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姬团扇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中描绘玉立一高髻簪花的女子——即班姬(应为班昭)右手持扇紧贴右臂,头部微仰,双目有神,若有所思,体态匀称,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晕染匀称,昆得十分华贵。款署“吴郡唐寅”另有祝允明、文徵明、王谷祥三人,各题七言绝诗一首。
本画题签作《班姬团扇》,与史实所载并不相符,应系后人误植。本画中真正的女主角班婕妤(约西元前48-6),乃是班昭的祖姑。由于自幼即工诗、善赋,汉成帝时(西元前33-前7在位),被选入宫掖,初封为少使,未几又晋升成婕妤。她虽然深受皇帝钟爱,但始终能够矜重自持,绝不恃宠而骄。“婕妤辞辇”的故事,不仅为当世所称颂,且频频为后代画家引为礼仪教化的绝佳典范。
成帝晚年宠幸赵飞燕(西元前43-1)姊妹,逐渐冷落
班婕妤。班婕妤为了远离内廷的内斗,索性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皇太后。幽居期间,先后写了《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行》,暗喻自己凄凉孤寂的晚景,因文辞哀婉动人,而得以代代流传。
唐寅原是恋恋红尘里的有情种子,素来就擅长图写女性形象。本幅援引文学作品入画,透过人物与景境的巧妙配搭,具体呈现了画中人的感情和际遇。这份深刻、动人的描写力,无疑已让观者超迈了时空的隔阻,共感于汉代美人的沧桑与情痴。
写班婕妤闭扇词意:按班婕妤为汉班况女,贤而长于诗歌,极蒙成帝宠幸,后见炻于赵飞燕,遭谮,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作怨歌行,以秋扇自况,歌词曰:“新裂齐纨素,皎沽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策笥中,恩情中道绝。”标题班姬团扇。
在《班姬团扇图》里,画先于诗。唐伯虎品性风流,又善画美人,他的美人画总会带上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班姬团扇图》就是这类“纤妍艳治”风格的作品,着力描绘年轻女子的娇美艳丽。
此图中玉立一高髻簪花的女子——即班姬(应为班昭)右手持扇紧贴右臂,头部微仰,双目有神,若有所思,体态匀称,举止安详,头部勾勒精工,晕染匀称,昆得十分华贵。画脸、手和胸的部位,用笔圆细流丽,而披肩、衣裙、腰带,多刚方折之笔。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班姬的轻移莲步的动态美。人物的发髻扎带和身躯下半部敷刚淡朱色,而披肩和棕树叶及下面花叶子却用浅淡的蓝色,两色相衬,更衬托其主人翁犹如烟中美玉:背景仅画有二三棵棕树和一棵花枝,画家以背景极简括的处理方法,从而起到了突出画中主人公的形象。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吴门四家)。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29岁时,他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好友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从此功名断绝。出狱后,唐伯虎性情大变,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周臣、李唐、刘松年,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传世画作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