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
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
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对事物的
合理想象或希望(是符合道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可实现的)。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其极致延伸自
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此种完美是特定时期、形式与脉络下艺术家努力追求的理想。在古典艺术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与十八世纪欧洲学术圈中,这是一种特别显著的概念。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第一,理想具有客观
必然性。理想的客观必然性就是理想作为一种想象,正确的反映
客观实际,正确的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理想具有
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
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第三,理想的标准具有
阶级性。理想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世界观负责理想的认识基础,人生观负责验证理想的奋斗方向,价值观负责从阶级上选择理想的标准,因为在
阶级社会中,由于不同阶级的
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形成的理想也各不相同。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决定,人们的理想标准在阶级社会中必然具有阶级的烙印。所以理想的标准具有阶级性,但理想本身并无阶级之分,理想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
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
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
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在我们确定我们的理想之前,在我们的理想破灭之后,我们都有必要读下面的文字(摘录自《
重大人生启示录》),这些文字能给我们对于理想一个定位,而不会被欲望所控而产生痛苦。