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艾,女,1961年4月出生,汉族。第三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从1975年跟随爷爷赵瑞鸿(第四代传人)学习稷山麻花传统制作技艺,他给王青艾讲述了很多他们兄弟四人在稷山翟店东街、陕西周至、北京等地创办德盛亨、瑞盛俊元号、四味坊字号的经历及晋商文化精神,要求王青艾勤奋吃苦耐劳、做事先做人、凡事必认真,并手把手地教王青艾制作麻花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艺,包括配料秘方等。
从2002年开始,王青艾组织了六名能熟练掌握麻花制作技艺的工人开了一间小店,之后逐步扩大规模和增加技术人员,到2008年筹建规模化、市场化、环保化、标准化企业,使技艺术员增加到八十多人。
多年来,在赵瑞鸿(第四代传人)的悉心传授下,经过反复实践并和当地其他老师傅进行技艺交流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制作麻花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按照祖训:“不是头箩面不舀,不是头道油不搅”和培养酵块、接面、掺水和面、切面块定量、均揪面节、打畦、个个擦油卧缸、拉条、扭股成形、入锅油炸、翻、滚、拨、拉等十八道工序严谨操作,使按照这些传统技艺做出的麻花深受好评。
另外,在学习和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种展会中也受益匪浅。
从2005年开始,每年招收学徒工,手把手地传授他们稷山麻花传统制作技艺的十八道工序和技巧,如最基本的工序分板打畦、定型摆盘、搓条上劲、扭股成形等等。学徒工最初只重视搓条上劲,扭股成形,不知和面技巧,本人就经常给他们讲制作技艺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分次实际操作。目前累计有三十余位徒弟出师自主创业,在外地开店煮卖麻花。
吸收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到企业工作,边工作、边学习、边传承传统制作技艺。
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分期集体传授“赵氏四味坊”员工稷山麻花传统制作技艺,手把手地教授他们传统制作技艺。另外,派部分员工参加各种展会,开阔眼界,交流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在员工中选拔综合素质好,肯吃苦肯钻研的骨干为下一代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目前已经通过正式拜师收徒的方式确定5位徒弟的下一代技艺的传承人。
荣誉成就
活动:
1.2005年9月在稷山县举办了赵氏四味坊笔会,共98人参加,为笔会无偿提供“赵氏四味坊”麻花作为奖品;
2.从2005年至今,共举办社会公益性的“稷山麻花传统制作技艺培训班”16次,受众达300余人;
3.从2005年始,每逢开学,便带领员工去附近的学校资助贫困小学生书包和文具;
4.在公司招聘员工时,优先招聘贫困家庭的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的农民;
5.2005年7月至今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等进行宣传,在《中国食品报》、《后稷文化》、《运城日报》、《山西晚报》、《稷山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宣传,共印刷宣传册、彩页、书籍48万余份;
6.在举办的每届展会中,对上年岁的老人无偿送麻花二袋,敬重老人献爱心;
7.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5000元;
8.山西省著名商标两次会议捐款6500元;
9.2008年以来给农村11户特困户、五保户捐款2.5万元;
10.2010年9月运城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捐款5000元。
成就:
1.2005年5月被稷山县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个人一等功”;
2.2008年3月被运城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3.2011年2月被运城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工艺美术大师”;
4.2011年2月被运城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会授予金奖。
在王青艾的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赵氏四味坊”品牌麻花销售额从2001年(30万)开始年增长率平均达到6.6%,2010年销售额达到450万元。目前“赵氏四味坊”品牌麻花,已经成为山西及周边省市群众走亲访友必送的传统食品之一,并于2005年—2008年连续五年被中国农科院
山西省农业厅和
运城市人民政府评为“名优展品奖”、2006年获山西省最受消费者信赖的产品奖、2007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0月参加了中国郑州农博会、2008年11月获山西省优秀诚信企业奖、2009年10月参加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获“畅销产品奖”。
另外,“赵氏四味坊”企业2010年5月被山西省工商局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11年2月获运城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金奖”,同年被命名为“稷山县文化示范园基地”、2011年5月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老字号,2008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运城市先进商贸流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