚,美好规范,启人的高思,合美之规范,体艺之大道,于怡目之际清心神,养正气,俗则不正,不正则污目惑心,目污心惑则丧失雅正。
上述表明,在创作中只要能明辨工与匠、清与艳、雅与俗三种区别,并付之于实践,则清新之境便自呈于画中。这清新之境是美的创造,是心灵之别构,更是理想之净土,可解俗虑,可畅远神,可启高志。我曾在一幅青绿山水画上题诗道:“地僻溪山寂,清新空翠浓。千峰白云画,万籁碧岩松。春色明幽居,泉声净素胸。寻真三径路,无菊自从容”。清色清境,心画心诗,浮现于春色之中,荡漾于春光之间,无世事之纷争,绝红尘之喧嚣,适获我心,漫得天游。因之,我说青绿亦清心。
忘 之 美
文·王长富
为了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自由精神境界,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了“外天下”(即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即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却自身)的“三忘”观点。并在《刻意》中进一步指出:“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只有“无不忘”的生活才是自由的、精神才是逍遥的、境界才是美的。者既体现出庄子对人的异化的反抗,又表现出其对人生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
“忘”虽然在庄子那里是一种主观的精神体验,其意在净化思想,虚静精神,提升境界,高扬自我,但对绘画创造却不无裨益。
苏轼有“不可留意于物”之说。因为过多的地留意于物反会被物所役,丧失自我,沦为物囚,有被异化之虞。故先哲言:画乃心印;人品不高,画亦布高。主张画家首先要加强修养,提高品质,使精神净化,心灵高尚。而为达此境界,庄子的“坐忘”可谓是良方。所谓“坐忘”,即“堕肢体,黯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质言之,即形神两忘,超越生死,超越功利,超越是非,使自我从外务和生命的限度中解放出来,与宇宙同其辽远宏阔,与道合一。画家得此境界,何患画品不高,又岂能被画所役,为些许孔方兄而丧失自我。故恽南田有:“横琴坐忘,或得之于精神寂寞之表”的喟叹。
荆浩在《笔法记》中借鼓叟之口提出“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高见。挥毫作画,笔墨固然不可少,且不可不精,但其毕竟是创作的一种手段与工具,而为表现出真景,则需要忘掉笔墨,超越笔墨,不为笔墨的电话、粗细、浓淡、干湿……等具体方法、技巧所役,有技进于道,进入大自由境界。这正如苏轼所指出:“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只着意于笔墨点画,是无法表现出真景的。而只有“及其相忘之至”,方能“形容心术,酬酢万物之变,忽然不自知也”。所以,苏轼主张艺术创造时要“信手笔都忘”。
自顾虎头倡导写神说后,遗形写神论便成为中国画创造的主流。遗者,忘也;即在创造中,忘掉客观物象的外在形色,而着力于捕捉其内在的常理、神韵。所以,董其昌虽然崇古,但在传神观上却仍然认为,“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托也。这里犹须加以注意的是,“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相忘”的前提是“相凑”,即形与心手相凑,并非一味唯心而胡乱挥写。这一前提十分重要,使“忘”不落于虚无。所以倪云林虽自诩“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其笔下的山林竹石并非如同西方的抽象画而不可识。
苏轼还指出:文同画竹时“嗒然遗其身”。这显然源于庄子的“外生”。文同画竹之所以深得苏轼的推崇,其关键便在忘己。如此,方能神与物游,性与境会,以天合天,妙契大道,不事雕琢,厌于人意,合于天工,妙造自然。郑板桥亦推崇李方膺画梅能“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未遗己身、心与梅合,何能得梅之神、性、韵、情。
