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
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
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出“三代王麻子”招牌。后来,北京以王麻子为招牌的刀剪业作坊不断发展,至1936年已有70家,1956年为68家,从业人员达到400人。
1999年,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工艺特征
结构
王麻子剪刀把宽头长,便于把握,口缝平直;剪片宽而薄,内侧有槽口,增加剪体强度,减少摩擦阻力;轴粗帽大,一端固定,一端放活(称死活轴),支点稳固,结实有劲;剪轴垫圈为拱形,富于弹性,既保持了灵活度,又便于调整剪片咬合的松紧度;剪片闪裹适度(即剪片适当扭曲,向外为“闪”,向内为“裹”),用起来吃活。由于上述结构特点,致使王麻子剪刀剪切有力,手感轻松明快,软硬兼吃,可一剪多用。
造型
王麻子剪刀造型厚重大气,质朴自然,富于北方文化特色。传统王麻子剪刀的剪体,该薄则薄,该厚则厚,该粗则粗,该细则细,平整均匀,线条流畅,不电镀,不包装,保持钢铁原有本色,符合北方人审美心理需求,成为北方刀剪产品的代表。
贴钢法
王麻子剪刀易制好使。王麻子剪刀传统锻制采用贴钢法,刃口内侧只有韭菜叶厚一条钢,剪体其余部分均为熟铁。钢贴着铁,铁护着钢,外柔内刚,不崩不卷,刃口锋利。熟铁柔软,便于制作,好戗好磨,好修耐用。
蘸火技术
“王麻子”传统蘸火,煤铺得厚,火烧得匀,慢慢将剪片熏红,采用软蘸火方法,讲究水温和.冷却速度,下水部位分先后,避免冷却不均匀。同时要进行抹“药”处理,阻止钢铁碳化,经抹“药”处理的剪片,钢线分明,剪体发亮,钢的硬度强。
工艺流程
主要工具
大锤、手锤、砧子、铁钳、风箱、手摇钻、戗子、钢锉、粗细磨刀石、火钩子、砌炉铲子等。
原料
熟铁、钢、铜、煤、油、“药”等。
工序流程
1.炉上工序:选料—扁铁—截钢—打泡—贴钢—开坯— 熟火—锻打复合—锻打成形—砍槽—捻股—切边整形—平活。
2.炉下冷作工序:开刃—粗锉—细锉—戗槽—铆眼粗磨午刃—打眼—抹“药”—蘸火—细磨午刃—圈剪股—打印记—盘活。
一般情况下,一个炉子2人。即炉上1人,炉下冷作1人,比例为1 :1。有的大作坊避免蘸火挤占炉上工时,单设红炉集.中蘸火,把炉上、炉下用5人比例调整为9 : 7。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从事王麻子剪刀锻制的技术骨干陆续退休,技艺传承不力,危机渐显。
传承人物
史徐平,男,汉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序号:03-1315,申报地区:北京市。
保护措施
2012年05月9日,作为“王麻子”剪刀手工锻制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史徐平宣布,面向社会招徒。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获得“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0年12月23日,“王麻子”剪刀展览馆在西城区宣外大街开张,100余把中外剪刀免费向市民展出。
参考资料
剪刀锻制技艺(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