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洪事件
中国佤族等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云南班洪地区银矿的斗争
班洪事件,中国佤族等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云南班洪地区银矿的斗争。1933-1934年,英军侵占云南班洪和班佬等佤族部落共管地区(在今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银矿,激起佤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愤怒。班洪部落首先联合本族十余部落进行反击,十余村寨虽遭敌军炮毁,仍坚持斗争。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汉、傣族人民组成千余人的“义勇军” ,赶赴班洪地区支援。在当地汉、傣等族人民的武装支援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声援下,击退了英国侵略军,收复了失地。后英国向南京国民党政府施压,国民党政府下令解散“义勇军”,停止反英斗争。
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英帝国主义制造“片马事件”和“江心坡事件”,侵占中国片马和江心坡地区以后,又把侵略的目标对准了中缅边境的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位于中国云南省临沧、思茅地区和缅甸接壤处,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处于东经990°—990°30',北纬220°—220°30',主要聚居着佤族,同时也有傣族和少量汉族杂居。至少从汉代开始,中国历代政府均对这一地区实行管理。阿佤山区气候宜人,宜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森林和金、银、铅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明清时期即有驰名省内外的茂隆银厂和波龙银厂。其中茂隆银厂位于班洪、班老、永邦三个佤族部落交界处的恭勐山,系清朝乾隆时期由汉人吴尚贤与管辖此地的班老建寨人蜂筑父子订立木契所开。清嘉庆年间银厂关闭,班洪、班龙、永邦三部落相约,共同看守冶炼银矿的地方(后称炉房山),没有吴尚贤的木刻,任何人也不得进山开矿。
英帝国主义对阿佤山觊觎已久,于1885年占领缅甸之后,便不断派出勘测队、军队或传教士、商人进人阿佤山区,阿佤山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被卷入陡然而起的边疆危机之中。英帝国主义还企图通过中缅划界,鲸吞中国领土。两国政府多次谈判均未能圆满解决,留下了两段悬而未决的“未定界”。其中北纬250°35'以北一段边界,即腾冲县北部尖高以北的边界,包括恩梅开、迈立江流域的江心坡、孟拱、坎底河谷,西至印度东北阿萨姆,东达高黎贡山,原属中国的广大领土,定为“北段未定界”(亦称“第一段未定界”),英帝国主义制造“片马事件”以后,强占了“北段未定界”内的大部分中国领土。
中缅“南段未定界”(亦称“第二段未定界”),自澜沧县属南帕河流入南定河对岸起(今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至澜沧县属附近勐阿之南马河流入南卡江处止(今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班洪、班老地区即处于“南段未定界”北部中方一侧。实际上,1894年中英签订的《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对阿佤山区的中缅边界作了规定。其第三条说:“……由此循英国所属之琐麦与中国所属之孟定分界处之江而行。仍随此两地土人所熟识之界线,至界线离此江登山处;以萨尔温江及湄江(即澜沧江)之支江水分流处为界线,约自格林尼址东经990°(北京西经170°30')、北纬230°20',约至格林尼址东经990°40’(北京西经160°50')、北纬230°,将耿马、猛董、猛角归中国。在格林尼址东经990°40’(北京西经160°50')、北结230°处,边界线即上一高山岭,此山名公明山,循山岭向南而行,约至格林尼址东经990°30’(北京西经170°)、北纬220°30',以镇边厅地方归中国。然后其线由之西斜坡而下至南卡江,即顺南卡江而行,约过纬度十分之路,以孟连归中国,孟仑归英国……”1897年中英再签《滇缅界务商务续议附款》时,英国从中国手中夺去了科于等地,然而阿佤山的边界线,仍然维持了1894年的条约规定。