方薰在如何学古上指出:当“心手相忘,不知是我还是古人”。唯古为尊,则沦为古人之奴,这是执:唯我无尊,无视古人,则入虚无主义,这也是执。而只有古我双忘,无有尊卑,一起平等,方能进入妙合澄明之境。
在法与我的关系上方薰认为,“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这使人想起金庸先生所说的,剑法的极致是忘掉一切法。面对强敌,若你还在想我该用哪一招还击,则必败无疑。临池挥毫亦同此理,每动一笔便想着用何法、仿某家、终为法囿,沦为他人之奴,自我完全丧失,遑言自由创造作。
传统美学倡得言忘象之说。此说有二层意思,其一,在艺术创作中,象属于表情达意的手段,因此,只要能充分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意绪,便可不计较象。其二,在言笔尽意的影响下,艺术之象也自有象不尽意的局限性。因之,艺术家便追求象外之象,使艺术形象含不尽之意于象外,基于此,画家每每不求形似,只要适吾意便可;再则是藏不尽之意于象外,使观者通过有限的形象感受到不尽的象外之美。以写意为上的中国画家充分利用了忘象得意之法,不论是山石的各种皴法,或是树木的多种点法,都是忘自然山石树木之象而得其意的结果。倪云林则从高扬主观之意的层面将得意忘象说推向极致,为抒发胸中的逸气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嗣后,明代的徐渭、清代的朱耷和扬州八怪,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路而延伸、发展的。
在人生的艺术道路上,忘虽布易,但必须要学会忘,要忘技而合道、忘法而求变、忘古而立己、忘象而适意。忘是无言之美,其美在超越,美在自由,美在合道,美在人生。
艺术评论
长富山水画解读
文·朱道平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
“挥笔之前,胸无成图,动笔之际,但觉胸中意兴勃发。是时,心无旁骛,一片空明,无理无法,忘笔忘物,笔但随心而挥写,或山石而不囿皴法,或苍松而不计形色:或浓破淡、或淡破浓;或大面冲水,或局部点擦;或浓而厚重,或淡而空灵;或速、或缓、或湿、或干;笔生发不断,墨无定迹,似天马行空,无所羁绊 ,如风行水面,自然成纹;不事雕饰,妙造自然;不计美丑,一任天真”。——这是长富兄在自作《听松图》一画中的题跋,写的颇精彩,道出了中国画理法中笔墨的超妙之所在。
中国画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且历经千年而不衰,实与中国画所独具的充满生机的笔墨理法息息相关。中国画在其形成过程中深受儒、道、释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人画,受老庄虚静、无为及禅宗的澹泊、清远思想、意趣影响更甚,故在画理上追求一种活泼泼无拘无束、不为尘累、不受形役的大自由境界,强调对虚空的认识和追求,寻找如羚羊挂角,来去了无踪影,似风清月白,简淡空灵及高度机敏的灵性的状态。追求以情为本的自我意识,强调写意、写心、以意境而论画品的高低。在画法上则追求水墨为上,不为色迷、不受尘累,去雕饰,去浮华,妙合自然,率意任真。笔墨则讲求缘情而发、张弛有度、于放纵自由中求合理和适度,即是:“行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这种追求是需要高度敏锐的思维状态与娴熟的笔墨技能来支撑的,直如参禅,一要面壁,二要灵性,缺一不可。正因为中国画有如此独特而超妙的理法观,且因其需要大才大智的超难程度,才培养出中国画有如此难能可贵的独特艺术品貌,并使历史上多少中国画名人大家为此竞折腰,也才使得中国画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能独树一帜,历千年而熠熠生辉。
长富兄对于中国画画理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他说:“对绘画理论要认真去学习,浅尝辄止与一知半解都是难深入堂奥的,对笔墨技巧要认真去专研,信笔涂鸦与不明规矩只能流于野狐禅”此说有理,君不见今日画坛,多少人自称某某王或自称开某某派,或不追求画之品质优异,而求画之最大、最长,乃至如杂耍般口脚并用,实为欺世盗名,相去画理之所求远甚也!
