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骨干之一
王韶光(1815—?),原名天富,字春野,广东嘉应州荷田堡(今梅县荷泗镇)人,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骨干之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下旬,英国侵略军从泥城登陆,直迫广州城北,当时广州驻兵束手无策。公推王韶光为首领,与何玉成、韦绍光等紧密配合,决计抗击英军,这就是广州三元里“平英团”的抗英义举。继而又在燕塘创办东平社学,借以普及教育。尔后,王韶光曾先后在山西凤台等地任州同知、知县,后又升任山西潞安府知府。致仕还粤后,病逝于乡,终年70多岁。
人物生平
王韶光,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幼时由于家贫,随族人到汕头学理发。后在讼师门下任司书兼习诉状,不久成为土讼师。因求其书写状纸者众,便薄有积蓄,回乡捐得一名监生(位同国子监太学生,赏七品顶戴虚衔),随后赴广州经商。时广州小北至三元里一带,有打石行,工人多是五华、龙川的客家人。平日因风俗习惯、语言与当地人不同,常受当地人欺侮。后探知王韶光能写会讲,便特聘其任书房兼理讼事,为客籍同乡排忧解难,深受客籍人氏爱戴。稍后,王韶光就在广州城北园下田(在今白云山之西北面)买田做屋,成为当地一位士绅。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下旬,英国侵略军从泥城登陆,直迫广州城北,当时广州驻兵束手无策。由于入侵英军到处奸淫掳掠,残杀无辜,激起民愤。乃至民众集结进行反抗,石行工人和广州城东北六乡客民(绝大多数原是嘉应州迁此之客家人),见入侵英军如此肆虐,便同仇敌忾,公推王韶光为首领,与何玉成、韦绍光等紧密配合,决计抗击英军,这就是广州三元里“平英团”的抗英义举。5月30日,工农义勇在王绍光等率领下,大歼英军于牛栏岗、黄婆洞,进而包围了四方炮台。此次战斗,因王韶光所部俱擅武术、长茅技击,故所战皆捷,被称为最英勇顽强的队伍。事后,清政府论功行赏,赏给王韶光六品军功,清将军奕山亦向朝廷保荐他为官。当时,王韶光还捐银8000两组织团练,制造军械,成立“东北六社”,旨在御英,使城北得以安宁。
1842年,英人在粤沿海活动,气焰嚣张,王韶光奉命到新安(今宝安)联络绅耆,组织团练。还一度潜驻外海办公,藉以监视敌情。同年冬,王韶光以东北六社壮勇众多,距离升平总社公所太远,调遣不便,呈准以白云山以东为界,另行建立东平公社。由高梁材、王韶光总理社务,社址设在大澜滩的沙梨园。继而又在燕塘创办东平社学,藉以普及教育。尔后,王韶光曾先后在山西凤台等地任州同知、知县,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市)知府。致仕还粤后,病逝于乡,终年70馀岁。
人物事迹
王韶光,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客家人。少时家境贫寒,随族人到汕头作佣工,习理发,又学诉讼。回乡后,捐监生。其后到广州经商,并受石行会馆聘充书房,业讼师,上升为士绅。自此,遂定居广州城北园下田,落籍番禺
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七八年里,在广东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中,爱国士绅凭借他们拥有的社会地位,利用他们占有的优越条件,起了组织和领导的积极作用,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战后组织社学反侵略武装,何玉成、王韶光等是其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人物。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爆发时,广州城东北路六社的客家人和石行的打石工人(大多数也都是客家人)都踊跃地参加了战斗。王韶光作为当地的士绅,又是客家人,在卫国保家乡的热情激励下,也积极地投入了斗争,他与一些士绅督率东北六路客民,“歼毙夷匪多名,获有夷人军械”,事后得到祁贡等“奖赐羊酒匾额”⑧,四月十九日(6月8日)晚上大佛寺的宴会,他也是被邀请者之一,并由清政府赏给六品军功顶戴⑨。以后他又出资制造军械,请教习、邀生员充当六社团练头目,附属于升平社学与公所,并捐银八千两,被奕山奏请以“府经历县丞,遇缺即选”的奖赏。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1842年12月)广州人民烧毁英人商馆后,王韶光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将东北六路义勇扩充到一万余人,挑选其中“经历习练娴熟堪以调用者”五千五百名,与高梁材等地方士绅创建东平公社、社学,与已建立的升平社学、公所“彼此联络”,互为犄角,东连鹿步、东圃各乡,北连从化、增城、花县,“合为一体”,共同拱卫省城⑩。在以后的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以后王韶光历任山西凤台、荣河、汾阳等县知县,永宁州知府,汾阳府通判,并以镇压捻军获升潞安府同知、知府,晚年告老回乡,终年七十余⑾。
(戴学稷)
⑧《鸦片战争》第4册第18页。
⑨《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第4册,第265页。
⑩同上,第18-19页;《创建东平公社记》,见《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第279页。
⑾《嘉应州志·王韶光传》,转见《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第207-208页;徐继畲《还密斋文集》卷2,1863年致刘韵珂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5:4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