但是,英国野心不死。它利用条约文字只指出了边界的大致走向而产生的具体问题,于1899—1900年又要求同中国政府对中缅界务南段进行会勘。英方勘界官员乔治·斯格德借口中方勘界官员所持界图经纬度与约文不符,擅自在图上用红色把中国的班洪、班老、猛戛、拱弄、小猛弄、猛拨、西盟等地,划人英属的缅甸境内。他的这条自划线,把边界线向中国方面推进了100公里左右,为英帝国主义日后图谋富饶的阿佤山班洪、班老地区的宝藏设下了玄机。
1911年,英国殖民者侵入阿佤山区原波龙银厂旧址开采的邦海银厂(英人命名为波顿银矿)矿源枯竭。英国“缅甸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波郎曾潜入炉房探察,并以高价收购炉房矿渣。经过化验,炉房矿渣含银高。英国人于是决定增资750万卢比,收购其矿渣,开采班洪银矿。他们以每百斤矿渣英洋10元的重价,诱惑当地头人小麻哈(佤族)、马美廷(回族)、宋钟福(汉族)等人偷运原茂隆银厂矿渣出境。1933年,伍波郎又与这三人签订了一个“开办炉房银矿办法”。
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一直遭到以班洪、班老各部落首领为代表的阿佤山各族人民的抵抗。班老部落首领曾帮助明朝军队征讨麓川叛乱,受封“班老王”成为阿佤山世袭总王。班洪部落首领参与过清政府的治边活动,1891年受封“土都司”。清末中缅会勘南段未定界时,班洪土司立场坚定,站在祖国一边,不准英方军队通过班洪地区,并与班老、水和头人等联合领导了抗击英军的斗争。因此班洪、班老部落在这一地区影响较大。面对英人对银厂的图谋,班洪王及班老王均发出命令,严禁任何人偷运茂隆银厂矿渣出境,并杀死了盗卖矿渣的马国兴等人。与此同时,云南省政府对银矿的开采表示了关注,决定组织开采班洪矿务,并派员前往调查。
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国殖民者唆使小麻哈等人向班洪、班老及永和等部落首领行贿,班洪王等严词拒绝,表示坚决反对英人侵地盗矿,宣称将以武力保护矿山。英国见利诱不成,遂准备以武力强占炉房。1933年,英帝国主义一面修筑通往班洪的公路和桥梁,一面在中缅边境两边的村寨修机场,建营房,储备物资,准备以武力进入班洪开矿。
事件经过
1934年1月20日,英军以正规军250人为先头部队,自户板开出,经过孟混、班孔、班谷,占据户算、南大、金厂、炉房等地,构筑工事,建筑营房,开辟道路。接着,英军2000人入侵班洪,强行督工采掘矿砂,运往老银厂冶炼。
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阿佤山人民的强烈义愤。班洪王胡玉山等人在群众的支持下,紧急召集阿佤山17部落的首领会聚班洪,共商抗英事宜。各王接信后,除永邦王外,全都齐集班洪总管府。他们按习俗剽牛4条,歃血盟誓,决议集合各部落武装联合抗英,同时向各级政府和各土司报警求援。班洪王出资1500元半开,班老王出资100元半开,充作抗英的军费。他们一致决议,先攻打永邦、蛮和,杀死引狼人室的小麻哈,再对付英国人。会议估计可集结佤族武装士兵两三千人。因此决定兵分三路:新地方、公鸡、塔田、班老等攻打蛮相;蛮国、官中、小公鸡等攻打永邦;班洪、弄垮、嘎喜等攻打丫口寨、金厂坝。
1934年3月下旬,阿佤山各部落群众兵分三路,向英军占据的村寨出击,双方交战激烈,互有伤亡。因佤族武器装备差,缺乏训练,数日后英军攻破了班老下寨,恣意抢掠烧杀。为了保存力量,佤族武装和群众只得撤出班老各寨。英军顺势推进到丫口寨,于炉房附近的老厂、金河等寨纵火捣乱,威胁迫降。阿佤山人民没有屈服,他们不畏强暴,依靠刀、弩、箭和火药枪等武器,顽强抵抗英国人的进攻,双方一直相持到5月上旬。但此时英军已经依靠先进的武器,先后占领了班老地区和班洪的一部分,初步达到其强占阿佤山银矿的目的。
“班洪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驻普洱的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派员到班洪,赠送火药等作战物资,鼓励边民保境爱国。镇康县长、勐董土司、澜沧县政府也分别给班洪地区边民物质支援和道义支援。昆明有20多个民众团体和部分爱国人士成立了“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动员人民从各方面声援班洪地区人民的抗英斗争,并在各县成立分会。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人民集会游行,示威请愿,组成了“划界促进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援班洪人民的反帝浪潮。