长富兄以山水画见长,数十年来研习不掇,于中国画传统之精华,手摹心追,参悟不休,更能触类旁通,证以哲学、诗文,故其山水作品颇具人文气质,观其作品则见山川苍茫,大气磅礴、海天寂寥、宁静清远。秀润中见苍茫之气象,淡洁中露灵秀之意味。他说:“我写山水,不喜欢画现实中之某山某水,每每腾踔于千山万壑之上,放心于五湖四海之间,驱山赶海,返虚入玄,忘却有无。”沉浸于一种艺术的梦幻状态,追寻着艺术创造中的宏大与逍遥。同时他在创作中也注重细微地去观察山水的具体情状,如其画《江峡行舟图》就十分注意获取江峡那种特有的的不驯之气,可见他很强调捕捉客观对象的内在神采。山水画创作历来十分强调意境,但意境并不仅仅来自对自然景观的传摹,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升华为对天地万物独到的领悟,发人深省,引人共鸣,启人心智,悦人情性。
长富兄运笔运墨皆有自家法度,点线有序、浓淡相宜、精彩处形神相辉,自自然然中得山水真趣,平平淡淡间蕴无限生机。故其作品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长富兄身任南京市美协秘书长,平日为协会工作费尽心力,多少时光在美术社会工作及组织画展、培植画坛新人中度过。回家则静心伏案作画不休,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成绩卓然而可观,长富兄多年中追随我省画坛前辈魏紫熙、宋文治、亚明等当代名家,问道研习,得益颇多。亚明先生曾说过:“中国绘画,实为写心之术”,此说甚为透彻,画者,画家之话也,心地清明,画必清明,观长富山水,信然也。
人物自述
清 风 居 画 语 录
文·王长富
1.画以道归,定则也;笔以道变,化机也。
2.笔墨随心而不悖中,适中则不怪;点线随情而不逾和,和谐则不乱。
3.琴瑟之专一不入听,音一无乐也;笔墨之同一不入赏,笔同无画也。
4.合情之画未必真实,真实之画未必合情。
5.形象了而未了,形完而意亏;意象不了而了,形缺而意完。
6.真画绌人而从道,行画绌道而从人。
7.迷于小巧者道丧,正庄子之“道隐于小成”;耽于雕饰者真亡,正太白之“雕虫失天真”。
8.执于法者,则笔死;倚于物者,则神伤。
9.画贵自然,若为自然而自然则非;画贵写意,若为写意而写意则乖。
10.有所执则必有所偏,偏则睐而不明,故禅主不执;有所为则必有所亏,亏则陋而不完,故道主无为。
11.读诗书以蕴真气,写小楷以养静气。
12.闲云野鹤之气淡,得此者笔逸;天风海涛之气壮,得此者气雄。
13.北宋山水以物趣胜,故精严,入有我之境;元人山水以意趣胜,故自然,造无我之境。
14.诗境于无声处得画趣,诗中有画也;画境于无声处得诗情,画中有诗也。
15.诗以数言而统万形,画以一画而开乾坤。
16.笔墨重精神,休作零观;山林贵情思,莫作景赏。
17.有画处不可画蛇添足,无画处自当虚中藏神。
18.心不执法,法不执心,即此便是天机;人不远天,天不远人,何处别有妙道。
19.笔不难于工而难于逸,画不难于实而难于虚。
20.太白诗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云林画笔笔皆逸,不以有,不以无。两公皆造不离不即之妙境。
21.狂草之难不在狂,而在狂中见理致;写意之难不在写,而在写中见法度。
22.学八大花鸟,其难不在不似,而在不似之似;学宾虹山水,其难不在不齐,而在不齐之齐。
23.乱不是变化,不齐之齐是变化;同不是和谐,同异交得是和谐。
24.似非真,气质俱盛乃真;实非妙,抟实为虚乃妙。
25.作赋,匪本匪实,览者奚信;写画,非真非神,观者焉赏。
26.真美,受之于天,实而不靡;虚美,饰之于人,靡而不实。
