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幕电影是一种用多台摄影机同步摄制多台
放映机同步放映、银幕呈360度、环形的电影。观看这种电影时,人们站在圆形观众厅的中央区域,被四周环绕的广阔画面所包围,再加上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方位立体声效果的配合,能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 环幕电影是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特点是电影画面特别大,银幕包围观众厅整整一圈,观众可以站在场地中央随意观看。这种形式的电影是9台摄影机同步全景角拍摄的,再由9台放映放在环形银幕上进行同步放映,形成一个360度的
全景式画面。
在观看环幕电影时,观众被360度的画面和多路立体声所包围,从而产生一种不寻常的强烈感受。观众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就是电影所表现的环境中一员,并随着
电影镜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映。比如你会感到自己坐在湖中的游艇上,眼看前面的船只向你直冲过来,不由得倾斜身体避开,但见船只擦身而过,掉头朝后看时,它已在远方的湖面上渐渐消失,使你感觉到不是画面在动,而是你自己在朝前走。观众与画面情景交融,正是环幕电影的魅力所在。
环幕电影萌芽于20世纪初。1900年,法国人格里姆安·塞松在巴黎用10台机械联锁的70毫米
电影放映机,在一个直径约32米的圆柱形大厅内,从厅中心向四周放映。由于受当时光学和电光源技术水平的限制,映出的影像质量欠佳。那时采用大功率
碳精灯作放映光源,
放映机房室温高达60℃,当放映到第三场时,就发生了失火事故,因而被迫停映。这次实践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是环幕电影的先驱。
半个世纪后,实现环幕电影的构思再次得到尝试。1955年,美国人瓦尔特·迪斯尼在
洛杉矶用11台16毫米摄影机拍摄
环幕影片;用11台电气联锁的16毫米
放映机,在一个直径为12米的圆柱形放映厅内,从圆柱形银幕外面,穿过11块银幕间的黑色挡条上的窗口向对面银幕放映;采用单声道磁性录还音。这次实践取得了成功,成为环幕电影实用与发展的新起点。60年代以来,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制式的环幕电影。从画面部分所用胶片规格和条数来分,计有16毫米/11条,35毫米/9条,35毫米/11条(或22条),70毫米/3条等多种系统。我国自主开发的
环幕电影系统(采用9条
35毫米胶片)完成于1986年。目前我国已建有环幕电影院约20座,已摄制环幕影片约10部。
截止到2009年,世界上流行较广的环幕电影大都是采用多胶片的电影系统。摄影时,需使用专门的能保证多条胶片同步运行的摄影机;放映时,需使用多台
放映机,并通过电子连锁
同步系统保证多台放映机及1台(或多台)还音设备连锁同步运行;环幕电影的录还音系统将立体声多路声迹(通常为9-11路)记录在单独运行的磁带(或光盘)上,放映时,磁性还音机(或光盘机)与多台放映机同时起动、同步运转、同时停机。
环幕电影作为一种能显著扩大观众视野的电影形式,能使风光记录影片,旅游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使环幕电影技术装备简单化、轻便化,
环幕电影系统所用胶片条数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环幕电影的声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环幕电影是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其特点是电影画面特别大,银幕包围观众厅整整一圈,观众可以站在场地中央随意观看。这种形式的电影是9台摄影机同步全景角拍摄的,再由9台放映放在环形银幕上进行同步放映,形成一个360度的全景式画面。
通常一个完整的
环幕投影系统需要有以下几项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做支撑:数字几何矫正(即
非线性失真矫正)技术、多通道视景
同步控制技术、数字图像
边缘融合技术,才能成功地将三维图形计算机生成的实时三维数字影像、实时同步地输出并显示在一个具有一定半径和弧度的巨幅环形投影屏幕上,从而形成一个具有 极高分辨率的、无任何变形失真的数字三维立体影像,所以,在众多的
虚拟仿真显示系统中多通道
环幕投影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显示系统。 所有的投影机在设计时都是针对平面的投影屏幕,投射出的画面也是矩形的(通常为4:3或16:9),而当这样的
投影仪把图像投射到
环形幕或球幕这样的弧形屏幕上,图像就会变形失真变形,因为,弧形或球面
投影幕(即环形幕布)上的每个点到每台投影机的距离是不等的,这就会导致每台投影机投射到环形幕布上的影像画面出现变形失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非线性失真。为了在弧形屏幕或球面屏幕上得到正确的图像显示效果,就必须对生成后的实时图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被称之为
非线性失真校正。所以对于多通道柱面投影系统而言,解决图像非线性失真是个关键问题。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非线性失真校正,一种方法是通过光学校正,即通过具有独特变形矫正功能的特定投影机来完成。这种方案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投资巨大,往往一台这样的投影机就需要几十万美金,使得一般的用户均难以承受;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计算机非线性失真校正技术来实现,而这种方案相比之下则具有较好的
性能价格比。所以该种技术方案被普遍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