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顿
马来西亚的诗歌
班顿是一种押韵的马来西亚诗歌。它是东南亚沿海地区最广为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化形式。
背景介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她在历史上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如14世纪的印度文化、15世纪的阿拉伯波斯文化,以及16世纪的西方文化。通过这种碰撞和交汇,该国形成了其独特的热带文化。诗歌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突显了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底蕴。
马来诗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对于最早的诗歌形式是如何在马来社会形成并在当地进行传播这一问题,学界还存在分歧,未能做出明确的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班顿”(pantun)是马来社会最早的诗歌形式。
发展历史
马来班顿最初是以口传流布于民间,据传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字书写的班顿可从西元十六世纪成书的马来纪年里找到证据;其书收录许多优美动听的班顿。现在班顿仍在蓬勃地发展,在马来人的言谈中,宴会庆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诵会上,都缺少不了班顿。
虽然班顿的流传已非常悠久,但延至十三世纪才正式被列到马来人的文学里去;这在“马来纪年”那部唯一历史文献里可以见及,惟可惜其中对于班顿的载述却本臻完全。
基本特征
班顿一般以四行诗歌为主,每行包含四至五个单词,末尾以a—b—a—b模式押韵。达里本则是四句以上的班顿,一般为偶数,如六行、八行、十行、十二行、十六行或更多。沙依尔也由四行组成,每行包含至少九至十二个音节构成的四个单词,末尾以a—a—a—a模式押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1 17:27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