27.陆俨少布局重间字,间得层次;黄宾虹造境贵浑字,浑成一体。
28.鄙而不精,法之缺也;工而不活,法之障也。
29.大匠之作不见笔墨,不见理法,正庄子所曰:真者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30.陶潜寄情于无弦琴,无声而畅真情;八大寄悲于无声诗,无声而见真悲。
31.写生难在舍,当缛舍真存;创作难在取,当万取一收。
32.妙造自然之画,不在牝牡骊黄之间;运斤成风之笔,岂逐一点一画之奇。
33.汉高帝大风歌,三言而传千秋,妙在雄豪之气不灭;倪云林淡逸画,疏简而名古今,妙在清逸之气长存。
34.外美重物色,若冰之光耀于外;内美重气象,若玉之润含于内。
35.青绿山水,当工而典,丽而雅;水墨山水,当写而精,朴而文。
36.北宋山水,博而不繁,浑而不浊,元人山水,率而不野,简而不陋。
37.笔不得法,愈力愈勤而愈非;艺不合道,愈雕愈琢而愈乖。
38.大匠不以人易天,庸工好为人失天。
39.无对立则平,但不可无主,当若万绿丛中一点红;无统一则乱,但不可弃异,切忌鹭落芦花不见踪。
40.画贵精深,但精深不在斧凿间;笔贵率意,然率意不在涂鸦间。
41.崇本息末,弃形色而造自然;全真虚器,遗巧术而归大道。
42.物一无文,众色乖而皆丽;色同无画,五墨和而臻妙。
43.嗜欲深者天机浅,遑论画之天机自张;机心重者自然丧,焉得笔之自然妙造。
44.含真之朴,荆玉;逐奇之新,槿花。
45.诗有刺过失、逐虚誉之别;画有寄真情、媚世俗之分。
46.本之天,外师造化以搜妙;全之人,内法心源以创真。
47.意在形中,雕工;意在形外,化工。
48.王世贞曰:谢灵运诗琢磨而天然;黄子久曰:顾恺之画设施无斧凿。于此可见晋人旨趣,殊途同归。
49.杜甫之诗情属儒,故其诗气象正大;张旭之书情属仙,故其书豪荡感激;子久之画情属道,故其画风神自然。
50.沈德潜曰:石谷看尽古今名画,下笔俱有似处;尊古看尽九州山水,下笔俱有生气。于对比中别藏至理。
51.庖丁解牛而忘牛、忘刃;吴镇画竹而忘竹、忘笔。
52.媚世之笔,非技不足,实品卑;囿古之笔,非法有欠,实己丧。
53.花赏真色,悦目;画贵本色,会心。
54.弘仁画色空双泯,石涛画色空双用。
55.笔胜物,则失物,物胜笔,则失笔。各执一端,终非得当,笔物两忘,方造妙境。
56.人忘本而事末,则好智,智则多诈;艺忘道而媚世,则好巧,巧则多伪。
57.为文不异之是则庸,不是之异则妄;为画不似之似则真,似而不似则非。
58.点墨大千,真耶幻耶,化工自悟;一竖千仞,实耶虚耶,画工难明。
59.白贲无咎,只是本色;朴素无敌,只是天然。
60.文贵一,以治乱;画贯一,以入浑。
61.不似之似,白马非马之马也;似而不似,成而反亏之成也。
62.庄周身与蝶化,泯对待,以适其志;文同身与竹化,混同一,以舒其情。
63.世间之物有美丑,画中之象泯妍媸。
64.以内乐外,画真;以外乐内,画伪。
65.圣人不以人滑天,大匠不以华惑真。
66.妙契自然之道,方可言无意于佳乃佳;徒有雕饰之技,焉能得风行水面之纹。
67.物或损之而益,少则得也;故画小未必不妙,不争得之也。物或益之而损,多则惑也;故画大未必尽美,妄执失之也。
68.信言不美,贵在质朴无华;真画无华,妙在自然不伪。
69.不了而了,意足何须了;不似之似,理得何须似。
70.有而非有,抟实为虚,一片真思;空而非空,寓神于虚,无尽玄韵。
71.猖狂而蹈乎道,真画者;野肆而悖于理,野孤禅。
72.功愈炼而趋无,为道日损也;境愈造而归空,空纳万境也。
73.儒家言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矩乃道德;道家言自由,猖狂而蹈乎道,此道乃自然。
74.问道识物我齐一,物役去而达自由;参禅悟心境不二,拣择去而造平常。