在声援班洪人民斗争的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云南景谷县李占贤组织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的抗英行动。李占贤在云南第二殖边督办杨益谦的支持下,倾家资10万元,登高号召,景谷、景东、双江、缅宁、石屏、耿马、澜沧等地的汉、傣、佤、拉祜、彝、布朗等族群众纷纷响应,于1934年5月15日组成了这支有5个大队、15个中队,近2000 人的队伍。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成立次日,即开始向抗英前线进发,沿途得到各县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5月25日,义勇军赶到班洪边界信呵,得到班洪王和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5月30日拂晓,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和阿佤山各族群众2200人,向侵入班老附近丫口寨的200多英军前锋发动攻击。通过左右夹攻和正面出击,使敌军陷于混乱,被迫后退。义勇军和各族群众击毙英军60多人,缴获枪械一批,收复了丫口寨、新寨、上下班老等地。英军被迫退回炉房。
5月31日,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代表和班洪、班老等15个部落首领于公明山举行联合会议,订立抗英盟誓8条。盟誓明确规定,各王永远服从中国政府;炉房厂地为中国所有,他人不得侵占;义勇军与各王在抗击英人斗争中相互支持,不得投降英国或不服从中国政府命令,否则由各王共同诛灭之。
6月6日,义勇军在阿佤山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攻破英军防守重地炉房,收复了被英军占领的班老附近的佤族村寨。班洪危局得到缓解。
自从3月下旬佤族人民向英军发动进攻,到义勇军收复丫口和炉房,班洪地区各部落抗英首领多次派人向云南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求援请愿,此时国民政府在全国人民抗英浪潮的巨大压力之下,才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但因为英国政府诬告李占贤率人抢掠缅甸的果敢县,而要求中国政府剿办,所以国民政府又命令云南省主席龙云查办,并派员到班洪进行调查。此后在英国的外交压力下,国民政府饬令云南省政府制止边疆人民的抗英行动,并对李占贤进行通缉治罪。云南省政府命令澜沧县政府募集5万元,将义勇军和平遣散。由于失去粮食供给,义勇军于1934年9月10日撤离班洪并自行解散,结束了他们的抗英斗争。此后英军重占炉房。
事件影响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使中英双方都感到解决中缅南段未定界的迫切性。到1935年,双方又派出代表,并同意由瑞士陆军上校伊斯兰为中立委员,参与勘界。然而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全力以赴进行抗日斗争。英国却竟于1940年7月宣布封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给中国施加强大压力。中国政府被迫于1941年6月18日与英国签订了换文,就南段未定界划定界线,这条界线称为“1941年线”。根据这条线,阿佤山区约3/4的地区划入英属缅甸,曾经武装抗英入侵的沧源班老地区和西盟西部南锡河以东的一片地方也划给英属缅甸,而中国只保留了阿佤山约1/4的地区。然而这条线尚未勘定,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于是“1941年线”事实上仍然作为未定界而拖了下来。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签订,确认了“1941年线”割让缅甸的班洪班老地区回归中国。
历史评价
班洪事件是中国人民长期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云南以佤族为主的边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互相支援,浴血奋战,保卫祖国领土的爱国主义诗篇。班洪事件标志着云南各族人民的新觉醒,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的一曲中华儿女爱中华的壮丽凯歌,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6 09:10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