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
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总体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提出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成为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因此,在新时代、新矛盾面前,超大城市的
精细化管理,应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核心任务,做出新的制度安排、政策创新和技术应用等,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建更加整洁、安全、干净、有序、公正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内在魅力。
综观人类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目 前,中国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6座超大城市。超大城市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以及极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如何有效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一座超大城市,是全球城市治理的共同难题。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覆盖全体民众、全时段、全要素、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状态,是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也是创造宜居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
城市管理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5年的56.10%。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的56.10%;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2.17%。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其中城镇
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07%。人口、就业、消费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更加引人关注的问题。
城市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带来资源汇聚和人口密集,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创造平台,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更多便利,推动城市朝着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公共事务科学管理方向发展。在城市有了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历史上城市曾经是疾病的最大受害者。人类遭遇的第一场鼠疫,就发生在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黑死病也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密切相关。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理解、沟通、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城市最终成为战胜疾病的堡垒,公共卫生预防组织和医疗机构都在城市中建设和发展起来。
新城市管理模式
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避免城市病和各种危机,保持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 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管理重点
树立新的城市管理理念
相当长一个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对城市管理存在误区,在城市管理中采用了一些粗放方式。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管理者抛弃不科学的管理理念。
1.不可盲目搞建设
一些城市的设施、街道、街区以及公园、
社区服务中心并没有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了一片片缺乏活力的建筑群。许多新建小区缺乏学校、医院等居民必需的公共服务。好的城市必须具有可使用的学校、公园,服务优良的医院,清洁的住宅以及其他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关系的基础设施。
2.不可随便变更规划
重新开发,年年规划、年年拆迁,拆了建,建了拆,给社会带来巨大浪费,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巨大不便。
3.不可忽视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建设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应注重城市财富增加,也应重视居民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给居民所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中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是生活品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可能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如社区组织、志愿组织和慈善组织等,后者正成为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要的提供者。
4.不可忽视外来人口
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这7.7亿人口中包括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工作生活在城镇,但在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
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还存在障碍,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既要看重农业人口市民化对城镇扩张、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要重视对外来人口的人本关怀。
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就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
城市精细化管理。
1.动员公众参与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这就需要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引导城市居民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2.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努力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自治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通过社区互动形成相互认知和熟悉的网络,以此维护自己的安全和邻里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强的社会信任和社会监督。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让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认同感。
3.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和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加快制定城市管理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晰城市管理执法范围、程序等内容,规范城市管理执法的权利和责任。居民要守法守责,管理者要依法把本该属于居民的权利还给居民,指导居民用好法律,在法律框架内自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责任主体。
4.优化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环卫保洁水平,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河湖水系等环境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坚持公交优先战略,着力提升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协调衔接,倡导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5.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利用遍布城市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对城市进行全面测量,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对现有资源充分整合,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组织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协同运作。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现代城市管理要张弛有度
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发展,城市要有序,市民要生存,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作简单的取舍。要摆脱的执法困境,必须对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在现代城市管理中把握好几个“度”。
第一 把握好力度与尺度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城市管理不可谓不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小摊贩”为什么屡禁不止,矛盾反而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力度和尺度。如果城管以取缔、没收、罚款等方式切断流动摊贩赖以生存的“饭碗”,必然导致这部分人为生存而抗争,“拼命保饭碗”与“粗暴执法”的矛盾将难以调和。问题的核心在于,仅有力度而不注意尺度,只顾行政效率、考核指标而忽视群众利益的行动,必然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城市管理的要旨不是限制、取消和挤压,而是共享、服务和开放,是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有序化、规范化、法治化。也就是说,管理的力度要和服务的力度相协调,在加大服务力度的同时把握好管理的尺度。
第二 把握好强度与效度的关系
如何把握强度,如何衡量效度?这是城市能否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城市管理,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频繁执法、重复执法最后都成了无效执法。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问题。小摊小贩有着很强生命力,起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制度成本高,办证难、收费贵、限制多;二是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三是无证的机会成本小于办证的机会成本。城市的整洁、文明,管理效果的提升要协调好增加就业、提供便民服务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变“堵”为“疏”,更加关注效度和满意度,才能真正在科学执法中根治城市管理难题。
第三 把握好态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些地方在城市管理上态度坚决、要求很严,提出“坚决打赢城市管理保卫战”之类的口号,且不问怎么打,从字面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这是不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立起来搞阶级斗争?显然,这种提法既没有平等思想,也没有服务意识,不免让人产生只唯上不唯实,按长官意志办事的质疑。在一些城市,无证无照经营活动被明令禁止,这显示了政府的明确态度,但缺少的是温情、信任和温度。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管理者既要关注市场、绩效,又要关注法律、行政执法准则、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价值观、公民利益。因此,需要管理者做的就是采取更合理的举措,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彰显法度权 威,构建公私之间和市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