75.为道日损,损私欲妄见而守朴;为艺日淡,淡浮名俗利而归真。
人物诗集
江 山 吟 草
诗·王长富
游石梁飞瀑
翠谷何人筑石梁 银河倒泻气无缰 声飞十里雷霆怒 势落千寻雪练雱
且涤尘襟悟清净 更消世虑法空王 欲随太白高天去 闲弄烟云物外乡
阴 山 怀 古
亘古阴山岁月苍 千秋世事话兴亡 龙城飞将安边塞 汉室佳人抚外疆
铁马金戈不尽恨 胡笳战火无穷伤 风沙已断英雄梦 多少孤魂客异乡
九 华 山
叠嶂含烟九子峰 化城净土白云封 钟声远涤三千界 梵乐长清亿万胸
竹影幽泉生画意 松风野籁伴仙踪 满身空翠寻真境 踏破苍苔又一重
越 太 行
世言华岳险峥嵘 遥入太行放目瞠 崖道陡回车欲坠 天梯直上鸟无行
惊魂未定崚嶒起 失魄方安峭壁横 进退皆难心不悔 千山万壑一笑迎
登 太 行
万里秋风上太行 神飞衣振踏山浪 依天掬月戏清浅 翻岭揃云舞帝乡
沃土无边浮暮霭 黄河九曲入苍茫 寻真莫问金茎举 大美横前物我丧
黄 山 云
三十六峰任尔翩 蒸腾聚散合幽玄 遥来忽带千松雨 漫去尚留万壑烟
不语吞山瀑飞谷 无声蔽日海翻天 闲时巧绘蓬莱境 妙手丹青敛衽前
雨 中 观 山
三千水狂翻东海 蔽日遮天骤倾盆 势压乾坤碎云阙 声催六合撼山魂
峥嵘石壁青容失 呼啸林涛墨气吞 忽地东南开一角 孤峰淡染夕阳痕
观若日朗瀑布
玉弦谁拂天然曲 洒雪抛珠戏碧丛 匹练飞声寒带雨 游丝不语淡随风
流光水漾三秋色 映日崖升七彩虹 伯牙人去琴犹在 千古高情大化中
云 南 山
十万峥嵘涌南国 青涛勃溢逐高天 雄浑势压三山岛 豪迈气吞五岳巅
过雨苍峰带阳景 飞花野谷绕梯田 平生贯写空濛景 羞对吾师大美前
秋 浦 河
车行空翠里 放目逸兴多 野水迷青霭 闲云戏碧螺
柳风花港渡 烟雨武陵艖 千古流无尽 悠悠太白歌
九 华 道 中
闲步入苍翠 寻真九子峰 山深藏画境 云起没幽踪
心静空王法 神清古寺钟 回看劳碌路 虚幻利名封
泛舟九曲溪
轻舟下九曲 扑面画图幽 镜映千峰秀 云浮百鸟悠
山迎疑无路 水转忽见洲 恍入桃源境 忘尘自可留
西 塘
尘外西塘古 清风五百年 九龙千户绕 八地众桥连
烟雨长廊画 水波明镜船 桃源无处觅 越角别藏天
坐幽清凉台
澹然空翠里 谧静清凉台 松影烟中窅 画屏云里开
山光含野霭 霞色复苍苔 坐久心无语 微风入袖来
黄 山 访 胜
访胜仙山里 逍遥大化中 含烟日幽淡 不雨色空濛
鸟渡千峰画 松吟万壑风 无心觅奇句 思与白云融
虎 跳 峡
峥嵘虎跳峡 百里起苍茫 水激雷霆斗 山摇风雨狂
涛声卷巴蜀 海气腾南疆 浩荡千秋共 伟哉泽八荒
观玉龙雪山
欲上高天览玉龙 客心无那白云封 忽惊归路开晴宇 万古何人写素容
珍 珠 滩
玉珠飞溅万年欢 浅唱幽吟白雪滩 欲拾银瑸赠远客 入手空余一片寒
西海仙人踩高跷
千峰叠翠隐仙翁 踏雨耕烟兴不穷 身影游人方一窥 远尘更入白云中
上百步云梯
前望飘渺云天合 回首来时路不知 举步更疑无去处 风吹忽见玉莲姿
华顶观云锦杜鹃
盘旋百曲上天台 喜见杜鹃华顶开 灿若云锦浮碧翠 丹青妙绘谢人裁
塔 松
高昂不作曲盘奇 峻直天山万古时 怪道四时无谢落 千秋冰雪造英姿
清 风 闲 吟
诗·王长富
读画史二首
丹青难写是精神 象外无声别寓真 破碎残山故疆土 肃然枯木士夫身
冰花一任吹羌笛 墨竹总关悲世民 千古高情遗画史 商潮欲海倍为珍
万千图轴风流集 不尽丹青水墨痕 逸笔清醇舒逸气 真思洞达写真魂
鸥波技进千夫指 仲立人宽百世尊 画史无情匪欺我 山光草色自公论
读沈尧伊《鸟瞰落基山》油画
意中狂放舞琼龙 笔走山飞万里风 大美环边遗巧饰 豪情象外补天功
淋漓尚带张巅气 豪宕犹含项羽雄 油画丹青道殊异 畅神合性两相同
忆 旧 游
万里江山忆旧游 东南西北信风流 千峰黄岳戏云海 一叶长江逐峡鸥
独立苍茫天地小 孤行寂寞意兴稠 丹青百代乾坤助 更待奇危险处搜
偶读前贤诗魂之诗漫为画魂吟
