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产,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有机体,以及生物系统内部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环境生产是一个再生产过程。它根据本身的机能进行自我再生产过程,同时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产品与服务,其产出包括通常意义的自然资源、对人类废弃物的消纳,以及提供舒适和美学上的享受等功能。
认识过程
环境生产随着地球的产生而产生,它存在于生命产生及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存在时间已经达到40多亿年,而人类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内部与外在条件的不断变化,地球逐渐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各种生物不断进化,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有机生物通过地质作用形成不可再生资源,森林、庄稼、动物等通过自身生殖规律造成个体质量或体积不断加大与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从生产角度讲,整个地球系统亘古至今始终存在着环境生产,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着。
但是,人们对环境生产作用的认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历过曲折。在生存阶段,环境生产并未受到太多的人类行为影响,相反人类在大多数的时间内还处于一种适应环境的状态。环境对人是赤裸裸的直接约束,如洪涝灾害引起人口数量的大量减少等。在发展阶段,由于大量使用机器和能源,人类的生产能力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人类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过分膨胀,他们不再认真地对待自然规律,而试图改造自然使后者按照人类的意志行为,“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成为此阶段的主旋律。然而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不能忽视环境的存在和蔑视环境的作用,必须认真地对待环境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内容
自然环境系统具有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自调节力以及自组织力等特征。环境自身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物理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通过外在能量输入与内在的物质迁移、能量转化机制,维持生存与发展能力。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竞争与合作格局,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减弱或抵抗外在条件对其的影响或压力,并通过系统本身或外在扰动改进、重建和发展系统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达到另一个相对发展或进化的状态。
环境生产的产出可以分为产品与服务两大类。实际上,即使同一种自然资源形式,它供给的产品与服务也是多方面的。如森林资源既可以作为人类的燃料资源,同时在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面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良性影响。又如作物品种资源除为人类提供食物以外,还在品种改良、医疗保健、提供工业原料及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离开自然环境,人类不可能生存,环境生产几乎供给人类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考虑到现在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主要从自然资源与消纳废弃物两个角度分析其产出。
在外界物质与能量的作用下,生物根据其自身的属性不断地复制自己,造成本身体积与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大,如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利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人类处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最高级,这些生物资源的产出也就变成了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原始森林等生物资源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逐渐变成埋藏在地下的煤与石油等化石燃料。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同时人类消费的所有物品最终都将表现为废弃物形式。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些废弃物,使之重新进入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流动中,但这种废弃物消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表现为速率与总量)。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人类只是食物链中的一个营养级,人体所排放的废弃物有可能被分解者(微生物)所分解,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够循环流动,如人类的生活排泄物可以成为绿色植物的营养物质。但是,当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加深了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产生了许多环境微生物较难分解的物质,如滴滴涕、六六六以及多氯联苯等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由于自然系统对这种破坏作用的恢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为阻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人们必须主动地减少难降解废弃物的排放。
环境建设
环境生产不仅需要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进行,而且外加人力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产出。在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系统的运行存在着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环境生产的输入、输出不平衡:其输入除自然力以外,只是生产与生活废弃物,而这两种废弃物不但不能帮助自然力维持环境生产的运行,反而降低和削弱了自然力维持环境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生产却要向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资源。工业文明的这一本质性的矛盾,靠人类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回用等办法可以稍有缓解,但在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内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对于这个本质性的矛盾,解决的途径显然应该是开展环境建设。具体说来,就要调配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向,保证环境建设的投入,以加强环境生产,提高环境的污染消纳力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历史上由于不能带来即时的实际效益,环境建设一直被忽视。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总消费急剧增长,环境生产力低下已成为使原有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和社会生产力又在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产最具紧迫性和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