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毗邻港澳,依托
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9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抓住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高校扩招的历史性机遇,摒弃了自办大学的传统观念,决定充分发挥珠海的优势,以开放的办学思想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一流高校到珠海兴办校区或产学研基地,以实现高校在知识经济中的带动优势和珠海基础设施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区位地缘优势的结合,为珠海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珠海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早在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学率先与
珠海市政府首次签订了办学协议,以此开创了
珠海经济特区历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成为进入珠海办学的首个国内著名高校。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创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协议,成为继暨南大学之后的进入珠海办学的第二个国内著名高校。
2000年秋
广东省、省政府珠海现场办公会议对珠海提出了建设“三基地一中心”的目标,要求珠海要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基地和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珠海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兴办大学园区的决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珠海发展实际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努力,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科技学院、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和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8所高校已投入使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北大教育科学园、清华科技园和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等5个产学研基地已投入使用。大学园区高校共有7家实验室成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珠海市海洋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室、珠海市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公共实验室、珠海市包装材料与技术公共实验室、珠海市工业设计及模具制造技术公共实验室、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珠海市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公共实验室以及珠海市图形图像公共实验室,这些在大学园区高校建立的公共实验室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平台。
珠海大学园区对珠海的发展起到五大支撑作用:一是构筑起产业支撑平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良性发展;二是构筑起人才支撑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三是构筑起科技支撑平台,培育创新源泉,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构筑起招商引资支撑平台,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珠海新的比较优势;五是构筑起城市化和国际化支撑平台,提升珠海的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推动“三基地一中心”的建设步伐。
珠海大学园区是
高等教育创新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复合型、开放式的创新模式。珠海大学园区已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珠海大学园区要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成为全国引进大学创办大学园区的范例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珠海大学园区已经初步显示实力,进入稳步发展时期,2007年10月已达到在校生7.5万人的规模,2010年将达到10万人。珠海大学园区的发展思路是“规模适中,注重质量,结构合理,重在巩固提高,重在产学研结合”,把大学园区的发展与珠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学园区的建设提升珠海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为把珠海建设成为珠三角西岸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中心做出积极贡献。珠海大学园区各高校落户珠海、立足广东,志在辐射整个华南乃至东南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科研力量的全面启动,办学的综合效益将更加突出。
珠海大学园区的发展得到国家和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曾庆红同志指出,珠海创办大学园区和产学研基地方向正确,将对提升珠海综合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李长春同志指出,中山大学与珠海精诚合作,是一项有远见的正确决策,它发挥了名牌大学和经济特区的两个品牌效应,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办了一件大事;李鹏同志称赞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可以与国际一流大学媲美”;李岚清同志指出,中山大学与珠海合作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双赢之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2004年4月到珠海调研时指出:“珠海用改革的创新思维发展高等教育,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在全国都是创举,对这种改革探索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教育是百年大计,发展教育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要求珠海“能像抓经济发展、抓城市建设一样,用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把珠海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大市和教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