半侵禅道半为闲 物外逍遥踔九天 不执有无归淡泊 无功美丑入幽玄
漫随海岳翻云色 聊共兰梅画月烟 一任红尘名利竸 悠然冷眼蚀魂钱
元 日 作
除夕钟声催暖气 青阳万象喜更新 梅花傲雪枝犹俏 图画法天笔尚真
些许烦愁随旧岁 无多志愿始今晨 百年风雨樽中酒 一笑红尘祭首春
赴杭观黄宾虹大展
乱笔纵横含雅正 功参造化自家春 浑然境里玄同妙 黑墨团中大象真
由实返虚合天道 依仁游艺重精神 通儒自伩佻佻客 内美无声遗后人
画 余 漫 兴
近来泼墨画兴浓 笔走山飞十万重 不尽闲云舒世累 无边野色豁尘胸
真情非囿今古法 常理岂关南北宗 自顾才疎拙新创 流风木槿饶难从
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重温其诗
为之倾倒敬赋小诗
东方欲晓走苍烟 南北跃骐赋丽篇 笔挟风雷摧朽木 诗争日月唱新天
豪情喝令江山变 伟力挥驱寇虏迁 杨柳喜看竞春色 神州大地自桑田
清 风
清风送爽来天末 一路千年伴客吟 莫道翻书自多事 且看舞柳亦无心
团扇不逐炎凉世 野籁从生太古音 谁识苏公浩然意 江山万里振衣襟
观傅老扇面
随心法无法 便面海山吞 笔散真魂在 形虚豪气存
胸宽小天地 纸狭大乾坤 往往张颠醉 烟云半酒痕
野 花
天然五花色 闲茁野山穷 一角春光里 四时元化中
无私酬远客 着意伴樵翁 不羡红门艳 轩轩舞蝶风
网上观朱德群画展
网上观图画 朱公别立庭 诗心自离俗 大象本无形
色幻东方梦 情种异国灵 乡音和五彩 万里传荧屏
登阅江楼
空留文字恨 今日始登楼 兀立吴天底 昭明宋记休
宏图展南北 伟业写春秋 浩荡长江水 争飞万里舟
芳 草
暗随春气发 在处绿无声 亡意争花艳 坐来带蔼清
幽姿烧不尽 秀色刈犹生 最喜窗前茂 静观元化贞
题画诗十首
黑墨团中天地宽 阴阳莫测气神完 玄同境里媸妍泯 一片混沌内美抟
黑墨团中天地宽 苍苍莽莽谢铅丹 荆山朴玉千秋憾 心画无多不自谩
随心墨戏写壶丘 点线翻飞意兴稠 删尽繁华形色外 猖狂合道自天游
千年墨戏贵图真 岂是希颜媚世人 荆玉无华蕴内美 浑茫黑白朴精神
禅是画家切玉刀 清湘八大意兴高 残山恶墨无差别 不二门中别写骚
图真无大小 写意别形神 莫测阴阳里 浑茫与道邻
南宫京口幻 荆浩太行真 虚实写心画 天随与道邻
黑白真魂在 阴阳妙道存 苍茫千万点 明灭入玄门
笔墨无今古 千年雅俗分 巧工花样变 真失苦空鐼
拣择徒雕琢 无为自写真 浮华删落后 黑白见精神
画者自语
我的绘画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师古人。学习传统笔墨,旨在令笔性淳正,格法规范,筑正根基,免入邪途。观今画坛,庆幸当年能甘坐冷板凳。
其二,师造化。古人粉本是定格之物,自然山川是鲜活之物。行万里路,徜徉于生生不息、变化万千、充满生命活力的山水之间,寻天地之大美,参阴阳之变化,纳大千于笔端,以得荆浩图真之妙。
其三,师心。陶渊明曾发“心为形役”之感慨。故正己心为首要之事。正者,思无邪也。正所谓心正则笔正。如之,因心所造之境亦正,正则归本;灵心别构之画亦真,真自远俗。
在创作上,我由写形而入写意。当今评说写意的文字令人眼花缭乱,我以为远不及庄周的一句——猖狂而蹈乎道。道有天之道、人之道、物之道、技之道。 故猖狂易而蹈道难。而欲得写意之妙,则必参透此四道而后方能得。因之,我更重天人之学。当然,有道无艺则非,道艺双修是正轨。
在画风上,我尤为推重精深自然,并以之为毕生求索的目标。精深不是精细,是由深厚学养所造之境界;自然不是涂鸦,是由天真澹泊所臻之化境。
我一路走来,画了近五十年的画,不知可否,特挑选部分作品发布于此,恭请诸方家不吝指教。
王长富 ·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